第67章夏税
解决了水师的事,此次整军的事还没完,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便是辎重和器械司。
“组建参谋司,下设考功、募兵、辎重、器械、医署五曹,考功暂由军法司朱继业兼任,舒远掌募兵和辎重二曹,周大福掌器械,医署暂时空缺。”
摊子越来越来大,管理自然需要越来越精细,看似各人负责的内容没有变,新增加的医署也是个空架子,但这是因为人手不足,军法司也不再掌考功之事。
就如这器械,分为火器部、兵械部、原料部,火器部不用说,负责鸟铳、弗朗机炮、虎蹲炮、红夷大炮等的生产和改进;兵械部,就如盾牌、长枪、甲胄等;原料,则是炼铁、钢,伐木等粗活。
再如这募兵,不仅是负责士卒招募,还负责士卒训练,以后会由退役或是伤残老兵充任教官,也算是一个解决士兵后顾之忧的去处。
新招募的士兵统一先操练一段时日,再补充进各部队,既能弥补各部操练标准不一的差距,也不会过于分散老兵的精力,避免军中一下进入太多新兵,严重降低战斗力。
“军法司按每司配士卒五人进行扩充,朱继业为司长,巡察营中一切不法之事,所有人均在巡察之列,我说的是所有人!”
说到最后一句话,云哥儿语气坚定,目光扫视众人,所有人都感觉到一股寒意,狗子在军法司做的不错,云哥儿暂时还不打算换人。
军中本就没有人权可讲,更何况在封建社会,棍棒底下出强军,军法司的加强能让云哥儿对军队如臂使指,制度建设永远比人心更可靠。
商务司暂时没有变动,依旧是钱富贵揽总,这是现在的摇钱树,扩军一时爽,养军就火葬场,源头活水。
云哥儿本想组建政务司,如今四地的巡检司均在自己手中,就如同后世的基层派出所,但是大明皇权不下乡,乡村就成了一大块肥肉,云哥儿很想将基层政府的活儿一起给兼了,将这块肥肉吃下去。
“舒先生、周老伯,接下来就得辛苦二位了。”
正事说完,云哥儿的语气轻松了不少,此次扩军完成后,破虏军的兵力将达到4000之数,一万多两银子就撒了出去。
心痛之余,云哥儿又开始给众人画饼:
“诸位,此次各部皆扩充至营,虽是千总之职,能不能当上这将军,就看诸位的本事了!”
此次云哥儿直接跳过部这一级,采用了营的编制,一营之兵实额三千,现在四个营都还差的远。
在场众人皆是心头狂跳,特别是几个武将,以前说当将军都当是笑话,现在却只有一步之遥,虽然朝廷不认可,但实惠却是实打实的。
“哈哈哈哈,以后我们就该称呼千总大人为将军了,兄弟们加把劲,争取给将军大人再加几个头衔。”
梁老三咧着大嘴,如同吃了蜜蜂屎一样,一心想着云哥儿的官越来越大,要是打了天下,当了皇帝,自己岂不是也能当个公侯,到时候老梁家的祖坟就不是冒烟了,估计得炸了。
“见过将军大人!”
众人齐齐跪地行礼,不甘人后,不少人心中暗骂自己是蠢货,光顾着自己升官高兴,让梁老三这个憨货拔了头筹。
其实现在整个破虏军名不正言不顺,云哥儿明面上的官为巡检,说他们是东江明军,如今东江都没了,倒是有些不伦不类,不过必要的时候明军这面旗也能拿出来用用。
众人纷纷离去,舒远则是单独留了下来。
“将军,前些日子四地的县衙均派出衙役在乡间征收夏税,被各地的巡检都挡了回去!”
“夏税?”
“舒先生,如今这官府都收那些税?”
云哥儿想了想,发现自己连有哪些税都不知道,只得先问清楚。
“自万历朝来,便实行的一条鞭法。”
见云哥儿依旧迷茫,继续解释道:
“一条鞭法既是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一个税种,按亩折算缴纳,以银计税,由官府统一征收解运。”
“以银计税?百姓手中有如此多的银子?”
在后世上见多了资本家嘴脸,云哥儿一下就想到了获利的办法。
很简单,我要是商人,就去和收税的官员勾兑,收税只收白银。
百姓手中没银子咋办?好办啊,我手里有的是银子,拿粮食来换,但是卖粮的人这么多,我手中银子有限,你是不是得便宜点卖给我?
朝廷收了银子,兵马又不能只吃银子,皇帝就必须得拿银子购粮,现在谁手里有粮食?自然是那些收粮食兑换银子的商人。
虽然大臣的奏章上,今年风调雨顺,但是地里到底产了多少粮食,生于深宫,长于深宫的皇帝心里也没谱啊。
官商勾结的作用就来了,朝廷大臣会告诉老朱家皇帝,虽然风调雨顺,但是今年的老鼠特别多,吃了不少粮食,也可能今年下大雨淋湿了不少粮食,发了霉损失不少。
况且皇上您收的是银子,不是粮食,百姓只要交上了银子就罢了,你管不着百姓怎么私自处置粮食,烧了也好,喂猪也罢,您管不着,总之,今年风调雨顺,种种原因,粮食却是减产的,所以粮价比去年贵上一点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是?
“哎,百姓手中自是没有多少存银,民生愈发艰苦。”
舒远见多了底层百姓的心酸,曾经自己又何曾不是挣扎求生,况且说是一条鞭法,该增加的税一点不少。
“就该挡回去,今年这蝗灾一嚯嚯,百姓怕是手中并无多少粮食,咱们破虏军要为百姓生计考虑!”
虽然七月的蝗灾对莱州府的影响不是很大,但不妨碍云哥儿以此为借口,下令道:
“通知三位把总,除海仓外,增加各地巡检兵力至三司,将敢于出城收税的衙役都给我赶回去,理由嘛,蝗灾一过,土匪越发严重,巡检司剿匪,城外戒严,必要时,可以杀鸡儆猴!”
“这百姓赋税多少?”
“正税、辽饷、剿饷和其他摊派的杂税,百姓所收之粮去十之七八!”
舒远在辎重司久了,对这钱粮很是敏感,平时接触的百姓又多。
此时征收的辽饷、剿饷,以及在后来的崇祯十二年进一步增加的练饷,组成后世鼎鼎有名的三饷,可谓是臭名昭著,甚至有人说明亡于三饷。
其中,每年“辽饷”银五百二十万两;“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
合计每年八百五十万两。
如果再加上官吏横征暴敛,百姓负担数倍于天启年间,所以这大明的农民起义军越剿越多,饮鸩止渴,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