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揭秘 - 清宫秘史 - 叶文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宫秘史 >

清东陵揭秘

<!--?xmlversion="1.0"encoding="UTF-8"standalone="no"?--><linkhref="Styles/main.css"rel="stylesheet"type="text/css"/>

清东陵座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以西的昌瑞山一带,西与天津市的蓟县为邻,北与承德地区的兴隆县接壤。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皇家陵园,也是清王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

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早在明朝就被预定为皇家兆域,还未来得及动工营建,明朝就灭亡了。清军入关以后,此地又被清帝看中,很快就被选定为清朝的皇家陵园。

昌瑞山一带为什么总被皇帝相中?到底那里有什么好“风”、好“水”?

风水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博大精深、科学价值极高的环境地理学。只是由于某些堪舆家和封建统治者的故弄玄虚,掺进了许多封建迷信糟粕,使这门科学蒙上了不白之冤,被视为不屑一顾的坏东西。实际上,几千年来,凡是真正按风水理论标准选择的阳宅、阴宅,无一不是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胜地佳壤。

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们历来注重追求自然美与人文美的高度和谐统一,而清东陵正是这一理论的典型杰作。在营建清东陵时,“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追求“地臻全美”,以达到“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目的。

清东陵北起雾灵山,南达天台山,广袤2500平方公里。雾灵山是清东陵的“太祖山”,是“后龙之正脉,风水之大源”。其山脉逶迤南伸,至昌瑞山而止。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以南称“前圈”,以北为“后龙”。后龙周环250多公里,其内群山卓立,万岭奔腾,密林覆盖,人迹罕见,是陵寝的控制保护区。前圈四面环山,中间是48平方公里的平坦之地,诸陵寝均建在前圈之内。陵区东面的雁飞岭诸峰,千岩错落,文笔插天,势尽西朝,俨然左辅;陵区西面,黄花山、钻天峰众山,层峦飞翠,叠嶂腾辉,势皆东向,宛如右弼。高大雄浑的天台山、象山、万福山横亘于陵区正南。位于雾灵山和昌瑞山之间的分水岭是“来龙”的脊背,众水东西浃流,左盘右绕,最后汇合于陵区之南的龙虎峪。这万山拱卫,众水朝宗之势,加重了皇陵的神秘色彩和皇权神授的气氛,与庄严肃穆的皇家陵园保持了高度的合谐统一。

古代相度兆域,讲求前有照山(也称朝山),近前有案山,背后有靠山。堂局要严密开阔。昌瑞山为燕山余脉,东西走向。中间主峰高耸,两侧山峰逐次低下,宛然一道天然屏风,它是东陵的后靠山。金星山位于陵区之南(前)。此山拔地而起,山形如倒扣的金钟,与昌瑞山主峰遥遥相对,它是陵区的前照山。在金星山北有一座小山,似玉案前横,此为案山,当地人称之为影壁山。金星山、影壁山、昌瑞山恰好位于一条直线上,就好像按人意上帝特地安排的一样,真是景物天成,浑然一体。清东陵堂局开阔、罗城周密,山势雄浑,朝案端严,实为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清朝官书对清东陵的风水备加赞扬,简直达到了天下除此无二的程度。

《昌瑞山万年统志》是专门记载清东陵的书。该书在一开头就写道:

昌瑞山原名丰台岭,一峰笏,万岭回环。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屏于燕壁。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凤舞龙蟠,结亿万年灵区之兆。且其间百川旋绕,势尽朝宗;四境森严,象皆拱卫。实为天生福地。

在“山川”一节中说:

昌瑞山佳气团结,郁郁葱葱,巍峨数百仞,玉陛金阙,垣合紫徽,嘉祥迭见,屡产灵葩。是固出乎山之类,拔乎山之萃,而不可与众山为伍者。至于前后左右诸山并诸水等皆所以为此山之带砺而朝拱乎!

前金星山,特起一峰,丰而不浊,形如覆钟,端峙正南,有执笏朝天之势,形家目如金星。

《清朝文献通考》记载:

山脉自太行来,重岗迭阜,凤翥龙蟠,嵯峨数百仞。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岭,诸山耸峙环抱。左有鲇鱼关、马兰峪,右有宽佃峪、黄花山。千岩万壑,朝宗回拱。左右两水分流浃绕,俱汇于龙虎峪,崇龙巩固,为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

《畿辅通志》记载:

凤台山峰峦层秀,顶如华盖,群岫环拱,众水规模宏整,天造地设。

其他官书对东陵的记载与上述基本相同。

当年,清东陵的设计师们在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时,是把陵寝、山川、河流、原野综合构思,统一设计的。第一帝顺治的孝陵雄踞昌瑞山主峰之下,处于至尊无上的地位。孝陵的数十座形式各异,大小不等的建筑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金星山和昌瑞山之间,由一条长5公里的砖石神道贯穿起来,成为陵区的纵向中轴线。孝陵神道虽然因势随形而多有曲折,但总是曲不离直,保持了与陵寝方向的一致性,不仅配合了山川形势,也强化了山川形势的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从而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其他十余座陵寝在孝陵两侧各依山势东西排开。清东陵有5座皇帝陵,孝陵两侧各有两座,成对称格局。而且辈分较高者均靠近孝陵,辈分较低者相对距孝陵远些。各帝陵神道尽管斗折蛇行,弯弯曲曲,但最终都与孝陵神道相接,显示出众陵拱卫,尊祖归宗之势。各皇后陵和妃园寝又都以本朝的皇帝陵为中心,建于两侧,形成附属关系和拱卫形式,自成一区。从陵区的总体布局来看,是以陵寝为主体,以昌瑞山为背景,以陵前的树木、河流、砂山为近景的。同时,设计师们成功地运用了我国造林艺术的“借景”手法,把陵区东、西、北三面的嵯峨雄奇的远山“借”来,作为陵区的远景,甚至把蓝天、白云都纳入了陵区的画面景框之中。当我们从大红门进入陵区的时候,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展现在面前,只见锦屏般的昌瑞山下,殿阁峥嵘,松柏滴翠,河流纵横,鸟语花香。上有蓝天白云相衬,远有群山围拢。整个陵区博大精深,气象万千。陵寝建筑之美与山水自然之美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虽由人造,宛如天成。清东陵的布局艺术是人文景观美与自然美高度结合的典范。

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孝陵是在康熙帝即位后兴建的,但其陵址却是由顺治皇帝福临亲自选定的。

《清史稿》明确记载:“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掷之,谕侍臣曰:‘落处定为穴。’至是陵成,皆惊为吉壤。”

这段记载似乎带有传奇和夸饰之处,再看看嘉庆时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的记载:“章皇尝校猎遵化,至今孝陵处,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因自取佩掷之,谕侍臣曰:‘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鸟者,视邱惊曰:‘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所以奠我国家万年之业也。”

很明显,《清史稿》是援用《啸亭杂录》的。我们再看看乾隆帝弘历是如何说的。他在谒孝陵诗中写道:“松柏守宫阙,星辰侍礼仪。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基。”并在注释中说:“昌瑞山乃我世祖行围至此亲定者,初未用堪舆家也。”弘历在御制的东陵隆福寺碑文中再一次强调:“夫此山陵乃我世祖行狩于田,亲临所相度也。……非若前代陵寝委之将作,听之堪舆者比。”弘历此诗早于昭梿之说。

比弘历的御制诗文还早的《遵化州志》是康熙十五年由郑侨生编纂的。此书记载:“先是世祖章皇帝驻跸兹土,敕诸臣相度成规。”

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的孝陵神功碑碑文说:“世祖章皇帝……圣寿二十有四,在位十八年,葬孝陵。陵预定于昌瑞山。”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