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直入深宫解谜团——且说大清后妃
<div>一身珠光宝气,一脸骄横傲慢。这就是影视作品给现代人对皇宫内院后妃嫔贵们的固定印象。然而当我们推开这些香艳迷魂的后妃闺阁时,却发现一切的一切并非如此。这些日夜伺候在皇帝身边的女人们,关起房门是一个样,走出房门又是另一个样。这些看似高贵风雅的女人们,其实真可怜又真可怕。
◎大福晋为什么被活活生殉
生活在皇宫内院的女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幸福美满,温馨如意。俗语说:伴君如伴虎。荣辱沉浮瞬息变幻,不知何时就会祸起萧墙。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去18个小时之后,他最宠爱的大福晋阿巴亥被四大贝勒逼迫生殉,理由是努尔哈赤有遗嘱在先:大福晋虽然年轻貌美,但心怀嫉妒,常常使汗王不快,如果留下,将来恐怕会成为乱国的根源,所以必须殉夫。
按当时的习俗,妻殉夫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爱妻,一是没有年幼的儿子,阿巴亥虽然符合前一条,但她却有两个幼子需要抚育,而且她不相信汗王会留下这样的遗言,所以她要据理力争。
但是,四大贝勒告诉她:这是汗王临终的遗命,他们纵然不忍心、不愿意,却不敢不从。而且,从殉的仪式都已经准备好了。按规矩,当殉者盛装坐炕上,众人对之下拜,然后以弓弦扣颈勒毙;如果殉者不肯殉,则群起而扼之,至死为止。
到了这一步,阿巴亥还有什么挽救的办法?她只能屈从,换上礼服,戴满珠宝饰物,虽然照规矩殉者不得哭,但她还是哀告诸贝勒,请求他们照顾她的幼子多尔衮和多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也说了些冠冕堂皇的话:“我自12岁侍奉汗王,丰衣美食已26年;汗王恩厚,我不忍离开他,所以相从于地下。”
大福晋的活活生殉非同寻常,努尔哈赤诸妃,如侧妃博尔济吉特氏、伊尔根觉罗氏、叶赫那拉氏、哈达那拉氏及庶妃兆佳氏、钮祜禄氏、嘉穆瑚觉罗氏、西林觉罗氏等都是善终。至皇太极死时,不论中宫皇后,还是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还是那些无名号庶妃,无一人相从先帝于地下。顺治皇帝死时,虽有一名贞妃从殉,但也不过一庶妃,而且从当时文献记载看,贞妃的从殉出于皇室意料,显然是自愿从死,不愿苦熬内宫的寂寞岁月。而阿巴亥的生殉则不同,她既是地位高贵的“国母”,又有幼子尚未成年,更何况先申诉了她的一番“罪过”之后,宣布是“先帝遗命”,而且“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强逼她自缢殉葬,同样让人联想到逼迫大福晋生殉背后的阴谋。
早在若干年前,大福晋就经历了几次风波。努尔哈赤庶妃代音察向努尔哈赤告状说:“大福晋曾两次备佳肴送与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一次送给四贝勒(皇太极),四贝勒受而未食。而且大福晋一日两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想是有什么事商议。大福晋自己也两三次深夜出宫院。”这样的事情已使努尔哈赤非常不快,但他处理得非常冷静。
女真族与蒙古族一样,有父死子娶庶母、兄死弟娶嫂的传统习俗,努尔哈赤自己就从死去的族兄那里继承了嫂子衮代为大福晋,而且他自己也公开表示过他死后由代善继承阿巴亥。现在,阿巴亥出于对未来地位的考虑,提前向身为储君的代善传情,表达自己的倾心爱慕,可谓预做准备,原也在情理中。须知,努尔哈赤已经年过花甲,须发苍白,而阿巴亥正当三十岁的盛年,最是女人丰姿绰约的性成熟时期,老夫少妻、白发红颜,很难不生枝节。再说,拿贼要赃,捉奸要双,并无通奸的确证。所以,努尔哈赤赦免了大福晋的死罪,但予以休离。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毫无地位可言的小庶妃如何胆敢去告深受汗王宠幸、贵有三子的大福晋?而且牵连着自领两旗、居参政“四大贝勒”之首、老汗王欲立为太子的大贝勒代善?诬告大妃与代善关系暧昧的“邪风”从哪里刮起?人们不难看出,这一切均缘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权力之争。因为老汗王年事已高,汗位的继承人为谁已成为诸子侄中明争暗斗的焦点和重点。因为努尔哈赤时代在政治上实行八旗制,以八旗和硕贝勒“共理国政”,即以八旗旗主分权统治的制度;在经济上则“予定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之”。军事上凡行军打仗也以八旗旗主为统帅,各有统属,联合作战。这就必然形成八个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集团统治,也就会在汗位继承上导致“诸王争国”的恶劣后果。
当时八旗人马中,皇太极掌握两黄旗,代善掌握正红旗,阿敏掌握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所余镶红、正白和镶白三旗旗主,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在他们分别只有十九岁、十二岁和十岁的时候,就成为拥有一旗、与诸兄并驾齐驱的权势很大的旗主。诸兄能够成为旗主,完全是因为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流血拼命,而幼弟恃母亲受宠而得汗王厚赐,如何让人心服口服?
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所掌握的力量已经超过四大贝勒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再有他们的母亲阿巴亥以国母之尊联缀其上,那么其他五位旗主谁不畏惧?谁又敢不服从?那么,阿巴亥就能由此而左右八旗、左右整个大金国的政局,破坏八王共执国政的均衡,对大金国、对他们每个人尤其是对与阿巴亥有宿怨的皇太极和莽古尔泰,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必须除掉阿巴亥。因为除掉这个总挈首领的母亲,就容易使三个同母兄弟分离,不能形成三人联合的雄厚力量。否则一旦多尔衮、多铎成年,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一定要马上将他们的母亲处死,才能保证后金政权的稳定。
而且,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临终之时,只有阿巴亥一人守在身边,她向诸位皇子传达老汗王的遗嘱是“多尔衮嗣位、代善辅政”。这遭到四大贝勒的断然否定,他们是有道理的,因为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不但汗王生前反复强调,而且书写成训示交给了每位贝勒,白纸黑字,证据确凿;而所谓的临终遗言没有第二人能够证明,即使汗王真的在去世前的昏迷中说了类似的话,也只能视为“乱命”、错误的命令,不可执行。但是这个女人既然放出了所谓“临终遗言”,即便不能把家族推向斗争的血海,也会埋下不和不睦的种子,早晚会酿成灾祸。而且,皇太极这时的声望渐隆,哪肯将皇位让给还不懂事的多尔衮呢?因此大福晋没有别的选择,她必须去死。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制造努尔哈赤大福晋活殉这场惨剧案的应该是四大贝勒,而不太可能是努尔哈赤的临终遗嘱所致,她的殉葬反射出爱新觉罗家族有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权力争斗。
◎一家姑侄三女都嫁给了一个皇帝
皇太极即位后,立哲哲为中宫大福晋,哲哲为孝庄妃(名布木布泰)的姑母。
遗憾的是,姑侄俩命里都子星不旺,哲哲在天命十年(1625年)生了皇二女马喀达以后,天聪二年(1628年)又生了皇三女;天聪八年(1634年)第三胎又是一位公主,即皇八女。天聪三年(1629年)布木布泰16岁时,生了皇四女雅图;天聪六年(1632年)又生皇五女阿图;天聪七年(1633年)再生皇七女。直到皇太极正式称帝之前,姑侄二人为她们的丈夫共生了六个女儿。除了皇长子豪格之外,汗王皇太极只拥有两个幼子:一个是庶福晋颜扎氏所生的皇四子叶布舒,一个是侧福晋叶赫那拉氏所生的皇五子硕塞。这种局面,对博尔济吉特氏的姑侄俩显然很不利。
皇太极想必特别重视与科尔沁蒙古的亲善,并未因此而冷落她们,更没有起废立之心,反而安慰性地再次明确她俩的尊贵地位,但对嫡配无子实在也有几分担心。这可以从天聪六年(1632年)的一桩联姻中窥见一二。
这年正月,皇太极声明:现在已经册立了中宫皇后和西宫妃,唯有东宫未备,闻听蒙古扎鲁特部博尔济锦氏戴青之女有贤名,特遣使前往下聘。于是,又一位博尔济锦氏家的格格进入了后宫,她被册封为东宫妃,皇太极大宴诸贝勒,以示郑重。中宫皇后哲哲尊贵依旧,西宫妃布木布泰的位序却后移了。女真民族居室尚东,东宫妃的地位是高于西宫妃的。虽然不是明显遭贬,因为西宫妃毕竟还高于其他侧妃、庶妃,但皇太极和布木布泰两个人都应该是心里有数的。
可惜,这位有贤名的东宫妃也好景不长,一则她进宫后虽然于天聪七年和天聪九年两次生育,但也都是公主;二则皇太极的事业在天聪九年发生了一个大飞跃,这一飞跃带来举国上下的欢庆,带来民族的兴旺发达,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皇太极一直打着与明朝议和的旗帜,原因之一是为了对付势力强大的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阻止察哈尔部与明朝的联合。
当时的漠南蒙古,东起吉林,西到贺兰山,南邻长城,北距瀚海,分居各部都是元朝的后裔,其中最强大的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更以成吉思汗直系后代自命,称蒙古大汗,横行于漠南诸部间,肆意侵扰。苦于林丹汗暴虐的各部,为摆脱其欺凌和控制,又受到皇太极恩威并施政策的感召,纷纷归附后金以求得保护。这更加深了察哈尔蒙古与后金的敌对。皇太极毫不犹豫地对察哈尔部实行武力征服,先后在天聪二年(1628年)、天聪六年(1632年)和天聪八年(1634年)三次亲征,终于打败了林丹汗这个多年的老对手。林丹汗先败遁西土默特部,后又逃奔青海,天聪八年病死在青海的大草滩。
林丹汗败死,其部众纷纷投到皇太极麾下,林丹汗的妻子们也率众先后来归。
第一个是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天聪八年(1634年)八月,窦土门福晋率领众多部属,由察哈尔贵族多尼库鲁克护送,在皇太极的军营行帐拜见了皇太极,然后移往木湖尔伊济牙尔地方驻扎恭候,要归嫁天聪汗。皇太极犹豫不决,大贝勒代善鼓动诸贝勒合词奏请皇太极应允,认为只有将窦土门福晋选入宫闱,才能抚慰众心。皇太极终以收纳窦土门福晋有利于笼络察哈尔部众而决定前往迎亲。事实证明,他的决定很明智。因为护送福晋来的多尼库鲁克为此很高兴,说皇上肯纳窦土门福晋,则新附诸部和护送诸人都不胜踊跃欢庆之至。
第二个是一位身份很特殊的女子,她的到来隐藏着许多至今还不可解的秘密。她就是布木布泰的同胞姐姐海兰珠。天聪八年十月,科尔沁蒙古贝勒吴克善第二次送妹来归嫁皇太极。和上一次送妹归嫁已相隔九年;上一次她送的是十二岁的小妹妹布木布泰,这一次他送的是二十六岁的大妹妹海兰珠。
亲姐妹同嫁皇太极,海兰珠比布木布泰大五岁,嫁来时间却晚了九年,这是怎么回事?照理说,一般蒙古女子很少留在闺中到二十六岁还不出嫁的,何况海兰珠美貌温柔,不是嫁不出去的丑女,而科尔沁蒙古莽古思王爷一族,既然肯将哲哲、布木布泰姑侄俩嫁给皇太极,也不会吝啬于海兰珠的。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海兰珠早年已经嫁给了别的人家;这人家很可能就是察哈尔林丹汗。林丹汗败亡之后,海兰珠无所归依,有哲哲和布木布泰在皇太极耳边撺掇,才会有这次亲上加亲的婚姻。
天聪十年(1635年)七月初十,皇太极在崇政殿举行大典,册封五大福晋,她们是:清宁宫中宫大福晋哲哲,为国君福晋,称皇后;东关睢宫福晋海兰珠为东宫大福晋,称宸妃;西麟趾宫福晋娜木钟,即原察哈尔多罗大福晋囊囊太后,为西宫大福晋,称贵妃;东衍庆宫福晋巴特玛·璪,即原察哈尔窦土门福晋,为东次宫侧福晋,称淑妃;西永福宫福晋布木布泰为西次宫侧福晋,称庄妃。
凤凰楼,是盛京皇宫后宫的大门,凤凰楼后,一组建在高台之上的四合院式的宫殿,就是皇太极的后妃生活区。正中是清宁宫,东宫为关睢宫,西宫为麟趾宫,东宫下首为次东宫衍庆宫,西宫下首为次西宫永福宫,统称台上五宫。五宫的主位,就是当时后宫,也是清朝最尊贵的女人了。
哲哲保住了她的中宫皇后位置,布木布泰原是姑妈的副手,东宫妃戴青之女的到来,使她降到第三位,如今,又被挤到了第五位。她心里不免有些悲哀,然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原来的东宫妃连一宫之主的地位都没能争到呢!这种变化也许反映了皇太极对布木布泰宠爱的衰退,但仔细探究起来,还能看到皇太极心理上的一些弱点。
哲哲是多年嫡妻,又已正位中宫,换掉她会引起政治震动;海兰珠很特别地使皇太极情有独钟,突然上升到第二位也可以理解;把原来的东西二宫妃排挤下来,为的是安置两位察哈尔林丹汗的福晋。毋庸置疑,娜木钟和巴特玛·璪都为皇太极带来了一大笔收入。这是原来的东西宫妃所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女人曾经是林丹汗的妻子,有高贵的身份。而娜木钟和巴特玛·璪就是皇太极引以为荣的、抢夺来的“贵族头衔”。
◎太后下嫁是真是假
清太宗孝庄文皇太后是清初统治集团中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重要人物,其生平跌宕起伏,政治手腕高超。至于孝庄文皇太后当时如何能胁迫多尔衮(1612—1615年)立其子,并使之辅政以成帝业,正稗史籍、口碑史料、野史轶闻,多有“太后下嫁”说,成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也是近百年来芸芸众生茶余饭后谈论清宫“秘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清代太后下嫁之谜的主角是孝庄文皇太后。孝庄文皇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天命十年(1625年)与皇太极成婚。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在松山大战中生擒明朝经略洪承畴,之后千方百计劝其投降,以充当满族入关的引路人,均被拒绝。于是,孝庄文皇太后亲去劝降,终于以燕语莺声和温情脉脉唤起了洪承畴对家庭及妻子的眷恋,做了大清的臣子,为清一统大业立下汗马功劳。太宗皇太极死后,她又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笼络住了多尔衮,使其甘愿辅佐自己的幼子福临为帝,避免了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北伐,接连大捷,清统治集团人心惶惶,甚至准备避难于关外。最后经孝庄文皇太后出面制止,清廷政局才得以稳定。世祖福临死后,年仅8岁的玄烨为帝。孝庄文皇太后又精心扶立自己的孙儿,先是挫败了辅政大臣鳌拜的专擅,使玄烨得以亲政,继而又出谋划策,帮助玄烨平定了三藩叛乱。由此看来,孝庄文皇太后真不愧是清朝的开国功臣。
1643年,清太宗暴病而亡之后,尽管其子弟中不乏勇武善战、足智多谋、堪承大业之人,但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得以继承皇位的竟是他的第九子福临。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年仅6岁的小娃娃,如何能登上皇帝的金龙宝座,当上清朝的皇帝?是清朝无人呢,还是皇太极无长子在?福临即位既非先皇遗命,难道果真是“天定神授”,生前注定?当人们揭去那种种神秘的外衣时,就不难看出福临得皇帝位,既是爱新觉罗氏家族皇位斗争的结果,也与其母的聪明才智及其政治影响不无关系。
皇太极死时已做了八年之久的“宽温仁圣皇帝”。若按封建的君位嬗替制度,即按“子承父业”的传统习惯,当立其长子豪格。皇太极生前有皇子十一人,其中豪格居长,时年已34岁,为皇太极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他在青少年时代就随父、祖南征北战,在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故在皇父称帝、赐封诸王贝勒时便以军功被封为最高等级的和硕亲王,封号肃亲王,与诸叔辈并列为王,甚至位在封为郡王的叔父阿济格、阿巴泰等之前,而皇太极其余诸子如叶布舒、硕塞,不过十六七岁,既无战功,亦无地位。至高塞、常舒、福临、韬塞及博穆博果尔诸子则是年幼无知的稚童。论理,即皇位者非豪格莫属。
先帝既有成年皇子在,为什么舍长而取幼?是清初不拘泥于“嫡长制”,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无情的历史告诉人们,这一切正是爱新觉罗氏家族中皇位斗争的结果,福临母子不过坐享“渔翁之利”而已。
在这场争夺战中,以皇叔多尔衮为首,联合了其同母兄武英郡王阿济格、弟豫亲王多铎,伯父礼亲王代善也因当年与其母大福晋乌拉那拉氏的缘故倾向于多尔衮。另一方面,以肃亲王豪格为首,有皇太极生前的亲信大臣索尼、侍卫大臣图赖和皇帝所属正、镶两黄旗大臣的支持。郑亲王济尔哈朗虽未公开表态,但暗中支持豪格,形成了两派势力的生死决斗。
当时议立问题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身上,两人都暗中进行积极的活动争取自立,就两人自身的条件论,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两人都是有勇有谋、屡建战功、很有影响的亲王。若以军事实力论,代善领正红旗,济尔哈朗领镶蓝旗,再加两黄旗及豪格自领的正蓝旗,共是五个旗的兵力支持豪格,多尔衮所控制的则只有两白旗兵力,尽管精锐莫挡,总还是逊于豪格一分。
在诸王会议议立之时,豪格一方态度坚决,代善首先表态,豪格“当承大统”,在豪格表示谦让以后,两黄旗将士张弓挟矢,环立宫殿,以武力要挟“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代善也再次强调“当立皇子”。当时形势很明显,非皇太极之子不能立!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清楚的是,代善与两黄旗将领所说“立皇子”其实仍然是指豪格,因为豪格是诸皇子中的第一人选,其他皇子即使不是年龄幼小,功勋、地位和影响也都没有高于豪格之上者。所以,他们坚持“立皇子”并非改议,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当然,他们没有想到这会被多尔衮钻了空子。多尔衮自非等闲之辈,“聪慧多智,谋略过人”,在这样一种不可轻举妄动的情势之下,虽然确有自立之心,也不敢贸然从事,而是冷静地观察,寻找时机。阿济格和多铎劝他自立,他“犹豫未允”。多铎提议立代善,而代善却坚定地再次表态“当立皇子”。这时,机敏的多尔衮终于考虑好了对策。他的发言首先肯定对方“立皇子”的意见,这样一下子就缓和了对立情绪,使对方放松了警惕,而且再也无话可说。然后,他抓住豪格的谦辞说他“无继统之意”,轻易地排除了对方再坚持豪格的可能性,也就很自然地消除了这个对手。最后,才提出他的方案:“立帝之第三子”,“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这个方案既达到了他掌权当政的目的,又尊重了对方的意见,而且还保持了双方势力和利益的平衡。到这时,豪格一方迫不得以地接受这个方案了。由此可以看出,是多尔衮首先提出立福临为帝,合情合理。
正是因为多尔衮的支持,才妥善地化解了清皇室内部一场不可调和的矛盾,避免了一场流血内乱的发生,这直接关系到此后不久清朝定鼎中原,统一全中国斗争的胜利。在这点上,多尔衮功不可没。
当然,福临之得皇帝位,与其母的地位不无关系。而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情愫,早在皇太极健在时就已产生,因为庄妃年少,美貌出众,又与小叔年龄相当(庄妃比多尔衮小两岁),故而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至皇太极病逝,叔嫂便接续前缘,投身到多尔衮的怀抱,不惜以太后之尊下嫁皇叔。既如此,多尔衮才全力支持庄妃所生之子,并辅保他小小年纪稳坐江山。
据说,多尔衮“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庄妃不但因自己盛年独居寡欢,情爱之需,而且为多尔衮让位给其子,出于感激之心才与之私通。孝庄文皇太后委身于多尔衮,主要还是为保住自己儿子的江山社稷,由于多尔衮以摄政王的特殊地位,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为了儿子和自己的将来,故而才下嫁多尔衮。
孝庄文皇太后通过耳目探听到,多尔衮在卧病时曾对他的心腹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以我为皇帝,以现今的小皇上为皇储,我哪里会得病呢?”这句话的中心是“以我为皇帝”,他若真的达到了做皇帝的目的,皇储未必还属于福临。在这种情况下,孝庄母子的前途顿时变得凶吉难测,但显然是凶多吉少。孝庄文太后与多尔衮私会时,也探过他的口气,但这样的篡夺大事,又与孝庄文皇太后休戚相关,就是最亲密的情侣,也不可能透露一分一毫,何况多尔衮又如此精明、如此老谋深算?孝庄文皇太后为了防止母子俩坠入厄运,终于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以国母太后之尊,下嫁摄政王多尔衮!
降尊下嫁,是孝庄文皇太后主动提出来的。据野史记载,为了更有力地制约多尔衮的野心,太后下嫁的婚礼办得格外隆重、格外豪华、格外引人注目,要办得天下人皆知。首先,通过顺治皇帝表彰多尔衮治国平天下的大勋劳,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将皇叔改为皇父,已经表明了多尔衮与皇帝和太后关系上的质变。其次,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发布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书,布告天下。再次,命礼部为太后下嫁增添新的仪注,使这次婚礼成为一次国家大典礼。最后,把婚礼定在了顺治六年(1649年)的二月初八日,因为这一天是孝庄文皇太后的生日,太后诞辰称圣寿节,原是万民同庆的日子,再加上婚礼,喜上加喜,节庆的气氛更加热烈喜兴了。
顺治皇帝这年已经12岁,还不懂汉文、不会说汉话,在满蒙额娘和嬷嬷的教养下,熟知本民族的习俗,母亲再嫁并不是什么令他觉得羞耻的事情,以他的聪颖和额娘们的提示,他能够理解母亲的行动意在保护他的皇位。
“太后下嫁”的关键就在太后下嫁的这个“下”字上。这一个字规定了多尔衮的名份和地位。就像公主下嫁一样,驸马的地位再高,也越不过公主的尊贵;他纵然号称皇父摄政王,也仅只等于是太后的“驸马”,地位总是在太后之下的。他只能是皇帝的继父、太后的后夫,无论是名份还是等级,他都没有称帝的可能。何况婚姻关系的羁绊、以周公相许相期的激励,使他的野心几乎化为流水。他只能做那个在历史上因辅佐侄子成就帝业而德高望重的周公了。
这桩婚姻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作为“驸马”的多尔衮自己有一个妻妾成群的大家庭。他只能用大多数时间在紫禁城与太后同宫而居,间或回王府照看照看。他的妻妾们纵然不满也不能说什么,因为论尊论贵,论才论韵,她们都绝对无法与太后匹敌。这更是对多尔衮的又一重束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