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姨子孙”何许人也
<!--?xmlversion="1.0"encoding="UTF-8"standalone="no"?--><linkhref="Styles/main.css"rel="stylesheet"type="text/css"/>
盛京(即沈阳)三陵由于初建时规模较小,祭陵制度也不完善,所以陵寝的管理、防护人员较少,没有专门的机构。后来随着陵寝规模的扩大,管理和防护制度的日益健全,于顺、康年间盛京三陵建立了总管衙门。
总管衙门是专门保护陵寝的武职机构,相当于关内清陵的“兵部”。总管衙门直接受盛京三陵守护大臣节制。
总管衙门的最高长官是总管,正三品,掌关防。下设左、右翼长各1人,各管4旗。每旗设防御(也称章京)2人,共设防御16人。设笔帖式2人、领催4人、马兵(披甲人)170或180人不等(其中舅氏子孙100人左右)。另外还设有世袭轻车都尉、世袭云骑尉、世袭骑都尉、世袭六、七、八品官等。各陵设置不尽相同,人数也多寡不一。办事衙门设在陵寝附近。
总管衙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陵寝的山河、道路、树株以及陵区的安全。在陵寝内外设多座堆拨房,驻守兵丁,分三班,每10天轮换一次,昼夜巡逻守护。每到陵寝祭祀时,总管还要随班行礼,督率官兵看管山河、道路、门户,查验祭品。
关防衙门是管理陵寝的重要文职机构,它的职责主要有两项,一是制做祭品,承办祭祀,管理陵内陈设,清理保护陵内环境。二是负责陵寝的日常维修。关防衙门相当于关内清陵的内务府和礼部。
关防衙门设掌关防官1员、副关防官2员、内管领1员、副内管领1员、尚膳正1员、尚茶正1员、尚茶副1员、尚膳副1员。笔帖式2人。尚膳人、尚茶人、拜唐阿、摆桌人、院户、领催、厨役、壮丁、役妇以及各行匠役数十人,总数达一百六、七十人左右。关防衙门设在陵寝附近,下设碾房、库房、黑牛馆、乳牛馆、冰窖、果房、膳房、茶房、饽饽房、油房、粉房、酱房、省牲所、器皿库等。
盛京三陵的各陵关防衙门,官员和差役的设置不都一样,人数有多有少,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但大体变化不大,其职掌也是固定的。
在守护盛京三陵的八旗官兵中,有一些特殊身份的人物。他们比一般的八旗官兵的地位高,享有优厚的待遇,原来他们都是皇亲国戚。具体地说,他们不是皇帝舅家的子弟,就是皇帝姨家的后代。舅家子孙称“舅氏子孙”,姨家子孙称“姨娘子孙”,合称“舅姨子孙”。
满族显祖塔克世娶了喜塔腊氏阿古都督之女厄墨乞为妻,诞生了大清的奠基人努尔哈赤。从此,喜塔拉氏一族便身价倍增,成为清朝的皇亲国戚,受到特殊礼遇。阿古都督有三个儿子,论辈份,都是努尔哈赤的舅父,他们的子孙也就被大清皇帝尊称为“舅氏子孙”。叶赫那拉氏阿什达尔汉是孝慈高皇后的弟弟,自然也就是太宗皇太极的舅父。所以,阿什达尔汉的子孙也是“舅氏子孙”。
萨克达氏微领的妻子也是阿古都督的女儿,因而微领是努尔哈赤的姨父。海西乌喇部的首领满泰、满泰之叔常住以及乌喇部的瓜尔佳氏胡尔哈器都是皇太极的姨父。因此,他们的子孙都被尊称为“姨娘子孙”。这些“舅氏子孙”和“姨娘子孙”分别被派去看守盛京三陵。永陵设舅氏子孙兵100名,章京品级官3名。福陵设舅姨子孙兵100名,章京品级官65名。昭陵设舅姨子孙专缺120名,让他们世代看守皇陵。永陵的舅氏子孙兵,每名每月廪瞻银2两,随缺地60亩。章京品级官优于兵。福陵的舅姨子孙兵章京品级每人每月给银2两,随缺地150亩。昭陵舅姨子孙兵每月给银2两,给随缺地90亩,章京品级兵每月给银2两,给随缺地120亩。
清朝为什么让这些舅姨子孙们世代看守皇陵呢?原因有两个。(1)是出于照顾这些皇亲国戚,使他们生活有出路,世受皇恩。(2)是这些人都是皇亲国戚,让他们看守皇陵,放心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