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陵墓奇诞怪异大揭秘
<!--?xmlversion="1.0"encoding="UTF-8"standalone="no"?--><linkhref="Styles/main.css"rel="stylesheet"type="text/css"/>
景妃园寝空券揭秘景妃园寝内葬康熙帝的48名嫔妃和1位皇子。这49人各有其券,前后排列了七排。在第五排东数第三个宝顶下却是一个空券,地宫里没葬人。皇帝虽然妻妾成群,但有多少嫔妃还是心中有数。妃园寝内建造多少个地宫、宝顶要根据皇帝的妃嫔多少,既不能多建,更不能少建。事前都有周密的设计,每位嫔妃葬在什么位次,都要经过皇帝的批准。一般来说不会出现剩余券座。这座空券前后左右都葬了人,这空券也不像是剩余的券座。既然这样,这座空券又是怎么回事呢?
无独有偶。敏妃的葬期、葬地也是一个谜。敏妃,章佳氏,是康熙帝的一名普通妃子,死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谥为敏妃。胤禛即位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二十五日颁谕,将已死25年之久的敏妃追封为敬敏皇贵妃,连升两级,并决定将她祔葬景陵。人们不禁要问:敏妃为什么在死了25年后突然获此殊荣?是新发现了她生前有重大功绩?还是她抚育过嗣帝有功?
敏妃既未对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也未抚育过幼年的胤禛,其中的原因用一句概括,就是敏妃沾了儿子的光。
胤禛是在激烈的皇位斗争中登上皇帝宝座的。称帝初,众兄弟不服,唯有十三弟允祥对胤禛忠心不二,胤禛对他既信任,又感激,于是封允祥为怡亲王,委以重任。敏妃是允祥的生母。胤禛为了进一步笼络允祥,才将敏妃晋升,祔葬景陵。从此开创了皇帝陵内祔葬皇贵妃的先例。
敏妃死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而祔葬景陵却是在雍正元年,其间相隔了25年之久。当初敏妃死时不可能会预知25年后祔葬景陵而停灵不葬。据《陵寝易知》一书记载,敏妃七月死,同年十月入葬。清制,妃嫔薨逝,一般都在几个月后入葬,很少拖几年不葬的。敏妃死后三个月入葬完全符合正常规律。敏妃死时,还没有西陵。当时东陵已建有孝陵、孝东陵、景陵、景陵妃园寝。妃园寝内已葬入了温僖贵妃、慧妃和平妃。据此分析,敏妃死后,只能葬入景妃园寝,别无他处。雍正元年,决定将敏妃祔葬景陵后,才将她从景妃园寝内迁出。如果把空券与敏妃的迁葬联起来考虑,空券之谜也就容易解开了。这个空券很可能就是以前葬过敏妃的券。敏妃迁出后,不便再葬他人,况且各妃嫔都有自己的券座,所以形成了空券。
以上只是分析和推断,尚未找到史实依据。景妃园寝内为什么有空券,现在还没有答案。
妃园寝内葬妃嫔,名正言顺,理所当然。如果把皇子也葬入妃园寝,则于理不通了,而且令人匪夷所思。然而清东陵就恰恰出现了妃园寝内葬皇子的怪事。这就是康熙皇帝把他的皇十八子允祄也葬在了景陵妃园寝内。
允祄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八月初八日,生母是顺懿密妃。康熙帝对众皇子教育很严。从幼年就对他们进行骑射、满语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无论是行军征讨,还是围猎出巡,都让许多皇子陪驾随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到塞外巡视,这次有7个皇子随驾而行,年仅8岁的皇十八子允祄也在其中。八月份,当他们行到永安拜昂阿这个地方时,允祄得了重病,不得不留在那里医治。虽经多方抢救,仍不见效,竟于九月初四日死在那里。后来将他葬入景陵妃园寝,其墓位于第三排东数第一位。
康熙皇帝有35位皇子,其中短命夭亡的有14位。其中有在允祄前死的,有在允祄后死的。有比允祄岁数大的,有比允祄岁数小的,那13位早殇皇子都未葬入妃园寝,为什么偏偏把允祄葬入妃园寝呢?
是因为允祄的生母顺懿密妃葬在这座园寝内,子随母葬吗?不是。因为14名早夭皇子的生母,除孝诚皇后合葬景陵外,其他都葬在了这座妃园寝内。为什么那些夭亡皇子不子随母葬呢?
是因为康熙皇帝特别喜爱允祄,特把他葬在景陵旁边,以使娇儿长倚膝下吗?在夭折的皇子中,最受康熙帝宠爱的莫过于允祜了。他的母亲是孝诚皇后,他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而且聪明贵重,气宇不凡,被皇帝、皇后视为掌上明珠。可是允祜刚4岁就死了。康熙帝悲痛极了,终日闷闷不乐,躲在寝宫中几天不出来。尽管允祜如此受到喜爱,也并未将他葬入妃园寝。另外,把早夭皇子葬入妃园寝也不能就表明他是受宠爱的。
到底为什么把皇十八子允祄葬入妃园寝,至今无人能明确解答。
裕陵地宫是由9个券和4道石门组成的。如果我们站在前面的罩门券向里看,就会发现最后的金券与前8券的方向明显不一致,金券是斜的。经实地测量,金券与前8券形成一个15°的夹角。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解释说,前8券的方向是风水线,金券的方向是子午线。这种解释似乎有一定道理。所谓风水线,就是陵寝的朝对方向,是地面建筑的中轴线。所谓子午线就是正南正北方向。通过测量,前8券的方向确实是风水线,可是金券的方向并非子午线,它与子午线有10°的夹角,也就是说金券方向距子午线还差10°,如此看来这种风水线、子午线的解释是不成立的。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工程上的失误,在开槽时把金券挖歪了。这是不可能的。在封建社会,皇陵工程是国家的第一流重要工程,被称为“钦工”,而地宫又是陵寝最关键、最重要的部位,不允许有丝毫的疏忽和误差。在测量仪器和技术尚不十分先进的那个时代,如果在数千米的建筑线上,出现几度的误差,似乎还有可能。但在仅长54米的裕陵地宫中出现用肉眼就可以明显看出的15°误差,那是不可能的。再者,裕陵地宫四壁和券顶,到处布满石雕图案。这些石雕图案都是事前在样坑中刻好,各石块编好顺序号码,从样坑中拆卸出来,然后再按顺序砌到地宫中。如果地宫的槽坑挖歪了,出现了失误,这些带编号的石块就不会衔接合缝,图案就会错乱变形。从实地观察,裕陵地宫各石料不但结合得非常严密,所有图案、文字也毫无错乱走形之处。这说明金券方向与前八券方向不一致,不是工程失误,而是工程设计人员的有意安排。
孰是孰非,至今没有定论。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裕陵、慈禧陵之后,寄居在天津张园的清废帝溥仪派遗臣载泽、耆龄、宝熙等人到东陵进行善后处理,将被抛出的遗骨重新进行了简单殓葬。
他们在清理裕陵地宫时,在棺床西边的两棺之间发现了一具奇异的女尸:她身穿黄色龙袍,皮肉完好无损,丝毫没有腐烂。两腮和嘴下多皱纹,牙齿没有完全脱落,面目如生,笑容可掬,年龄约在50岁左右。裕陵地宫共葬5位女性,这女尸是哪一位呢?
孝贤皇后死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卒年37岁,其棺椁位于棺床东边。年龄不符。盗陵匪徒也不会把孝贤尸体从东边抬到西边,放在两棺之间。以此来看,此女尸不会是孝贤皇后。
慧贤皇贵妃死于乾隆十年(1745年),卒年约为30岁左右。哲悯皇贵妃早年入侍高宗潜邸,于乾隆即位前两个月病逝,卒年约在20岁左右。淑嘉皇贵妃死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年约在40岁左右,其棺椁在西侧垂手棺床上,年龄和棺位与女尸也有差距。孝仪皇后是嘉庆帝生母,死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卒年49岁。她是这5位女性中年龄最大的,也是与女尸年龄最接近的一个。孝仪皇后的棺椁位于西面第二位,盗陵匪徒抬她尸体时,自然会顺手放于西边第一棺与第二棺之间,而女尸正是在这两棺之间发现的。以此推断,此女尸就是孝仪皇后。同是女尸,为什么那四具女尸都烂了,这具女尸不烂?同是葬在一座地宫内,有比她早葬的,有比她晚葬的,为什么惟独这具尸体不烂?
在清代,皇家并不刻意追求地宫和棺椁的密封,也不注重尸体的防腐。皇帝、皇后的外椁虽然漆饰了49遍之多,在密封和防腐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主要的用意是表示死者的地位和尊贵。帝、后、妃死了,少则停灵数月,多则数年。那些先葬入皇帝陵的后、妃,即使葬入了地宫,石门也不关,墓道口也不封,以待皇帝入葬。如孝贤皇后死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到十七年(1752年)才葬入地宫,47年以后才将地宫封掩。所以有些帝后妃尸体在地宫封掩前就已经开始腐烂了。孝仪皇后死后153年居然尸体不烂,面目如生,实在是一个不解之谜。
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农历二月二十日凌晨,景陵隆恩殿突然浓烟四起,烈焰腾空,很快变成一座巨大的火山。诺大的隆恩殿在这场大火中竟化为一片废墟。
景陵隆恩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供放着康熙皇帝及其四位皇后、一位皇贵妃的神牌。殿内还贮藏着许多珍奇物品。隆恩殿是陵寝的主体建筑,是祭祀的重要场所。在陵区之内,一草一木都不能擅动。误走神路,误伤一棵小树都要治罪,何况烧毁一座大殿?因此看护景陵的官员们一个个惊恐万状,提心吊胆,惶惶不安,等待着大祸降临。
东陵守护大臣载泽、寿全,马兰镇总兵丰陞阿连衔向朝廷奏报了这件事。奏折内容大意是:本月二十日,值班的八旗官兵正在陵外巡逻时,突见大殿檐际起火。待找来宫门钥匙,打开大门时,火势太猛,已不能扑救,只抢出6块神牌。至于起火原因,实无可疑情形。请求朝廷处分。光绪帝接到奏折,闻知祖陵大殿被烧,极为震惊,立刻派赵尔巽、铁良为钦差大臣,前往东陵查办此事。两位钦差大臣到东陵后,明查暗访,严刑审讯,使出了种种手段,但一点线索也未查到。二人无计可施,折腾了数日,只得回京复旨。他俩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无可奈何地说:“火自上起,别无可疑情形。”光绪帝见查不出原因,找不到祸首元凶,不便严厉处理,只得将有关官员或革职,或充军。对抢救神牌的官员,以功抵过,免于处分。此案前后只用了20天就了结了。
起火的原因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