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三十幕
1991年1月,“红旗机械厂”驻京办事处。
“先生们,我们几年前出售给伊拉克的武器装备,在这场战争中给你们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损失,对此,我代表我们整个‘红旗机械厂’,向你们深表歉意。”说这些话的同时,谢凯还站起来,向对方躬身,以表达他的歉意。
谢凯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心里清楚,以色列方面的态度能影响到美国方面的态度,要知道在美国的国内,那些亲以色列的势力非常强大,可以说他们的不满很有可能会给华夏“红旗机械厂”与美国方面的技术合作带来新的变数。为了华夏的技术发展,他个人受点委屈,不算什么。更何况,他也知道对方来的目的,说点好话并不会给己方造成不利的影响,反而还能缓和一下气氛。
“没关系,毕竟你们只是卖武器装备的,真正该死的是那些跟我们打仗的------”回答的人是曾经到过“红旗机械厂”的埃尔伯特,在以色列军方后勤部门任职,也是此次以色列代表团的领队人。
前不久,伊拉克与以色列在约旦境内的大规模战斗终于停了下来,双方都宣布自己是胜利的一方,但从交战的结果来看,可以认为交战双方谁都没有赢,真正得利的是其他国家,例如美国和苏联。
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实现了在中东大规模驻军这个目标,只不过驻扎的地点变成了约旦西部的以色列占领区,打出的旗号也变成了维和。在这之后,由于美国方面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大部分海湾产油国不得不将原油的价格控制在了每桶20美元上下,全球大部分的石油命脉算是被美国掌控了。
苏联得到的利益也不少,仅仅是在出售武器装备和弹药这一块,就让国库的资金增加了超过100亿美元,还没有算上被收入私人腰包或集体金库里的那一部分。另外,在这段时间里,受到战争的影响,国际原油和贵金属的价格上涨了很多,让依靠出口原油和贵金属换取外汇的苏联同样赚了不少。可以说,这样战争让苏联不但缓解了资金方面的压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内军民的信心。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仅军人的伤亡就达到了五万,其中一个师全军覆没(就是被派到约旦境内参加演习的那个师),两个师遭受重创(塞玛沃师和伊萨德师),另外几支部队也有不同程度的伤亡,加上在空袭当中伤亡的平民,恐怕离十万这个数字不会相差太远了。当然,比起成为主战场的约旦来说,还算是幸运的。据约旦自己以及un派出的人员统计,约旦军人的伤亡大概有七万,平民的伤亡起码在十万以上。
作为交战的另一方,以色列并没有公布伤亡数字,但根据最保守的推算,以色列军人的伤亡起码超过了六千,其中一半以上属于阵亡,以色列的平民伤亡人数应该超过了一万,其中大部分是伊拉克军队发射的地对地导弹(常规弹头)所造成的。不过有小道消息称,以色列方面的实际伤亡是这些数字的几倍,但这一消息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
俗话说,拳头打在身上,只有挨打的人才知道有多痛。
根据以色列军方的内部统计,给他们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当中,“红旗机械厂”卖给伊拉克军队的武器装备起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电磁zha弹、石墨zha弹、c801反舰导弹和以c801反舰导弹为基础开发的陆攻巡航导弹,这些威力很大的武器装备的研发名头被苏联人要去了,使得以色列方面无法就迪莫纳“he电站”被伊拉克军队发射的导弹摧毁这事谴责“红旗机械厂”。但“前卫”-2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359型坦克、“天箭”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飞盾-359、f7mi、装载云爆弹的“地红旗”导弹------这类威力相对不算太大的武器装备,依然给以色列方面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其中,以色列军队新装备的“梅卡瓦”-3型坦克只能与高配版的359型坦克打成平手,遇到顶级版的359型坦克便只能落荒而逃,紧急从美国“租借”到的m1a1型坦克,与顶级版的359型坦克对战也是双方奈何不了对方。而“天箭”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无论是“梅卡瓦”-3型还是m1a1型坦克,都是一枚导弹就能被解决的。飞盾-359,虽然以色列方面早就派人接触过,但在战场上,这款可以伪装成359坦克的近程防空系统,依然给以色列的空中力量带来了不小的伤亡和损失。至于“前卫”-2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和装载了云爆弹的“地红旗”导弹,更是让以色列军方恨的咬牙切齿。为此,他们派出了一支代表团前来华夏。
以色列军方派这支代表团来显然不是问罪的,虽然他们每个人的心理都很窝火,但为了他们的国家利益,不得不以平和的语气来与谢凯等人谈判。因此在谢凯提供了阶梯的时候,以色列代表团的成员们也就顺势下了坡。
于是经过了一番友好的交流之后,华夏“红旗机械厂”的高层与以色列代表团签署了一系列技术交换和武器装备买卖的合同。其中,“天箭”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的技术换“铁穹”系统的技术,飞盾-359的技术换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的详细资料------
在以色列代表团离开后,谢凯又去见另外一个客户,是他也是“红旗机械厂”的老朋友——欧德-易卜拉欣,后者是奉命而来的。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一如既往的表现出了对以色列的全力支持,不仅大量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装备和弹药,还在un安理会的会议上提出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的议案。在进行表决的过程中,英国支持,法国和苏联弃权,华夏反对。随后,华夏提出对以色列和伊拉克同时进行武器禁运,苏联和法国赞成,美国和英国反对,该议案同样没能通过。于是,美国方面干脆绕开un安理会,直接派出航母编队游弋在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强行对一些阿拉伯国家的货船进行搜查,以防这些国家帮助伊拉克采购武器装备。而苏联方面为了西方国家的贷款,也不得不与伊拉克在明面上保持距离。
尽管在普金的暗中帮助下,伊拉克还能秘密通过苏联得到武器装备和弹药,但价钱翻了数倍,导致伊拉克在资金方面也出现了困难。为此,欧德-易卜拉欣在接到命令后,不得不几经周折来到华夏,提出是否能赊账采购一批武器装备,然后通过苏联或巴基斯坦和伊朗采用最快的方式运到伊拉克。
“老欧,我们也是没有办法,你们拿不出足够的资金,石油又卖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可能答应赊账向你们提供武器装备。”对于这个的要求,谢凯想也没想直接拒绝了。
因为预想当中的海湾战争,变成了第六次中东战争,使得谢凯和404基地投入到石油期货市场的资金亏损了很多(总共加起来超过十亿美元),从而导致404基地差点就要破产(夸张了些)。在这种情况下,谢凯等人更加不可能赊账卖武器装备给伊拉克。
“那这样,谢。我把在华夏那几家公司的股份卖给你们,资金就用来向你们加急订购武器装备。”早在这场战争爆发前的几个月,欧德-易卜拉欣就将除在伊拉克和华夏境内的那些公司的股权全部出售了,所获得的资金也全部用在了采购武器装备和弹药上面。
“行,不过得折价。”虽然谢凯对伊拉克的处境很同情,但对于争取利益,他绝不会手软。没办法,自打他重生以来,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404基地。
“好吧。谢,‘河蟹’佣兵团最近有没有接到什么业务?”自从“河蟹”佣兵团和“乌拉”佣兵团分家后,股东也分家了。出于某种考虑,欧德-易卜拉欣选择了“乌拉”佣兵团。既然对方拒绝赊账,那么欧德-易卜拉欣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多弄到一些资金,然后用来购买武器装备和弹药。
“目前非洲以外的地方,只接了帮助保卫沙特的业务。不过,我这里有一份情报可以交给你们,当然,不是免费的。”眼看离1991年的8月份没多久了,再加上“乌拉”佣兵团的大部分精锐人员都来自苏联,谢凯认为这件事绝对可以弄,而且成功的可能性不小。
“你开个价,信息费从股份的转让费里面扣。”欧德-易卜拉欣相信,只要是谢凯推荐的,无一例外是对华夏有利的。
“对了,这是我们与以色列代表团签订的合同。当然,是复印件。”谢凯又拿出了一沓纸,放在欧德-易卜拉欣的面前。
在欧德-易卜拉欣翻看这些合同复印件的时候,郑宇成和汪贵林这两个已经退休了的原“红旗机械厂”的领导,正一边喝茶一边小声的说话。他们两人是谢凯特地叫来的,理由是欧德-易卜拉欣的身份与以往不同了,三人一同与此人见面,更显得庄重一些。
对谢凯的这种说法,无论郑宇成还是汪贵林,都是一脸的鄙视。欧德-易卜拉欣这人又不是第一次见了,还需要搞这一套?不过鄙视归鄙视,两人还是答应了。只是当他们真正与欧德-易卜拉欣见面之后,才发现有些错怪谢凯了。
时隔两年,郑宇成和汪贵林也感觉到了欧德-易卜拉欣的气质有所变化,少了一些平和,多了几分煞气,这样的变化别说没有直面过战争的谢凯,就连他们都感到了不适。
1990年8月,第六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担任伊拉克援约旦方面军最高指挥官卡奇姆向库塞-侯赛因提出要求,让欧德-易卜拉欣跟随他一块前往约旦,担任伊拉克援约旦方面军的副总参谋长。为了与卡奇姆打好关系,库塞-侯赛因答应了这个要求。于是,欧德-易卜拉欣跟着卡奇姆一块去了位于约旦境内的指挥部。
在援约旦方面军的任职期间,欧德-易卜拉欣并没有混日子,而是真正履行副总参谋长的职责。一有机会,他就抓紧学习如何指挥大兵团行军和作战的要领。在战斗期间,他并没有呆在司令部盯着地图,而是经常去作战部队帮卡奇姆收集信息,甚至鼓舞士气。尤其是在塞玛沃师陷入绝境的时候,他还以空降的方式潜入以色列军队的包围圈,带领着塞玛沃师幸存的作战人员一块突出了重围,让塞玛沃师这支有着“英雄师”称号的部队没有遭到歼灭。
为了打破地面战斗陷入的僵局,以色列军方秘密从美国那里“租借”了一批f-117隐形战机,除此之外,还动员了一批“退役”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来到以色列。
在一个时机成熟的夜晚,这些f-117隐形战机潜入伊拉克的领空,对其首都巴格达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摧毁了伊拉克大量的军用或军民两用设施。
然而,还没等以色列军方多得意几天,伊拉克军方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发射了500枚掺有电磁弹头的地红旗-2型导弹,并出动了挂载着从华夏采购的反辐射导弹和陆攻巡航导弹(以c801反舰导弹为基础开发的)的超-7a战机、挂载石墨粉尘炸弹的苏24战机,对位于以色列境内的迪莫纳“he电站”(其实是研制he武器的基地)进行了突袭------一套组合拳下来,以色列境内的迪莫纳“he电站”被彻底摧毁,数百名在迪莫纳“he电站”工作的技术人员也丢了性命。(伊拉克军队摧毁以色列迪莫纳“he电站”的方式,参考小说《重生军工子弟》当中伊拉克军队重创美国航母编队的办法,这里就不详细写出来了)
这场突袭行动的大获成功,给全世界造成的震撼,不亚于1981年以色列空军摧毁伊拉克he反应堆的那次。据事后得知,这项突袭计划,是回到后方疗伤的欧德-易卜拉欣与阿玛德(伊拉克国防部副部长)、奥尼莫卡(伊拉克的空军司令)联合制定的。这个信息,伊拉克方面不仅没有隐瞒,还大肆的宣扬。
对于这样的结果,以色列军方自然是暴跳如雷。就在他们准备对伊拉克实施he打击的时候,伊拉克军方公开展示了“比沙漠里的沙子还多”的弹道导弹和地对地导弹,甚至宣称由于“从苏联引进了温压弹技术”(其实是从华夏“红旗机械厂”引进的云爆弹技术),使得他们有能力让某个地方变成无人区。
对于伊拉克军方的这一暗示,加上外交方面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使得以色列军方不得不搁置了此前制定的he打击计划。于是,战斗最终没有超出常规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