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四皇寝葬揭秘
<!--?xmlversion="1.0"encoding="UTF-8"standalone="no"?--><linkhref="Styles/main.css"rel="stylesheet"type="text/css"/>
清西陵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西陵在河北省易县西十五公里永宁山下,离京都也有一百二十多公里。
西陵周边共有一百公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群峦叠嶂,树木茂密,风景不错。从这往西有著名的紫荆关,南有易水,隔水与狼牙山相望,东有二千三百多年前古燕国下都的遗址。
1663年(康熙二年),康熙开始为其父顺治建陵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叫东陵。为什么雍正即位后第七年(1729年),又在河北易县另辟西陵?这里面有种种传说。一种说法是雍正派人去东陵查勘,认为没有理想的地方,其实是没有显著位置,于是又派人另找。找陵址的人也看出雍正的心思,就拼命鼓吹易县西部如何如何好,是“上吉之壤”。另一种说法是,雍正当皇帝,是篡改了父亲康熙的遗诏,因此不敢葬在父皇的旁边。找出借口,另觅了陵址。这不过是传说,但雍正为了皇位,弑兄弟,杀大臣则是事实,他心里有鬼倒是真情。乾隆皇帝又规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相间在东、西陵选址建陵。
西陵有帝陵四座,后陵三座,王公、公主、妃子园寝七座,一共十四座,葬了七十六人。建筑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雍正的泰陵,位居永宁山下的中心位置,其余各陵分别在东、西两侧。各陵的规制,都遵守封建等级制度,后陵小于帝陵;妃子园寝又小于后陵,而且只能用绿琉璃瓦。
清王朝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设立了一套机构,皇帝任命泰宁镇总兵兼西陵总管大臣,统管西陵,并委派辅国公、镇国公两位王公,设置东府、西府,作为皇室的代表,专门负责守陵。下面设有:内务府(主管行政和司法);礼部、工部(主管祭祀和工程施工);八旗兵(护陵)、绿营兵(守卫陵界)。西陵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距离五公里。界桩以外还有官山,不许老百姓涉足进入,可见那时警卫非常森严。
那时候,陵区内也很热闹,除了不断施工以外,要遇到皇帝、皇后出丧,浩荡的送葬人群,繁杂的丧葬礼仪,都是很庞大的戏剧性场面。
每年在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和忌辰为大祭,每月朔望有二小祭。逢到祭日,隆恩殿内所有供桌上,用金碗银盘盛满美味佳肴,香烟缭绕,烛光摇曳,神龛佛楼的帐幔撩起,阴暗的神龛中,隐现木牌神主,一片阴森景象。当举行祭礼时,主祭、陪祭行三拜九叩礼,读祝文,烧香洒酒,好像十分虔诚。
解放后,清西陵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场所。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近年来,对古建筑进行了有计划的修缮,又在陵区修筑道路,种植大量树木。松林树海一望无际,陵北峰峦迭翠,陵区流水潺潺,整个景色清幽宜人。
泰陵是雍正(胤禛)的墓陵,另附葬一个皇后及一个皇贵妃。
陵园位于永宁山主峰下,建于1730年至1737年。
起初,泰陵陵址选在遵化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是雍正皇帝并不满意,借口“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将原地废掉,又命亲王允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重觅万年吉壤。他们找了一些地方,最后找到易州境内永宁山下,说这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山脉水法,条理详明,询为上吉之壤。”他们将此吹得神乎其神,正中了雍正皇帝的心意,于是就选定下来。
泰陵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
一座联拱式的五孔桥,是进入陵区前的第一个建筑物,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形成一个广场。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额坊上刻着山、水、花、草、禽兽,六对夹柱石上,还刻有形态生动的异兽。
广场北就是大红门,这是陵区的正门。两座石麒麟,守卫在门前,两侧还有两座“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下马碑。那时不论什么大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进入陵区,否则将有杀身之祸。
接着是五里长的神道,砖石墁地,宽阔平坦,两侧松林夹道,神道上也布置了一系列建筑。进门右侧,有具服殿,是皇帝或其他主祭人更衣的地方。向北,为大碑楼,高达三十米,重檐歇山,黄瓦盖顶,内竖两座圣德神功碑,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皇帝的所谓功德。碑楼四角外的广场上,矗立四座汉白玉石雕成的华表,柱上有蟠龙腾云浮雕,上有云板,柱顶上蹲着望天犼。
前行数十米,又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过桥后,有望柱和石象生(石兽六座,文臣武将各二座)排列在两旁。形象逼真,刀法细腻。文臣武将衣着上的纹饰、文臣手中的朝珠、武将剑鞘上的图案,甚至动物的鬃毛、鞍驮上的图案花纹,都清晰可辨。
再往北有一座小山,叫蜘蛛山,作为影壁。绕过这座山,便是龙凤门,四壁三门,壁上有用琉璃制成的云龙花卉装饰,精致美观。
远处是隆恩门。近处有一座小碑亭,里面石碑上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皇帝的谥号。三座三孔石桥,并排跨过小河(排水沟)。桥北是一片广场。东侧为神厨库、井亭,是存放供品和制备祭品的地方。
广场北面平台上,有东、西朝房各五间,和东、西守护班房各三间。
正面是隆恩门,面阔五间、三门,单檐歇山顶,檐端是三跴单昂斗拱。门内左右,各有焚帛炉一座,是烧祭文、金银锞和五彩纸帛的琉璃炉。往北是东、西配殿。东配殿原是放祝版的地方。写有祭祀时读的祝文的木板,名叫祝板,一尺二见方,贴有黄纸边。西配殿为喇嘛念经的地方。配殿内陈列一些残存文物。
隆恩殿是正殿,座落在正面月台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几棵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上装饰着金线大点金。枋心彩画是“江山一统”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气氛严肃,全殿金碧辉煌,至今色彩仍很鲜明。殿内有三个暖阁,其一供奉佛像,另两个供有皇帝、皇后的牌位。这个大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每年的大祭、小祭,都在这里举行。隆恩殿后面有三座门、二柱门、方城明楼。明楼上有墓碑,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皇帝的庙号。从明楼有马道通往宝城,宝城上面是宝顶,下面是地宫。
1735年,雍正暴亡。1737年3月,雍正和已死的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合葬进地宫。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那时还没有死,所以在泰陵东侧又建了一座泰东陵,并给皇贵妃等二十一个妃子,建了泰妃园寝。
嘉庆皇帝的昌陵,于1803年建成。
1795年(乾隆六十年)9月,乾隆帝传位给嘉庆,并为他在泰陵西南一公里,选好陵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