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h - 中华成语故事 - 刘丽军马凌云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中华成语故事 >

第7章h

)1.邯郸学步

[释义]到邯郸学走步。比喻盲目模仿别人的长处,结果学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同义]东施效颦鹦鹉学舌

[反义]择善而从

[例句]初学写作的人,不要拿名家的作品生搬硬套,否则就会闹出一些邯郸学步的笑话。

[故事]战国时,燕国寿陵有一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人走路的步法非常优美,姿势也特别好看,便下决心去邯郸学走路。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不辞劳苦终于来到了赵都邯郸,见到那里的人走路果然和传闻一样非常优美.比寿陵人强上百倍,他觉得不枉此行,打算要认真地学习邯郸人走路。

可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学走路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开始他只是站在街上观察来往行人是如何的走路,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然后回去凭着记忆练习。后来他觉得这样容易遗忘,便在街上跟在人后面模仿。他跟这个人后边学几步,又跟那个人背后学几步,但发现每个人的走法全都不一样,所以尽管学得满头大汗可还是学不像。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想来想去,最后觉得也许是自己太习惯原来的步法,于是他决定完全放弃原来的步法,一切重新开始。

没想到这下子就更糟糕了,他走路的时候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既要注意手脚如何摆动,还要考虑它们之间如何配合,又要注意上身的摆动,甚至还要计算移动的距离和摆动的幅度。结果是每走一步都瞻前顾后,不是忘了这点,就是忘了那点,把自己搞得紧张万分,手足无措。

少年越学越感到困难,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反而还把自己原来的步法给忘记了,实在是越来越糟:加上他的旅费也花光了,只好作回寿陵的打算,可是他忘记了自己怎样走路了,只好又羞愧又狼狈地爬回了家乡。

)2.好逸恶劳

[释义]好:喜欢;恶:厌烦。喜欢安逸,贪图享乐,不喜欢劳动。

[出处]南朝·帛·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

[同义]游手好闹好吃懒做

[反义]吃苦耐劳不辞辛苦

[例句]他就是因为好逸恶劳,才落到现在这穷困潦倒的地步。

[故事]东汉和帝时期,朝里有一位著名的太医,名字叫做郭玉。郭玉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从小的时候就乐于助人,扶危济困,遇上别人有事情,总是表现得既慷慨又热心,得到人们的赞赏。后来,他开始学习医术,他学习认真刻苦,加上有一片仁者之心,所以治愈了许许多多前来求医的病人。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在群众之间有口皆碑。汉和帝也知道了他的名声,就任命他做太医。

做了太医之后,郭玉的为人仍然和蔼善良,并没忘记贫苦的百姓,只要有百姓前来求医,他都尽心尽力为他们医治,努力使他们恢复健康,并不计较诊金。他也为达官贵人们治病,但却常常不能见交,这些达官贵人对此议论纷纷,连皇帝心里也十分疑惑。

有一次,一位官员得了病,请郭玉为他治病,同样的,治了几次毫无效景。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他想了一个办法,让那位官员穿上老百姓的衣服,亲自去找郭玉看病。郭玉替他诊治,很快、很轻松地治好了他的病,对此皇帝更加不解,于是召来郭玉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郭玉听了皇帝的询问,回答道:“这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给百姓治病时我可以全身心放松,他们也很听从我的嘱托,而在给官员们看病的时候,我的心理就会有很沉重的负担。况且他们自视很高,总是有自己的主张,自以为是,并不听从我的指挥,更不按我的要求去做。另外,对于达官贵人并不能随意用药,因为他们的饰质太弱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好逸恶劳,这些都为我的诊治造成了巨大的圃难,所以他们的病才不容易治愈啊!”

皇帝听后点了点头,终于明白了问题的所在。

)3.黑白不分

[释义]比喻不辨是非,不分好坏。

[出处]汉·班固《汉书·楚元王传》

[同义]黑白混淆是非颠倒

[反义]是非分明泾渭分明

[例句]你这样做,就把事情弄得黑白不分了。

[故事]东汉安帝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杨震。他一生耿直,嫉恶如仇,曾担任司徒之职。

当时,汉安帝非常宠幸乳母王圣。而王圣的女儿王伯莆则依仗母亲的市又势,和她母亲一起干涉朝政,横行不法,引起朝廷中很多正直大臣的不满,杨震就是其中之一。性格耿直的杨震不畏权势,直言向汉安帝上疏说:“现在,朝中奸佞的势力横行,致使朝政败坏,而这和陛下宠幸乳母王圣有很大的关系。王圣出身卑贱,她虽然服侍陛下很多年,也很辛苦,但她得到的报酬早已超过她所付出的辛劳。然而,她不但贪得无厌,而且和朝中邪恶势力相勾结,扰乱天下,败坏朝政。她的女儿更是任意出入宫廷,以致坏人对她趋之若鹜。所以,陛下应该马上禁止乳母的女儿入宫,并把乳母王圣驱逐出宫。”汉帝看了杨震的上疏,不以为然,反而把王伯荣的丈夫刘瑰封为侯爵,于是,王圣母女的气焰更为嚣张。

看到这些,杨震极为愤慨,他不顾个人安危,又一次上疏汉安帝:“陛下将毫无功劳的刘瑰封为侯爵,这样做是不符合皇上祖先所制定的规矩的。这样无功受到封赏,是不分黑白。如果这样下去,整个社会风气就会败坏,望陛下三思。”

但是,汉安帝对杨震的意见不予理睬。后来,在王圣之流的谗惑下,汉安帝将杨震免了职,发回原籍。杨震内心愤恨不平,不久就服毒自尽了。

)4.狐假虎威

[释义]假:凭借,借着。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同义]狗仗人势驴蒙虎皮

[例句]这个狗奴才仗着主子的势力,狐假虎威,欺压乡里的百姓。

[故事]楚国在宣王当政的时候,国内有一位统率全军的著名将军,名叫昭奚恤。由于他为人严厉,对部下纪律严明,因此很多人都怕他,甚至北方地区各诸侯国也惧怕他。

楚宣王也知道此事,但对这很不解。有一天朝会之时,昭奚恤没有来,宣王便向大臣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时,有一个名叫江一的大臣,向宣王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从前,幕个深山老柿之中有一只十分凶猛的老虎,它专门搜寻各种野兽来吃。有一天,它在找食的时候,遇见了一只狐狸,于是便想把它吃了充饥。

狐狸的狡猾是出了名的,它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便急中生智,装出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说:“你是不歇吃埠我的,因为我是上天派来的百兽之王。你要是把我吃了的话,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是会遭到惩罚的!”

说到这里,狐狸故意傲慢地瞧了瞧老虎。它看到老虎露出不信的神色,又说:

“你以为我的话不可信吗?那好,我在前面,你跟在后边,看这深山老林中的百兽见到我之后,有谁敢不逃跑的?”

老虎觉得狐狸说得有道理,便照着做了。一路上,所有的野兽见到他们都逃得远远的。老虎并不知百兽是害怕威风的自己,而不是害怕假借“百兽之王”名义的狐狸才跑的。

讲完这个寓言后,江一转上正题:

“大王,北方的诸侯国不是怕昭奚恤,而是惧怕您啊。就像山中百兽惧怕的不是狐狸而是老虎一样。”

宣王昕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5.画蛇添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