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发家致富经 - 在明末造反的日子 - 养家糊口的老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72章发家致富经

云哥儿定下了基调,舒远也就有了谱,至于赵有财,则是交由政务司的刑曹进行处理。

刑曹有了巡检这把利器,真可谓是无往而不利,正想着怎么将自己的威名打出去,对于第一个案子,自是用心至极,仅一天的功夫,就将赵有财所犯的事审理清楚。

由于整个赵家屯此次应缴纳田税在100石左右,赵有财多收的田税在50石上下。

虽然新米刚入库,但交了赋税的百姓已经填不饱肚子,山东的粮价依旧居高不下,依旧超过1两5的价格。

按照最低市场价,50石粮食折算成银子,赵有财贪墨超过75两,相当于一名普通士兵4年多的饷银,属于重大贪墨案。

经政务司一致商议决定,并报云哥儿批准,赵有财被斩首示众,抄没家产,只给其家眷留下几亩薄田勉强度日。

为了以儆效尤,政务司特意召集众多里长前来观刑,看着徐有财人头落地,鲜血喷涌,一家子亲眷在一旁哭个泣不成声,众里长神态各异,心有戚戚,农历九月的天,不少人已经是汗流浃背,更有人已经站不稳了。

李宝根则是不停的在心里庆幸,往年他也会贪墨一点,反正各地的田税标准都不统一,全靠税吏一张嘴,说多少就是多少。

还好今年他多问了传信的人一句,实在是觉得今年交的太少了,才知道各地都是每亩一斗的田税。

李宝根琢磨来琢磨去,始终觉得往年的法子不靠谱,想不到竟然救了自己一命。

“各位,往年你们私下做的勾当,巡检司衙门不在追究,但是从今个儿开始,伸手剁手,伸脚剁脚,谁要是有了不该有的心思,赵有财会在黄泉路上等着你们!”

舒远站在木架搭的台上,虽是一副文弱书生打扮,嘴里说的话却让台下众人不寒而栗。

见台下的里长皆是噤若寒蝉,不少人两股战战,没人敢抬头看自己,看来还得是砍头更有震慑力,舒远很满意这一棒子的效果,该给胡萝卜了,语气放松道:

“当然,各位里长的功劳和苦劳,刘巡检也是看在眼里,所以,巡检司衙门会从各位收上来的税粮中拿出百分之一的作为你们的奖赏。”

明代的粮长制度自洪武四年开始,起初,粮长先在粮区内纳粮最多的大户中公推,后来变为政府指派。

在有漕运的各省设立的粮长称为漕运粮长,其他各省的则称为赋役粮长,而在苏、松等府兼征白粮的州县还专设有白粮粮长。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本区的田粮催征、经收、解运等事宜。

在洪武年间,粮长解运税粮至京师,常蒙皇帝召见,部分粮长还会被提拔为官。

后来,粮长制陆续在江西、福建、湖广等地设立。粮长的职权范围也有所扩大,包括拟订田赋科则、编造鱼鳞图册、检举流民户等。

这个时候的粮长可谓是香饽饽,不仅可以干预地方事务、包揽打官司等,他们所犯的一些罪行还可以用金银财物赎免。

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粮长的职责逐渐由里长担任,明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交税的自耕农越来越少,其职务含权量严重下降,不少粮长被官府压迫过甚,以至于一个中富家庭因为担任一次粮长便家破人亡。

所以,底下这些里长没有享上前辈的福,倒是吃了前辈没有吃过的苦,大部分没有门路的里长也是苦哈哈一个。

云哥儿不打算将这些里长当做核动力驴使用,皇权不下乡在云哥儿眼里就是笑话,所以今后这些里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要给些甜头。

底下众里长也是议论纷纷,在心里盘算着自己能拿到多少银子,虽然规定是110户人家为一里,但这么多年的变化,各里的情况也是大不一样。

沈老头一脸的不可置信,用手肘碰了碰站在旁边的李宝根,二人是几十年的老相识了。

“老李,你说如今这官府的大官是不是换了人,怎的还开始给咱们发银子了,往些日子俺们不亏自家老本儿就谢天谢地了,俺估摸着这官府怕是憋着其他什么坏。”

正在发呆的李宝根被沈老头一打岔,也是回过神来,见是沈老头,心神放松下来,带着兴奋的说道:

“我说老沈啊,你一天就是神神叨叨的,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你也不看看如今可是刘巡检说了算,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李宝根见周围的人都侧着耳朵,显然是在好奇,故意清了清嗓子,继续开口道:“人家手底下好大的私盐生意,自是看不起咱们这些小老百姓的三瓜两枣,刘巡检没来之前,那些个盐狗子们何时如此好说话,我还听说给刘巡检当差,月饷最少都是一两五呢,自然不屑于从我们这些瘦胳膊瘦腿上刮油!”

“是勒,我那亲戚就在海仓,刘巡检没来之前,家里穷的叮当响,好不容易煮点盐,还要千方百计躲那孟阎王爷,辛辛苦苦给那盐场送盐,狗日的盐场还只出三钱银子。”

见众人又盯着自己,还有些不好意思:“自从刘巡检来了之后,如今这日子算是掉进了糖罐罐,前些日子新起的房子,让我去吃酒,说是如今啥都不干,租房子都能收不少钱。”

另一个里长则是去过海仓的,想着那个亲戚心里虽然酸的不行,脸上却是与有荣焉,他讲的显然比李宝根更有说服力,每人都是一脸羡慕的神情,一个劲的哀叹自己怎么不是海仓人。

却忘记了那些海边的渔民之前比自己还过的凄惨,都没有人愿意将自家女儿嫁进去。

“哼,所以刘巡检一定说话算话。”李宝根很不满被人抢了风头,最后很肯定的来了一句。

众人也是点点头,实在是这些里长的追求很低,能不倒贴家产就是阿弥陀佛了。

平度州,金钱乡,吴家庄,吴家大院。

管家吴得银轻步走进内院,见自家老爷正躺在摇椅上看书,待走近,却只闻呼噜声,不见翻书声,显然已经睡着。

一旁服侍的丫鬟发现吴管家的到来,行了一个万福礼,却是不敢说话。

“得银来了?”

吴得银微微颔首,正打算转身离去,便听见吴老爷的声音,连忙小跑几步,躬身行礼道:

“老爷,是老奴来了,见老爷在午睡本欲离去,却不想还是惊扰了老爷好梦,实在不该。”

“无妨,上了年纪,睡的浅,难得有今日的太阳,便小憩了一会儿,怎么现在过来,有事?”

吴老爷已年近花甲,精气神大不如从前,此时已穿上了棉衣,面料是织金缎的绸子,言语间倒是很和蔼,丝毫没有大家主的架子。

吴管家自是知道自家老爷这不过是表面,近些年小少爷逐渐接手打理起家中各项事务来,吴老爷才放手,开始静下心,练起养气的功夫来。

跟了老爷几十年,吴管家对于老爷的凶狠深有感触,不狠也落不下如此大的家业,断然不敢惹怒了眼前这位老人。

要说这吴家的发家,还是和一条鞭法脱不开干系,吴家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来的。

吴老爷子的老爹吴有哲本是一普通商贾,万历年间,张居正正式在全国推广一条鞭法,吴有哲瞬间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果断变卖了全部家产,同张、李二家合伙做起了粮食买卖。

其实张、吴、李这三家的发家史都差不多,“低收高卖,官商勾结”便能概括,当然也算不得发家,只能说是积累了第一笔资金。

真正的发家是在吴老爷子手中,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整个大明就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小冰河时期的天灾不断,农民军越剿越多,建州女真越打越强,朝廷收的税也越来越多,官员也越来越腐败。

要不怎么说发国难财是致富的最快捷径,吴老爷子借机大肆发放高利贷,还不上就只能用田地抵押,抵押了要还是不够咋办?

简单,吴老爷子心善,见不得家破人亡的事情发生,赏你全家一口饭吃,只需要世世代代给老吴家种地就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