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火葬的清初皇帝 - 清宫秘史 - 叶文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宫秘史 >

实行火葬的清初皇帝

女真是个游牧民族,迁徙性较大,祖先死后就不能像汉人一样实行土葬,每年进行祭祀,只能采取火化的办法,将骨灰装在罐子里,带来带去也比较方便。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顺治帝,清初皇帝死了以后,都沿袭着这个火葬习俗。

过去皇帝死了以后,一般实行土葬,高棺大椁,秘不示人,深埋于墓穴中。然而清初的几个皇帝,因为沿用女真族的习俗,实行火葬,这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清朝后来的皇帝觉得火葬不合帝王礼仪,便加以禁止,但对自己老祖宗火葬的事情也不好意思多说,所以各种官文上的记载就隐讳不清。

皇太极是清朝第二代皇帝,于1643年8月9日突然暴死于沈阳皇宫清宁宫。因为天气太热,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尸体就放到了棺材中,梓宫停放在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内。9月21日,又将梓宫迁到沈阳城北的昭陵。当时没有另外新建陵墓,只是在昭陵上面新建了殿宇暂时安放棺材,并没有安葬入土,也没有进行火化。因为清朝的丧葬习俗是在没有新造好坟院以前,要停丧于家,造好坟墓,才能出殡。

一年以后,也就是1644年8月9日,清政府为皇太极举行第二次安葬祭礼。章京、尚书、内大臣等百官守护着棺舆从昭陵中间的大道走出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侍奉了小皇帝顺治并率百官跪在地上,进献三爵酒,默哀。皇太后和所有的妃子也默哀进行悼念。这之后,大家就“恭奉宝宫安奉”。记录清朝历史的史书如《清世祖实录》、《大清会典事例》都没有明确谈到有皇帝尸体火化的事情,但宝宫却是入土了。

史学大师陈垣先生认为,是否火化,关键要看一年前的“梓宫”到了一年后为啥变成了“宝宫”。他认为梓宫和宝宫大有分别,放尸体的叫梓宫,而宝宫所藏的必非梓宫原来放的尸体,而是尸体焚化后的骨灰。所谓宝宫,其实就是一个灰罐,在帝王家称为宝宫。所以1644年下葬的,其实是一个骨灰罐。

在康熙年间编修的《顺治实录》中也谈到皇太极的葬礼,说当时是“以国礼焚化大行皇帝梓宫”,意思是说连棺带人一齐火化了。

1661年元月,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驾崩,4月17日,即顺治帝死后一百天,康熙皇帝到他的梓宫前,“行百日致祭礼”。一年以后的元月7日,康熙再次来到顺治的宝宫前,“行期年致祭礼”,进行周年纪念。这时的梓宫也变成了宝宫,说明已经火化了。第二年的四月,康熙亲送顺治帝的宝宫到孝陵安葬。

不但顺治帝自己被火化,他最亲爱的董妃死了,也用火化方式。外国传教士汤若望记载道:“按照满洲习俗,皇后皇妃的尸体,连同棺椁,并那两座宫殿,连同其中珍贵陈设,俱都被焚烧。”董妃住在东六宫的承乾宫。这样推说,不但董妃尸体要被烧掉,就连承乾宫也同时被烧。焚烧尸体的地点,汤若望说是在故宫北面的景山,时间是在“三七”,也就是死后的二十一天。有个和尚当时为董妃写了一偈:“出门须审细,不比在家时。火里翻身转,诸佛不能知。”

不但皇太极自己和他儿子顺治帝死时火化,据说他的父亲死时也有可能是火化的。《清圣祖实录》说皇太极改造富陵地宫后,“安奉太祖高皇帝宝宫”,即对骨灰罐进行安葬。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死后也是火化后入葬的。即使公主死了,也要火葬处理。皇太极第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死于康熙十七年(1778年),今天考古发掘仅发现她的骨灰而没有遗体。清初一些贝勒墓中,也是没有棺椁而仅有装骨灰的瓷罐。

清初皇帝死后一般都火化,其实这是女真民族的习俗。雍正皇帝曾说:“本朝从关东发迹南下,靠了军事力量到处作战,迁徙无常。父母亲死了以后,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所以只能用火化。”整个民族在迁来搬去,对父母亲的遗体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火化,带点骨灰十分方便也表达思念之情。努尔哈赤时代的老百姓死了,第二天就在野外焚化,而皇帝自己也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康熙以后,清朝统治稳定了下来,满族人大多迁往汉地,并且受到了汉人土葬的影响,渐渐改变了火化方式。康熙以后的皇帝不再火化,一律改用土葬,并且下令百姓死后也一律禁止火葬,如果仍要这样做,就要按违反法律处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