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z
)1.昭然若揭
[释义]昭然:明白,明显;揭:高举。形容事实的真相和本质暴露无遗,非常清楚。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达生》
[同义]显而易见彰明较著
[例句]他那险恶的用心,在他刚才的言行中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名叫孙休的人,他的老师名叫扁庆子。师徒俩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其中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修身处世的学问。
孙休是个不求上进的人,但总是怨天尤人。一天,他来到老师扁庆子家中,进门后就唉声叹气地说:“我的命运真不好,在田里种庄稼,却得不到好收成;在朝廷做官,又遇不到贤明的君主;我被放逐到乡间,还要遭到乡官的欺凌。真不知道我犯了什么过错,得罪了老天,才遭到这样的厄运!”
听了孙休的话,扁庆子非常同情,安慰他说:“你不知道圣人是如何确定自己行为的吧?他们十分清高,所以能把胸中烦恼忘得一干好净,对他们所不关心的事情视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胸坦荡,纤尘不染,就像生活在尘世之外一样。”
接着,扁庆子又谈到了孙怖:“可是你呢,尽想着俗人的事情,喜欢表达自己的欲望,喜欢炫耀自己的才能,是那么昭然若揭,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走在人群中那样明白清楚,这怎么能做到像圣人那样的作为昵?其实你的生活已经很美满了。你的身体长得很完全,五官一个也不少,生下来以后又没有因疾病和天灾而变成聋子、跛子、瞎子。你没有疾病而且还能生儿育女,享受天伦之乐,这难道还不够吗?你还在怨恨老天,我劝你别再怨天尤人,白费精神了,还是快回家去吧。”
孙怖被扁庆子训了一顿,垂头丧气地跑回了家。
)2.直言不讳
[释义]讳:忌讳,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直率地说出心里话,毫不隐讳。
[例句]他是一个襟怀坦白,热情爽朗的年轻人,对自己的
缺点总是直言不讳。
[故事]公元379年,前秦皇帝苻坚派大将苻丕率7万大军进攻东晋的襄阳,另外又派了三支军队共10万大军在襄阳城外围配合作战。晋孝武帝接到襄阳被围困的急报后,立即派冠军将军刘波率8000人马前去营救。处波率军来到离襄阳50里的地方,得知前秦军队在襄阳有17万人马。刘波见自己只有8000人马,双方实力悬殊如此之大,就这样贸然进兵,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于是就下令停止前进。
后来,襄阳被攻破,晋孝武帝认为刘波救援不力,免去了他的官职。不久,晋孝武帝了解到当时的情况,知道是错怪了刘波,于是便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了巩固胜利,晋孝武帝命令熟悉北方情况的刘波坐镇北方,统督淮北各军。
这时刘波正患着重病,接到皇帝诏书后,觉得以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去改变北方动乱的局面,实在是无能为力;但朝廷对自己又寄予厚望,内心矛盾不已。
考虑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刘波决定上一道奏疏,坦率地把自己的希望和建议等写出来,供朝廷参考。他在奏疏中写道:“我想起本朝开国的历史,联想到如今的国事,所以不顾自己放肆和愚妄无知,直率地、毫无忌讳地把话说出来。”
接着,刘波建议孝武帝应该怎样治理好国家,怎样使用人才,以及国家对外事务上的处理等问题。不幸的是,奏疏写好不久,刘波就去世了。
)3.置之度外
[释义]度:考虑。把它放在考虑的范围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得失等放在心上。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
[同义]置之不顾置之脑后
[反义]忿忿不忘
[例句]为了援助被洪水围困的灾民,解放军战士奋勇向前,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故事]公元25年,31岁的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称为光武帝。
这时,天下并不太平,仍有许多地方割据势力与东汉政市又抗争,自己称王称帝的很多。当时,除了光武帝外,东方皇帝刘永、蜀中皇帝公孙述、燕王彭宠、齐王张步、五郡大将军窦融、西州大将军隗嚣等,或者拥有重兵,占据州郡,要和光武帝争夺天下:或者表面上表示臣服,但仍保留实力,伺机而动。
光武帝胸怀大志,决心要统一全国。于是他搜罗人才,争取民心,发挥他善于用人,善于用兵的才能,把刘永、李宪、卢芳、彭宠、张步、董宪等一个个消灭掉。接着,五郡大将军窦融审时度势,又归附了光武帝。这样,最后只剩下西州大将军隗嚣和占据蜀中的公孙述了。
不久,光武帝派使者来歙去见隗嚣,劝他臣服。隗嚣表面上向刘秀称臣,并把儿子送到洛阳做官,迷惑刘秀。可心里呢?还做着皇帝梦,想自己当皇帝。四川的公孙述自币尔蜀王,拥兵几十万,盘踞险要山地,也是很难对付的。这是刘秀的两块心病,谋臣、武将们都劝他快些除掉。
刘秀自己却另有打算。他知道自己的队伍经过连年征战,正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急需好好整顿、补充、养精蓄锐,然后再待机歼敌。因此,刘秀对左右的人说:“魄嚣和公孙述这两个人,已经没有力量阻挡我统一全国了,姑且把这两人放在一边,先不去考虑吧!”
后来,刘秀招收了大批人马,队伍训练得战法纯熟,又积蓄了足够的粮草,才点将发兵。汉军消灭了隗嚣,又大败公孙述,结束了20年的战乱纷争局面。
)4.忠言逆耳
[释义]忠言:忠告的话;逆耳:不顺耳,不中听。诚恳的规劝、批评一类的话听起来很不舒服。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同义]良药苦口
[例句]忠言逆耳,良药利病,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故事]刘邦率兵进驻霸上,逼近成阳。此时的秦朝无力反抗,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兵符印信亲自到刘邦那里投降——秦朝灭亡了。
刘邦便进驻了秦都咸阳。军队的将士们都被秦都的宫室、财宝所吸引,就连刘邦也为阿房宫的豪华富丽、美仑美奂所倾倒。宫殿里的陈设、布置简直让出身贫贱的刘邦限花缭乱,而且到处都是如同天仙般的美女,让他应接不暇。于是他一下子坐在秦二世的龙席上,再也不想动了,什么雄心壮志也都灰飞烟灭。
这时候,刘邦的部将樊哙闯了进来,他对刘邦说:“您是要长长远远地坐拥天下呢,还是只想在这当一天的大富翁?秦朝为什么会灭亡,还不是因为贪恋这些东西。如果您不想重走秦朝的老路,那么我劝您还是快离开这里吧!”
刘邦听了很扫兴,但又不好反驳,只好说:“你先回去吧!我再待一会儿。”
张良知道这件事,便也去劝刘邦说:“正是由于秦朝统治者荒淫无道,生活奢侈,追求这种享受,才引起了百姓的造反,您也才能在今天来到这里。如果您不能勤勉、朴秦,一心只想像秦二世一样沉谜于享乐,这怎么能行得通呢?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樊将军的话您听了也许觉得不顺耳,但
他的的确确是为您着想,希望您好好考虑可以听从他的劝告。”
刘邦听到张良的话,有如当头棒喝,猛然醒悟,立刻离开了阿房宫,又命令将士也不许动宫中的一针一线,并且封上库府,把所有兵将都撤回军营。
接着,刘邦又向当地百姓宣布了约法三章,得到了秦地百姓的支持,也为自己以后打天下奠定了群众基础。
)5.擢发难数
[释义]擢发:拔下头发。就像拔下来的头发数都数不清。形容罪行之多,无法计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同义]罄竹难书
[例句]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真是擢发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