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y
)1.言过其实
[释义]过:超过;实:实际。言词夸大,超过实际能力。形容说话夸张,跟实际不符。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同义]夸大其词
[反义]言必有中恰如其分
[例句]现在,一些保健品广告往往言过其实,或误导人们,消费者一定要小心。
[故事]马谡是三国时期蜀国将领,他从小就饱读兵书,精通书上的军法知识,经常在众人面前谈论怎样用兵布阵,如何克敌制胜,说得有理有据。许多人都很佩服他,诸葛亮也很欣赏他。但是刘备觉得马谡说话不踏实,纸上谈兵,不可信赖。后来,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你一定要注意。”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攻打魏国,先派人去守重镇街亭。马谡一再要求诸葛亮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为此不惜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答应了马谡的请求。可是马谡刚愎自用,不按诸葛亮的计划行事,也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结果丢失了街亭。街亭的丢失给蜀军带来的损失是相当惨重的,它破坏了诸葛亮的进军计划,还使蜀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幸亏诸葛亮在城门设计了“空城计”才度过了司马懿重兵压境的危机。可是蜀军被迫退回汉中伐魏计划彻底失败了。
事后,马谡自知罪无可恕,毫无怨言地请诸葛亮杀了他以正军法,就这样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当行刑的武士提着马谡的人头回复他时,诸葛亮放声痛哭。在一旁的众将连忙劝解,蒋琬问他为什么如此难过,诸葛亮才对大家说:“我并不是为马谡的死而哭,实在是因为我后悔没有听从先帝的遗嘱。先帝临终前对我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而我却仍然错用了马谡,才造成今天这么大的损失,我真是糊涂啊!”
诸葛亮把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厚葬了马谡,并隆重地为他举行了祭祀,又用重金抚恤了马谡的家属。最后,他向后主刘禅请罪,请求他给自己降职处分,以惩罚自己错用马谡的罪过。
)2.燕雀处堂
[释义]燕雀:家燕;堂:堂屋。燕雀住在堂屋里。比喻处境危险,自己却不知道。
[出处]三国·魏·王甫《孔丛子·论势》
[同义]燕巢幕上
[例句]鸦片战争一声炮晌,惊醒了那些燕雀处堂的清朝官员。
[故事]战国末年,天下大势快成定局。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渐渐衰弱,而秦国却日益强大。
孔子的九世孙叫孔鲋,能言善辩,是个很出众的人才。他有段时期曾在魏国住过,曾写本书叫《论势》,是很出名的。其中记述了当时发生在魏国的一件事: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的邻国便是魏国。魏国的一些大夫不以为然,并且有几分高兴,认为形势有利于魏国。他们说:“如景秦国打败了赵国,我们就同秦国和好;如景秦国被赵国打败了,我们就乘秦兵危急之机出兵袭击,可以大获全胜。”
魏国的相国子顺笑道:“不见得!秦国自从秦孝公当上国君以来,从没打过败仗,这次素国必定战胜赵国,你们必定无‘机’可乘!”
大夫们辩解:“赵国被打败,与我们魏国也有好处啊!相邻的国家强大不起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子顺说:“秦国是侵略性极强的国家,唇亡齿寒的道理你们不明白吗?”
接着,子顺便讲了下面的故事:
燕子或麻雀之类的小鸟,常寄住在人家的屋檐下,以为住在这样的地方是最安全、最可靠的。不料,有一天人家的烟囱倒了,火苗直往上蹿,不一会儿就把屋梁点燃,一场灾难已无法避免,而燕雀们却睑不改色,仍然无忧无虑,一点也没想到大祸快要临头!
子顺讲完后,严肃地说:“你们现在浑然不知一场大祸即将降临自己的头上,赵国灭亡,接着灭亡的便是魏国,我们难道像无知的燕雀一样吗?”
)3.夜以继日
[释义]继:接着,连续。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昼夜不停,连续工作。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同义]通宵达旦日日夜夜
[例句]为了能按期交货,工人们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故事]周武王姬发推翻殷商统治后,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建国初期,政权还末得到巩固,政局不稳,周武王又撒手西去。这周朝振兴的重任便落在了当时只有十三岁的姬诵身上,姬诵是周武王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并由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姬旦辅佐朝政。
周公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为建立周朝,推翻殷商统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担当辅佐朝政的重任后,他忠于职守,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地工作着,让很多大臣和将领深受感动。
立国之初,政局十分不稳。各地总有叛乱骚动之事,这不由得让他把兵杈抓得很紧。这也就招致了一些贵族和将领的不满,他们故意造谣中伤周公,说周公要篡位,并在周成王面前进谗言,鼓动周成王收回周公的兵市又。但周成王不相信他们的话,反而更加信任周公。这些贵族见他们的计谋没有得逞,便密谋造反。
他们勾结商纣王流亡在边境的儿子武庚,发动大规模叛乱。他们还鼓动东方的少数民族夷族也发动叛乱,以此逼迫周公交出权力。但周公坚韧不拔,一如继往地料理政事,并坚决地对叛乱进行镇压,而且消除了周成王的误会。最终,叛乱被平息。
周公辅助周成王制定了刑律,颁布了礼法,继续分封有功之人为诸侯,并建设洛邑,设立了东都成周。
由于为国过度操劳,夜以继日地工作,周公在东都建立后不久就去世了。临死前,他仍不忘告诫众臣,一定要辅佐好新君,管好中原,并表示自己死后要葬在成周,以示虽死不忘王命。
一鼓作气
)4.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敲第一遍鼓;作气:振作勇气。原指古代战斗开始时,擂第一二通战鼓时士气最盛。比喻趁锐气十足时一举成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
[同义]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拖泥带水
[例句]在这场排球比赛中,我队一鼓作气连下三局,轻本公获得了比赛胜利。
[故事]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双方在鲁国的长勺摆开了阵势。
当时鲁国有个叫曹刿的人,知道这个消息后,想去求见鲁庄公,为他出谋划策。他的乡亲朋友都来劝他说:“国家大事有那些吃肉的大官们去管理,你去插什么手啊?”曹刿回答:“当官的都目光短浅,不会出什么利于国家的好主意。”
曹刿见到鲁庄公。两人交谈了很久,当曹刿了解过鲁庄公关心民间疾苦,就告诉他:“您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战胜齐国。”
鲁庄公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他请曹刿同坐在一辆战车上为他出谋划策。摆开阵势,齐军就开始擂鼓,鲁庄公也要下令鲁军擂鼓。曹刿连忙拦住他说:“别忙,时机末到。”齐军见鲁军没什么动静,就又再次擂动战鼓,曹刿仍然让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见齐军嚣张的样子,都快忍耐不住了,就等着自己军队擂起战鼓好去杀他个落花流水。这时候,齐军的阵地中又响起了战鼓声,曹刿对鲁庄公说:“可以擂鼓反攻了。”鲁军的阵地中顿时响起了惊天动地的鼓响,将士们得到进攻的指令,个个奋勇争先,结果打败了齐军。
齐军向后方逃走,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说:“且慢。”然后下车观察了齐军车轮的痕迹,又爬上车看了看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鲁军在追击中大获全胜。
战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战胜齐军的道理。曹刿说:“两军作战,勇气常是取胜的关键。第一次擂鼓可以使将士们精神振奋,第二次擂鼓士气就衰落了,到第三次擂鼓,将士的士气已经衰竭了。当敌方精神萎靡时,我军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他们。再说,齐国军队强大,他们虽然败退了,也不能肯定有没有什么计谋。我观察他们车轮痕迹凌乱,旗子也倒了,可以断定是真的败了,才请您下令追击。”
)5.一毛不拔
[释义]连一根毛也不肯拔下。形容人极其吝啬、自私。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反义]博施济众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