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d
)1.大器晚成
[释义]大器:宝贵的器物。原指宝贵的器物需要长时间的制作才能完成。比喻有卓越才能的人成就事业往往较晚。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例句]他是一名大器晚成的运动员,直到三十多岁才取得一些成绩。
[故事]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崔琰的人,善于舞剑,而且尤好交朋友。
可是,有些人却认为崔琰不学无术,除了舞马弄棒,一点学问都不懂。有一次。崔琰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长者,主人让管家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没有时间会见客人。”崔琰知道人家是嫌弃自己学问不够,感到羞愧,他暗下决心:要成为有学问的人。果真,崔琰潜心读书,终于成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才。
当时,雄霸北方的袁绍就请他做谋士。当时袁绍的军队纪律很差,每攻占城池,士兵都要掘开坟墓,抢夺坟墓里的金银首饰,而且将尸骨弃于荒野,令当地的百姓敢怒不敢言。
崔琰见此情况,也很气愤,他对袁绍说:“古往今来,凡是仁义之师,从来没有挖掘坟墓的暴行,现在我们的军队这样胡来,会渐渐失去民心的,于我们的事业大为不利!”袁绍听了他的话,感到颇有道理,便下令禁止这种野蛮的行径。
后来,袁绍被曹操打败,曹操久闻崔琰的大名,便收留崔琰做自己的幕僚。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不爱张扬自己,平时沉默寡言,也很少结交朋友。为此,亲友们都对崔林不屑一顾,认为崔林没有什么才能,崔琰却不同意亲友的看法,对他们说:“我认为人的发达有早有晚,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大器,我觉得崔林以后必将成就一番事业。”
崔琰的话果然没有说错,崔林在默默无闻中一直潜心读书,关注天下态势。最终被曹操启用,先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为御史大夫。到魏文帝时,崔林竟官至司空,并被封为安阳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2.吊若木鸡
[释义]原指训练好的斗鸡,沉着镇定,像木头雕的鸡一样。后来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达生》
[同义]目瞪口呆
[例句]闻听亲人逝去的噩耗,他呆若市鸡地站着,久久回不过神来。
[故事]春秋时期,齐宣王酷爱斗鸡这币中游戏。他让手下人养了许多好斗精壮的公鸡,每次退朝后,他都到后宫的平台上看斗鸡取乐。但是,他发现即使再勇猛善斗的鸡也没有常胜不败的,因此心里总感到有缺憾。
当时齐国有个叫纪泄子的人,是个驯鸡行家。宣王听说后,就派人把他请到齐国都城,要他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纪渻子从鸡群中挑了一只彩羽金爪威风凛凛的雄鸡,然后就关起门来训练。
十天之后,宣王派人去问纪渻子:“鸡训练得怎么样了?”纪渻子说:“不行,鸡的性情骄矜高傲,还没训练好。”
又过了十天,性急的宣王等不及了,又叫人去问纪渻子鸡训好了没有。纪渻子答道:“还是不行,它听到别的鸡叫或是看到别的鸡走动还是会敏捷地作出反应。”
宣王心里很焦急,又耐着性子等了十天,最后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把纪渻子召来,亲自问他:“训练了这么多天,难道还没训好一只鸡?”纪渻子回答说:“陛下,不行啊,这只鸡的意气过于强盛,还有好斗的心,而且非常性急。”宣王听后大惑不解,便问纪渻子:“有斗志和盛气,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纪渻子笑了笑说:“陛下过去养的哪一只斗鸡不是勇猛而善斗呢?可又有哪一只鸡能够常胜不败呢?”宣子听了觉得纪渻子说得有理,便让他继续训练那只鸡。
就这样,又过了十多天,纪渻子亲自来见宣王,对他说:“陛下,现在鸡训练好了。它既不骄傲,又气定神闲,对外界一点也没有反应,精神处于高度凝滞状态,就好像一只木头做的鸡。别的鸡见到它就吓跑了,谁也不敢和它斗,这样的鸡才是常胜不败的斗鸡。”
)3.道不拾遗
3.道不拾遗
[释义]道:道路;遗:别人丢失的东西。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别人丢失的东西。形容社会风尚好。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同义]夜不闭户
[例句]在这民风淳朴,与外界交往极少的乡村里,人们是夜不闭户、道不抬遗。
[故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的末期。原有的社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当时的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变革,其中最成功、彻底,也是最著名的便是商鞅在秦的变法。
商鞅,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政治家,原本是魏国人,因得不到魏王的赏识,就逃到了秦国,并见到了秦孝公。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并对其加以重用。
在泰国,商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他的任职期间,不断地劝说秦孝公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他的变法遭到了当时许多贵族的反对,但秦孝公对他十分支持,他们不顾阻挠,共同努力推行新法。
商鞅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规,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新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做了有益于国家的事,就应该得到奖励。他还鼓励耕织,减免徭役。废除了贵族世袭的制度,而是按照军功的大小给予官职,军功大的封给大的爵位田产,依次而论,贵族也不能除外。另外新法还规定执法要严明,无论什么人,只要犯法了,就要受到应有的处罚,即王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这就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废除了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受到秦国老百姓的欢迎。他们的生产币只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战士也更加勇敢地作战,社会的秩序越来越安定,民风也日渐纯朴,人民安分守己,社会治安良好,道不抬遗,夜不闭户。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渐渐强大,在战国时期许多国家中脱颖而出。可以说商鞅变法为以后秦朝统一全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倒亍逆施
[释义]倒:颠倒;逆:相反;施:实行。形容做事违反正义和进步的反动勾当。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例句]国民党反动派违背人民的意愿,倒行逆施,最终遭到了人民的唾弃。
[故事]春秋末期,楚平王荒淫无耻,昏庸无道。有一年,太子带兵戍守在外,平王听信谗言,怀疑太子谋反,于是召来太傅伍奢来拷问。伍奢怒斥平王违反人道,不顾父子之情,反而听奸臣的话。平王又羞又气,杀死了伍奢和他的大儿子伍尚,还派人捉拿伍奢的小儿子伍子胥。
伍子胥历尽艰难险咀,逃到了吴国。为了替父兄报仇,伍子胥帮助吴国整军治国,很快吴国就强大起来。
吴王见吴国实力增强了,便任命孙武为主将,伍子胥为副将,自己亲率大军,征伐楚国。不久,就攻下了楚都。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继位的楚昭王也逃到了隋国。
伍子胥向吴王建议,拆毁了楚国的宗庙,接着又派人找到了楚平王的坟墓。可是挖开坟,打开一看,里面只有楚平王的衣冠。伍子胥大失所望,这时有人指点说,这上画的坟是假的,下面的才是真的坟。再挖开一看,果然有楚平王的尸体。伍子胥一见楚平王的尸体,便满腔怒火,拿起鞭子,一气打了三百下,最后又把楚平王的头颅砍下来,才解了心头之恨。
申包胥是伍子胥在楚国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就写信责备伍子胥太过分、太残忍了。
伍子胥看完信后说:“忠和孝不能两全,我这是报仇雪恨,没有道理讲。我好比一个走远路的人,天要黑了,可是路途还很遥远,没有办法,只好不顾走法,所以才有了这种倒行逆施的举动。”
)5.得心应手
[释义]应:适应。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技艺纯熟。也形容做事非常顺手。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天道》
[同义]随心所欲挥洒自如
[例句]乒乓球国手刘国梁发球的功夫,已经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治理国家的闹暇时间,总喜欢读书消遣。
一天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读书的声音传到了正在堂下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耳中。轮扁昕了觉得心烦,便停下手中的工作,问桓公说:“您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读书读得正高兴,突然被打断,心里很不高兴,但还是回答说:“我读的部是圣贤书。”“那圣人还在吗?”轮扁问。“当然早都死了。”齐桓公回答说。轮扁又问:“哦,人都已经死了,那么您所读的,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了?”桓公听他这样说自己所专心阅读的书,非常生气,脸色都变白了,斥责轮扁说:“寡人在这里专心致志地读书,你一个小工匠不但不用心工作,还要指责寡人所读的书,你有什么资格随便议论?我问你:为什么说圣人留下的书都是糟粕?今天你讲出道理来也就算了,如果讲不出来,我就立即把你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