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揭秘 - 清宫秘史 - 叶文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宫秘史 >

故宫揭秘

<!--?xmlversion="1.0"encoding="UTF-8"standalone="no"?--><linkhref="Styles/main.css"rel="stylesheet"type="text/css"/>

北京的故宫,除去12世纪金、元两代遗留下来的琼华岛御苑部分不计外,仅就现存的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紫禁城计算,它占地72万平方米,合1087市亩,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经过多年坍塌,现实存15万多平方米。

北京故宫,虽在明清两代一直不断地营建、重建、扩建,但它的基本规模仍然是明永乐时期所确定的,至今仍能在紫禁城中看到许多五个世纪以前的古建筑。

在世界闻名的古国中,巴比伦的宫殿早已无存,所谓世界七大奇观的“空中花园”宫殿也只是在文学记载中有所描述,古希腊、罗马的宫殿已只剩下废墟,埃及、印度中世纪前的宫殿也已非原貌或全貌了。但北京的故宫却在近五个世纪当中延续不断地保存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京故宫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封建王朝皇宫。

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这样浩大的工程,是谁负责设计?又是谁主持施工的?

这确实是个历史谜团,难倒不少老北京人。因为故宫的建筑上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设计等字样。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故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的。

但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这个说法不确切。其实,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

永乐十五年(1417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明成祖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了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

北京天安门,早已成为新中国的标志与象征。然而,天安门是谁设计的呢?他就是我国明代的杰出建筑大师蒯祥。他出生在江苏吴县香山一个远近闻名的木匠家里。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30多岁风华正茂的蒯祥被选召入京,授权他设计并领导营建宫殿建筑群。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由蒯祥担任主要设计建起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称天安门。

继承天门之后,蒯祥又奉命负责营建乾清、坤宁两宫和重建三大殿,并领导营建了北京城池、九门,以及王府、六部衙署等工程,从而奠定了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的基础。蒯祥还负责设计、营建了明十三陵中裕陵,也就是英宗朱祁镇的陵寝。

蒯祥技艺高超,“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他精通建筑结构,并善于创新,宫殿建筑中的“金刚腿”活洛门坎,就是他发明的。

蒯祥的建筑技艺受到高度赞誉和评价,同行叹为“鬼斧神工”,皇帝称他为“蒯鲁班”。

蒯祥执技供奉,官居工部侍郎,享受一品俸禄。北京旧有蒯侍郎胡同,是蒯祥在京城的住处,蒯祥以八十有余的高龄寿终后,被葬在他的祖坟地,即今江苏吴县胥口乡渔帆村南。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先后曾有24个皇帝居住在这里,统治中国达491年之久。那么,这座皇宫为什么旧称紫禁城呢?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居所。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称之为紫宫。所以有“紫微正中”之说。

紫微星垣是以北极星为中枢的星群。北极星也称为北辰,古代认为它是天上最尊贵之星。《论语·为政》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南宋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见解更为精辟,他说:“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动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也”。后来,就把“拱辰”比喻为四方归向的意思了。

封建皇帝号称是天帝的儿子,是真龙天子。把他们所居的皇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森严壁垒。明清皇宫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并围以十米高的城墙和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看一看门额殿角,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明清皇帝及其家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警卫人员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它是外人绝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禁地。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宫旧称紫禁城。

规模宏大、美仑美奂的紫禁城的修建,有没有一个筹建的过程?从动工兴建到宫殿、城垣建成花了多少时间呢?

《明典汇》载:“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淇国公邱福等请建北京宫殿备巡幸。”《明史·成祖本纪》载:“闰七月壬戌,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

从上面史料看,明成祖朱棣(明永乐皇帝)在永乐四年确实曾决定在永乐五年五月修建北京宫殿,并着手筹集木料及砖瓦石料等。但在十个月以后是否能如期开工,其间情况有什么变化,当然事先不可能预测得十分准确。

从下列史料看,确实没有按时开工。据《明成祖实录》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复召群臣议营建北京。……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太常寺等衙门尚书、都御史等官复上疏曰:……陛下嗣太祖之位,即位之初,尝升为北京,而宫殿未建,文武群臣,合词奏请,已蒙俞允。所司抡才川广,官民乐于趋事,良材大木,不劳而集。……然陛下重于劳民,延缓至今。……今漕运已通,储蓄充溢,材用具备(有的上疏写得更为明确:漕运日广,商贾辐辏,财货充盈,良材大木,已集京师),军民一心,营造之辰,天实启之。伏乞早赐圣断,敕所司择日兴之,以成国家悠久之计,以副臣民之望。上从之。”

这段史料清楚地说明,永乐皇帝登极之初,对于修建北京宫殿,虽已决定,但随后考虑到国家财政尚不充裕,又要兴师劳民,所以延缓下来。可见永乐五年五月并未动工兴建。到永乐十四年,国家经济状况已有好转,水运交通往来已很方便,财源充足,建筑材料业已齐备,而且人心所向,即修建北京宫殿的诸多条件均已成熟,所以永乐皇帝批准了群臣的奏请,决定动工兴建。

至于具体的动工兴建的时间和竣工建成的时间,下面的史料应该能够说明问题。

《明成祖实录》载:“北京营建,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十八年冬告成。”《明史·成祖本纪》也载:“十八年十二月癸亥,北京郊庙宫殿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