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剥去龙袍看端倪——且说大清皇帝
<div>从努尔哈赤打江山、皇太极建立大清帝国,到顺治走上太和殿最高的权力神坛,再到宣统被驱赶出紫禁城,这就是清朝十二个皇帝历史传承的过程,也是大清王朝由强盛到衰弱的历史演绎的主线。然而大清王朝十二个皇帝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开端和结局,揭秘清朝十二个帝王登基、执政、权谋、死亡的真实内情,也就全然曝出大清王朝接近三百年的“绝密档案”——那一身高贵龙袍下的血腥、风流、艳情、阴谋、悬疑、谜案……
◎努尔哈赤为什么对弟弟下毒手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于1559年,卒于1626年,生于建州(现今辽宁新宾)左卫奴隶主家庭。努尔哈赤年少时酷爱武术,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很小就以武艺高强而闻名各部。他承袭建州左卫都指挥职务后,凭着自己的武功和才干统一了建州女真征服了海西女真等部,并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建元天命,正式称汗,同时创造满文、建立八旗制。公元1618年,他树起反明的大旗,带领他的军队接连攻克了抚顺、辽阳等城,并将自己的汗国即“后金”的都府迁往沈阳。1626年,努尔哈赤身患因中箭而导致的毒疽,死于瑷鸡堡(今沈阳市南),其后代将他埋葬在福陵尊称为清太祖。
努尔哈赤为后来的大清三百年的江山事业打下了根基。其实,在努尔哈赤战场拼杀、艰难创业的背后,还有一位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功劳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同胞弟弟舒尔哈齐。由于不为人知的历史原因,后人没有给予他特别的关注。可是舒尔哈齐的子孙在清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却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备受后来帝王的重视。咸丰皇帝在河北热河避暑山庄驾崩时,留下的亲笔遗诏上就清楚写出让亲王载垣、端华、尚书肃顺等八人辅政,此八人号称“赞襄政务八大臣”。端华、肃顺系同胞兄弟,当时人称“端三肃六”,而他们都是舒尔哈齐的八世孙。
努尔哈赤有弟兄五人,但称得上同胞手足的只有三弟舒尔哈齐和四弟雅尔哈齐。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努尔哈赤继承了父祖的职位,统领建州左卫,还受封敕书、马匹。当时的努尔哈赤25岁,舒尔哈齐20岁。兄弟俩为报父祖的血仇,秣马厉兵,不出几年,就在建州异军突起,不但让周围女真各酋刮目相看,就连明朝和周边的朝鲜也都知道这兄弟二人习兵多智,志向不小。明朝当政对兄弟二人采取诱导的政策,高官厚禄,努尔哈赤晋升都督,加龙虎将军衔,舒尔哈齐也被明廷授予副都督,因此在建州内部人称舒尔哈齐为“二都督”。当时,凡军机大事,努尔哈赤兄弟二人密议,决定之后,雷厉风行。但是到了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建州女真内部统一,灭掉了海西女真哈达、叶赫二部,有精兵劲卒数万,虎视辽东,窥探中原有帝王之势的时候,舒尔哈齐却突然去世了。据《清实录》所记,1611年8月19日舒尔哈齐“薨,年48岁”。在日后清朝的官修史书中,舒尔哈齐对清王朝的丰功伟绩也无记载,这实在耐人寻思。
那么,舒尔哈齐是如何死亡的呢?史实中对他何以致死,丧礼如何,全没有交代。当时明朝方面的记载是“奴酋忌其弟舒尔哈齐兵强,计杀之”。“努尔哈赤杀其弟舒尔哈齐,并其兵。”明代黄道周更是详细描述了这场骨肉相残的悲剧:“酋疑弟二心,佯营壮第一区,落成置酒,招弟饮会,入于寝室,锒铛之,注铁键其户,仅容二穴,通饮食,出便溺。有二名裨将以勇闻,酋恨其佐弟,假弟令召入宅,腰斩之。”在清代的老档案《满文老档》中记载,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3月间,努尔哈赤以舒尔哈齐图谋自立为由,杀舒尔哈齐一子及一僚属,削夺了他所领的军民,两年后,舒尔哈齐死去。如果当时的舒尔哈齐拥有军队,当然不可能束手就擒。所以努尔哈赤用计囚禁,杀其亲信,是不可避免的。看来,明朝人说努尔哈赤杀害胞弟,多半不是误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最为亲密的兄弟两人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其中有权力之争的缘故。和努尔哈赤一样,舒尔哈齐也是明朝廷任命的管理建州女真的官员,又有自己掌控的兵马,如果他能听从兄长的指挥,自然相安无事,但舒尔哈齐偏偏又是高傲难制的人,处处要和兄长分庭抗礼,比个高低,兄弟之间难免矛盾重重。虽然舒尔哈齐不及其兄兵强马壮,他还是决心离开兄长。这对努尔哈赤来说,无疑是在自己身边又树立一个敌人,由此努尔哈赤起了杀心。关于这场内部的残杀,有人指出这不单是权力的争夺,而是一场“叛明”和“拥明”的斗争,明朝政府很注意扶持舒尔哈齐来削弱努尔哈赤的独立势力,于是重建了建州右卫。新设右卫的住址位于现在辽宁铁岭的东南。这样看来,努尔哈赤杀弟的疑案牵扯的问题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一时难以完全澄清。
不过舒尔哈齐被其兄有意诛除的史实基本上已经得到公认。清初的诸王冤案后来有不少得到了平反,惟舒尔哈齐案未得昭雪,一方面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子孙们不愿承认其祖有杀弟的恶名;另一方面,在清后帝看来,努尔哈赤杀弟也是出于维护大清基业的目的,因此不能推翻太祖首定的铁案。舒尔哈齐之子济尔哈朗后被封郑亲王,一直到清朝末年,舒尔哈齐子孙世代袭爵,即俗称“铁帽子王”。这一点,也可以说是清皇室对舒尔哈齐为大清帝业开创之功的酬赏。
◎努尔哈赤死亡真相
明朝晚期,国家政治腐败,战火四起。明崇祯皇帝继位后,希望励精图治振兴大业,但一来弊政积重难返,二来崇祯帝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虽然他勤勉于政务,但仍然挽不回局势。与此同时,北方的女真族却日渐强大。满洲民族英雄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疆拓土,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对中原大地虎视耽耽。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见时机成熟,亲率八旗精锐西征,连续攻克了锦州、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等,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二月,后金兵攻到宁远城下。当时明朝大将袁崇焕守城,守兵只有二万人。二十日,努尔哈赤命令攻城,袁崇焕命家丁罗立施发红夷大炮,击退敌人。后来后金兵进抵城下,袁崇焕一面命士兵扔下棉油火把焚烧敌人战具,一面组织敢死队出城杀敌,击退后金兵。二十一日,后金军乘夜出击,但仍以失败告终。二十六日,清军被迫退兵。
同年八月,努尔哈赤死于距沈阳40公里外的瑷鸡堡(现今沈阳市南端),终年68岁。关于努尔哈赤之死,众说纷纭,但显然与宁远战役有关。
据说努尔哈赤在此役中炮负伤,不治而亡。《袁崇焕列传》中说,大炮击中后金军的黄龙幕,伤一裨王。《中国皇帝要录》、《历代帝王传记》等均持此说,认为努尔哈赤在此役中负重伤,撤回沈阳,不久病死。《明熹宗实录》中则写道,大炮击毙后金军一大头目,后金兵用红布包裹抬走,放声大哭。有人推测,死者就是努尔哈赤。
而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引朝鲜人记载,有名叫韩瑷的译官,被袁崇焕请到了宁远,亲眼见到后金军被诱入外城。明军先从城墙往下投掷矢石,又发地炮,杀得后金兵人仰马翻,于是撤退。第二天,袁崇焕派使者献礼物给努尔哈赤,说:“老将久横天下,今日败于小子,岂非数耶?”努尔哈赤本已负重伤,见到礼物,又听到这些讥讽之语,于是愤怒而死。
依据清太祖武皇帝、高皇帝两朝实录,宁远一战的确让努尔哈赤恼恨不已,但随后他仍在继续征战。六月,蒙古科尔沁部的台吉奥巴晋见时,努尔哈赤还亲率贝勒大臣,出郊相迎十里,并对其说:“今尔我无恙,得相会足矣!”说明宁远之役并未受到重伤。
也有史书说努尔哈赤是疽发而死。宁远兵败使努尔哈赤精神上大受创伤。他对诸贝勒大臣说:“朕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他心情始终郁忿难平。又因长期鞍马劳累,且年事已高,于是积劳成疾。这年七月,身患毒疽,二十三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病情加重。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欲返沈阳,行至瑷鸡堡死去。努尔哈赤患的病叫“肉毒瘤”,俗称“搭背疮”,是老年人的危难大症,极难治愈。宁远兵败,努尔哈赤心怀忿恨,也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原因。
努尔哈赤在宁远之役受挫,忧郁而死。他死后第二年,皇太极由广宁进兵围攻宁远,实现了其父没有实现的遗愿。
努尔哈赤死后,被他的后辈子孙奉为太祖,谥号为武皇帝,康熙元年(1662年)又改谥号为高皇帝。
◎皇太极怎样登上汗位
皇太极(1592—1643年),即清太宗,是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自幼聪颖过人,少言寡欢,工于心计,性情内敛刚毅。成年后随父作战,胜绩累累。努尔哈赤卒后嗣位,为天聪元年。其设文馆、理藩院,行科举,创汉八旗。十年称帝,建国号大清,其后屡破明军,使明廷关外精锐尽失。崇德八年(1643年)中风暴卒,葬昭陵,尊谥号文皇帝。
中国历代皇朝的立储即位多半都会成为一道关隘,许多人因此被杀头流放,许多人也因此得意荣升。有时候甚直就像是一次政治地震,造成社会的动荡,比如唐代的玄武门之变、东晋的八王之乱等等。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是如何渡过这一关的呢?
努尔哈赤的儿子很多,而且个个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选出最好的一个继承汗位,令他颇为踌躇。长子褚英早死让努尔哈赤对嫡长子继承制失去了兴趣,于是把目光移向其他子侄:三贝勒莽古尔泰跟自己感情不深厚;四贝勒皇太极心术太重;二贝勒阿敏不是亲儿子。努尔哈赤找不到满意的人选,于是又回到满族传统的推举制,明确规定,待他百年之后要由八旗贝勒,即四大贝勒与四小贝勒,共同推举新汗。不知是对幼子的偏爱,还是受蒙古幼子守家习俗的影响,努尔哈赤在临终前几年,又萌生传位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的念头,但两子年幼,难孚众望。努尔哈赤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朝秦暮楚,结果诱发了众多子侄对汗位的觊觎。然而最后登上汗位宝座的是不怎么被看好的皇太极,实在令人大惑不解。皇太极如何能异军突起?他到底用了什么奇巧的手段赢得了这场兄弟之争?他的汗位是努尔哈赤定立的,还是篡夺的,还是满洲贵族众望所归,共同推举的?这一切都成了今天一个扑朔迷离的谜案。
皇太极年少丧母,在孤独中度过了童年,这样的境遇更激发了他争胜好强、奋发图强的性格特征。父亲是他崇敬、效仿的榜样,统一女真的频繁战事更给了他磨砺锻炼的极好机会。他勤勉好学,在后金的诸贝勒中是唯一能够识汉文读汉书的一个。勇气加智慧,使他得以在天命元年后金建国时,成为掌旗四大贝勒中最年轻的成员。
他的表现是无可挑剔的,战场上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在萨尔浒大战、攻取沈阳的外围战中,皇太极不顾汗王的亲自劝阻,冒险冲到最危险的地方,而且只要是与太子代善共同出战,他一定冲杀格外出色、战果格外辉煌,总胜代善一筹。更重要的是他知书读史,有计谋,善于收揽人心,有贤明之称,所以他能够团结一大批年轻的女真贵族,他们思想相通、比父兄一辈有更大的雄心和更高的抱负,可称之为后金皇朝贵族中的少壮派,皇太极成为这一批人的精神和思想领袖。
虽然皇太极在战场上是个英雄,但是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己亥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除去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福晋那拉氏殉葬。此说受到一些人怀疑,因为努尔哈赤痛恨多尔衮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殉死。
据多尔衮的生母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叙述,汗王临终的遗言是:由十四子多尔衮承汗位,由大贝勒代善辅政,待多尔衮成年后,代善归政。这完全违背了大汗生前反复训示过的八王共执国政的体制,可能是汗王的遗嘱吗?多尔衮当时才13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怎么可能立多尔衮为嗣?须知汗王薨逝之时,诸贝勒无人在侧,只凭大福晋口述遗嘱,谁能证实?而且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太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需由贝勒推举产生。根据正史的记载,大贝勒代善的长子小贝勒萨哈廉议论商量好了以后,回到父亲处禀告说:“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应该及早定下承袭大事。四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得先汗王之心,众人也都心悦口服,理当请四贝勒速即大位。”代善说:“这正是我的夙愿。你们的提议,上合天心,下协人意,有谁会不赞成呢?”
第二天,诸贝勒大臣聚集朝会,代善便将推戴皇太极即位的意思书示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以及小贝勒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硕托、豪格等,众人都欢喜称善。随即请皇太极即位。
皇太极却一再推辞,说,汗父并无立我为君的遗命,若舍诸兄而嗣位,有僭越之嫌;既怕不能够继承先汗父之志,又怕不能上合天心;而且统率群臣、抚绥万姓是十分艰难的任务,自己难以胜任,等等。总之一句话,不肯。然后,众人坚请不已,从早上卯时(约晨七时许)直劝到下午申时(约午后五时许),整整十个钟头,皇太极被众人的诚意所感动,终于答应下来。
而朝鲜人的记载,则带有更多的喜剧色彩:努尔哈赤死后,代善让位其弟皇太极说:“你智勇胜于我,你应该代我继立。”诸贝勒都想立嗣后再举哀,代善便对众人说:“父亲生前欲立皇太极。”皇太极却说:“当立者应该是代善兄。”说罢连忙走避以相让。于是硕托等人去请代善,代善不出;再请皇太极,皇太极也不出。硕托等人每日数次呼号奔走于二人之间,经过三天仍无结果。代善便令硕托等人率诸贝勒六七人群拥至皇太极处,将他绑架似地抬着举着送到努尔哈赤灵前,皇太极这才接受了汗位。
上面皆大欢喜的场面虽然感人,但未免让人感觉有些假惺惺的。不过,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衮,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见解、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诸贝勒一筹,由于后金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需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皇太极为什么囚死堂弟阿敏
努尔哈赤同母异父的弟弟舒尔哈齐当年被努尔哈赤所杀。时隔不久,舒尔哈齐的第二个儿子阿敏,又被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所害。这就是历史,在权力和利益斗争中,往往演绎同样的悲剧、惨剧、闹剧。
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弟,是清入关前四大贝勒之一。按照排序,他居莽古尔泰、皇太极之前,称二贝勒,任镶蓝旗主旗贝勒,可见他当时地位的重要。
舒尔哈齐想携所属移居黑扯木,阿敏预闻此事,努尔哈赤愤怒了而想杀掉阿敏,幸亏诸贝勒劝解才得以幸免,但另立门户的念头,在阿敏的头脑里始终未曾泯灭,说明皇族内部的派系已在酝酿。
皇太极即位,阿敏也附议拥立,可是当诸大臣哭太祖的灵柩时,阿敏却派人对皇太极说:“我与诸贝勒议立尔为主,尔即位后,使我出居外藩可也。”其实就是想另立门户。皇太极深感惊异,并说:“若令其出居外藩,则两红、两白(应是两黄,因正白旗为太宗统辖。)、正蓝旗等,也宜出居于外,朕统率何人,何以为主乎?若从此言,是自弱其国也。”他又问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济尔哈朗说:“彼曾告于我,我以其言乖谬,力劝阻之,彼反责我懦弱,我用是不复与闻。”济尔哈朗劝阻阿敏,阿敏反怪他懦弱。阿敏的亲信,也行为反常,语言怪异,扬言“谁畏谁,谁奈谁何?”可见两派已到了剑拔弩张之势。
天聪元年(1627年),阿敏率大军征伐朝鲜,朝鲜国王李倧派人议和,贝勒岳托等鉴于后金御前军很少,蒙古与明朝又是西南的威胁,必须防备,所以和议后就想班师,阿敏却因爱慕明及朝鲜城郭宫殿,一定要到王京。朝鲜降将总兵官李永芳劝阻他,却遭怒斥:“我岂不能杀尔蛮奴,尔何得多言?”并对其侄杜度说:“他人愿去者去,我叔侄二人,可同住于此。”
后来阿敏被迫班师,又鼓动领兵诸将分路纵掠三日,所到之处,男女财畜掳掠一空,这也是一种变态的泄愤心理,实际上还是发泄对皇太极的不满。这时皇太极因即位不久,所以就忍了下来。
还师途中,将领将俘获的美妇进献皇太极,阿敏却想自己娶纳,岳托说:“我等出征,甚多奇物,闻朝鲜产美妇,故以此一妇进于上。”阿敏说:“汝父往蒙古,不尝取美妇人乎?我取之,有何不可?”岳托说:“我父所得之妇,始献之上,上不纳,而分赐诸贝勒。我父得一人,汝亦非得一人乎?”后来阿敏又派副将求美妇,皇太极说:“未入宫之先,何不言之?今已入宫中,如何可与?”阿敏为此又有怨意。皇太极闻知后说:“为一妇人,乃致乖兄弟之好乎?”索性将美妇赐给总兵官冷格里。这是后来皇太极囚禁阿敏的十六大罪证之一。
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率重兵入边,攻占北京东北的永平、遵化、迁安、滦州四城,阿敏留守沈阳。第二年春,皇太极命岳托、豪格等率军先还,阿敏出迎。在御前马馆,留守大臣坐于两侧,阿敏居中,俨然自诩国君,让两贝勒遥拜一次,再近前拜一次,才行抱见礼。按惯例,诸贝勒大臣出师而还时,皇太极也要乘马出迎,至御座方受跪叩,阿敏却自视如君,欺凌诸贝勒。
皇太极回沈阳后,派阿敏、硕托率兵往代驻守永平的济尔哈朗(济尔哈朗为阿敏的弟弟),阿敏要求与济尔哈朗同驻永平,皇太极未予允许。临行前,阿敏对他叔父贝和济说:“皇考在时,尝命吾弟与吾同行,今上即位,乃不许与吾弟同行。吾至永平,必留彼同驻,彼若不从,当以箭杀之。”贝和济责他出言狂妄,阿敏攘臂说:“吾自杀吾弟,将奈吾何!”这又是针对即位不久的皇太极的。
阿敏到永平时,镇守官员来迎,张一盖(作为仪仗的伞盖,俗称黄罗伞),阿敏发怒道:“汉官参将游击,尚用二盖,我乃大贝勒,何只一盖乎?”于是策马入城。他进入永平后,虽谕告城中汉民安心,心中却深恨汉人,认为皇太极攻明京城而不克,及克永平,就应杀其平民,还对士兵说:“我既来此,岂令尔等不饱欲而归乎?”不久,阿敏即率兵四出掳掠,又将归降的汉人驱至永平,分给八家作奴。
后来明军围攻永平,又发红衣炮轰击滦州,城楼火起,清军溃围而出,途中遇到明军伏击,伤亡惨重,阿敏只得退出永平。
清军大败而归,皇太极一面将阿敏等拘押听审,一面召集诸贝勒大臣于阙下,会议列举阿敏罪状。议毕,命岳托历数了十六大罪,说他“怙恶不悛,由来久矣”。诸臣拟议当斩阿敏,皇太极却赦免其一死,送高墙囚禁,永不任用。阿敏有田庄八所,打猎围场三所,羊五百,牛二十头,满蒙汉人二十名,其子的乳母等二十人,都遭抄没,从这里也可见当时一个旗主所拥有的财富。
三年后,汉降官谈大受等以阿敏自怨自艾、悔不可及,请皇太极赦免,让其戴罪立功以表悔过之心,但皇太极没有答应。阿敏被关押十年,终在崇德五年(1640年)死于狱中,年五十四岁,落得与其父舒尔哈齐一样的下场。
阿敏被幽禁时,其弟济尔哈朗率弟篇古和诸侄发誓承认,他们父兄行为有点过失,是自罹罪戾,“若我等以有罪之父兄为是而或生异心”,必将夭折。至此,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皇太极和阿敏两系的内讧,才算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