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风俗谈
<!--?xmlversion="1.0"encoding="UTF-8"standalone="no"?--><linkhref="Styles/main.css"rel="stylesheet"type="text/css"/>
尊崇乌鸦现在,中国北方农村还有些地方的人们认为听到乌鸦叫不吉利,要倒霉。而在清代,乌鸦却被帝王尊崇为“神鸟”,这与满族在氏族部落时期的图腾崇拜是分不开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说明乌鸦当时在满族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从前,有三位仙女从天而降,在东北长白山下一个美丽的湖泊内沐浴。浴毕上岸时,一只神鹊将所衔的一颗朱果置于第三女佛库伦的衣服上。朱果的颜色鲜艳异常,佛库伦爱不释手,于是把它含在口中。刚要穿衣服时,不料朱果滚入腹中,佛库伦随即感觉自己已经怀孕,因而未能同两个姐姐飞升上天。不久她就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生而能言,举止奇异,相貌非常,他就是清朝皇帝最早的祖先——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历数世后,布库里雍顺的子孙过于暴虐,部属叛变,要尽杀他的子孙。其中有一个年幼的男孩,名叫樊察,脱身逃到旷野,当身后马蹄声声、尘土飞扬之时,恰巧有一只神鹊栖落在这个站停路旁的幼儿头上。追兵疑幼儿为木桩,于是拨马而回。这个幼儿从而得救,他的后代子孙即从此发迹。
此事虽为神话,然而迷信的封建帝王对此却是颇为惬意的,并且把它载入史册。在天聪九年(1635年)修撰、乾隆年间重绘的手抄本《满洲实录》中,不仅在书内详细记述了这段生动的故事,而且书中还描绘了神鹊落于幼儿头上的画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记载。到了乾隆皇帝时,为了使更多的子孙都能看见,特命照样重绘二本,传之后世,使后世子孙不忘开创基业之艰难。从此,神鹊同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
鹊,现在指喜鹊,但古代对乌与鹊视为同类。《尔雅》中即有“乌鹊丑其掌缩”之句。清初,《满洲实录》卷二曾记载“群鸦路阻兀里堪”之事,文曰:“九月内……九国兵马会聚一处,分三路而来。太祖闻之,遣兀里堪东探,约行百里至一山岭,乌鸦群噪不容前往,回时则散;再往,群鸦扑面。兀里堪遂回,备述前事。太祖曰:‘可从扎喀向浑河探之’。及至,夕见浑河北岸,敌兵营火如星密,……兀里堪探的飞报太祖言:‘敌国大兵将至,时近五更矣!’太祖曰:‘人言叶赫国不日兵来,今果然也!’……”文中提到乌鸦,但附图所绘的却是喜鹊。以往清朝宫廷每天在坤宁宫祭祀的神像上,也画有乌鸦和喜鹊。看来当时也是把乌鸦和喜鹊看成是神鸟的。
随着清王朝的腐败没落,宫廷里违抗上几代帝王训令的也就不乏其人了。清朝末年,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有一太监,捉得一老鸦,系鞭炮于鸦之尾,点燃放之。老鸦飞去,药爆发,遂焚身而死。”(德龄:《清宫二年记》)这个太监没有料到,这只乌鸦竟然飞到慈禧太后宫院,药燃爆裂,加之太监们喧闹,惊醒了正在午睡的慈禧太后。结果慈禧大怒,下令用重竹鞭把这个太监痛打一百。太监之所以受罚,并非因爆裂弄死了救命的“神鹊”,而是因为吵醒了太后的午睡。由此可见,乌鸦在宫廷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已是每况愈下了。
满族人的服饰主要是一种襟式长袍,因满族人皆为旗人,所以这种长袍称为旗袍。满族男女皆喜穿旗袍。清初,旗袍的样式没有领,马蹄形状袖口,也叫箭袖,大襟左衽,系纽扣,四开衩,衣长过膝。入关后,逐渐受汉族服饰影响,居常旗袍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或不开衩,马蹄袖也改为平袖,箭袖袍已成为一种礼服。只有官服袍、包括朝袍、龙袍、蟒袍等仍为开衩、马蹄式,外加披肩领或卷领。平民百姓喜庆日或外出办事,亦遵旧俗,以箭袖为重,春冬季于旗袍外加穿马褂或马甲,腰间束带。女旗袍与男式相同,不同的地方是多于领口、衣襟、衣裾及端缘饰花边。外出则于颈间围一长巾,春秋季加穿马褂或马甲于袍外。以后男式旗袍渐废弃不用,女式旗袍则由宽袖改为窄袖,由宽松肥大型改为紧身贴腰式,后来逐渐传入汉族妇女的服饰中。
此外,满族妇女喜穿木质高底鞋,称为“旗鞋”,亦称“马蹄底鞋”,因其木底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而得名,木底高三四寸,高者也有达七、八寸的。木底四周包裹白布。有钱人家多以绸缎做鞋面,平民百姓家多以布做鞋面,无论贫富,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的鞋因近似丧服而禁忌。贵族妇女还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少女至十三四岁即开始穿着这种鞋,现在这种鞋已不多见。
另外,清代满族男子夏季还惯戴一种叫做“凉帽”的礼帽。这种帽子无檐,形状如一略扁的圆锥体,俗称“喇叭式”。最早多为扁而大,后发展成高而小。分藤丝的白罗胎和竹丝的万丝胎两种,外表裱以绫罗。初热时用白或湖色罗,特别热时用黄色纱。白罗胎凉帽穿单、纱袍褂时戴用,万丝胎凉帽仅于穿亮纱或葛纱袍时戴用。帽顶缀红缨,品官装顶珠。五品以下官员用红里,青蓝倭缎缘边,无官者用别色。有丧3年戴羽缨帽,形式同上,藤质,上缀黑缨,只是无帽缘。丧期品官不得用顶戴。现这种帽子生活中已不多见了,只有在清朝题材的影视剧等文艺作品里才能看得着。
满族称呼与汉族不一样,称父亲为阿玛,母亲为额娘,儿子叫阿哥,女儿叫格格。仆人称男主人为老爷(“爷”读重阳平),小主人为小爷,汉族称少爷。儿子叫母亲除额娘外,俗称奶奶。妈妈或嬷嬷是仆妇之称。
宫中一般人称西太后为老佛爷,宫眷们或称太后为老祖宗,光绪称西太后为皇阿玛、亲爸爸。西太后称光绪为皇帝,一般人称光绪为皇上或万岁爷。一般人称隆裕为主子或老主子,称嫔妃为加徽号的主子。如:珍主儿、瑾主儿、瑜主儿。宫女嬷嬷们称太监为老爷。帝后们称宫女们为某妞儿。
咸丰帝、后对惇亲王奕、恭王奕、醇王奕向呼为老五、老六、老七,以行辈叙家人礼。当别人面称三人则为五爷、六爷、七爷。如:恭王奕奏对时间长了时,慈禧常招呼李莲英:“来,给六爷看茶!”一般大臣也尊称之为五爷、六爷、七爷,或称之为王爷。
旗人称谓,也因人而异。旗人多以名上第一字为姓。如:此人名祥某,他若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则称祥子;若是商店老板,稍有头脸的话,则称祥爷;若是官吏,州、县、丞、典等,则称祥老爷;知府、同知一流的称祥大老爷;道台以上则称祥大人;若是宰相、大学士、军机大臣则称祥中堂。
同知、通判、州县等官见了上司自称卑职,知府对上司自称卑府,道台对上司自称职道,藩臬对上司自称司里。上司对下属,不能呼名字,称之曰:“老兄”,自称兄弟;但下公事时,在札示谕帖上,则称之曰:“该府该县”,但口头上则呼之曰:“某大哥。”
同为总督,其自称也不同。如:端方任直隶总督,兼兵部尚书衔,可以自称本部堂;张之洞以协办大学士兼湖广总督,当然也兼尚书及右都御史衔,由于有大学士职,所以自称本阁部堂;李鸿章以文华殿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又因其有一等肃毅伯爵位,故自称本爵阁部堂。
徐世昌封太傅,所以称徐太傅。金梁封少保,称金少保。丁保桢封太子少保,由于太子少保是东宫太子属官,所以称丁宫保。
“满汉不能通婚”是有些人们议论清朝婚俗时的一句话,这种说法流传的还挺广泛。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在清初的顺治朝,顺治帝对此就曾下过明确的谕旨。
据史书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二十八日谕户部:“朕欲满汉官民共相揖睦,令其互结婚姻,前已有旨。嗣后凡满洲官员之女欲与汉人为婚者,先须呈明尔部,查其应具奏者即与具奏,应自理者即行自理;其无职人等之女,部册有名者令牛录章京报部方嫁,无名者听各牛录章京自行遣嫁。至汉官之女欲与满洲为婚者,也行报部;无职者听其自便,不必报部。其满洲官民娶汉人之女,实系为妻者,方准其娶。”由此可见,做为一种维护“满汉官民共相揖睦”民族团结的政治手段,非但满汉可以通婚,而且“实系为妻者,方准其娶”。
顺治帝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头娶了汉人户部侍郎石申之女石氏。石氏进宫后,被册封为恪妃,恩赐她居住在永寿宫,并准其所着冠服均为汉装。同时,赏石氏的母亲赵淑人乘肩舆进西华门,至右门下舆,入宫行家人礼,赐重宴等。
由于清初的统治者推行了民族融合政策,客观上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查《皇族通志·氏族略》可以看出,满族有自己的冠姓规律。大体上以部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后来又有赐姓有改姓、随名姓,现在满姓除极少人沿用外,大都已改为汉姓了。有些人只知道自己是满族人,却不知道自己的满姓,现将常见的满姓与汉姓对照列举如下:序号满姓序号汉姓1爱新觉罗氏1艾、依、金2佟佳氏2佟、董3瓜尔佳氏3关、白4马佳氏4马5绰罗氏5曹、索6富察氏6富、傅7叶赫那拉氏7叶、那、南8钮祜禄氏8郎、卜、钮9宁古塔氏9刘、宁10舒穆禄氏10徐、舒、郑11赫舍里氏11高、赫、张、康12依尔根觉罗氏12赵13乌雅氏13吴、穆、仓、黄、邵14喜塔拉氏14图、祝15瑚哈里氏15关16尼玛察氏16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