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五代十国灭亡
五代十国之后是北宋王朝。以下是具体的发展过程:
1.五代的更迭:
-后梁: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的开始。但后梁在与李克用等势力的争斗中,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后唐: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后唐在初期有过一段较为强盛的时期,但后来因统治者的昏庸等问题逐渐衰落。
-后晋: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得契丹援助,灭唐建晋,史称后晋。这一事件对后来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原地区失去了重要的北方屏障。
-后汉:947年,后晋被辽所灭,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辽军北撤后,入主开封并建立政权,国号汉,史称后汉。但后汉政权存在时间较短。
-后周:951年,原天雄节度使郭威杀后汉隐帝刘承祐后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后周在郭威及其养子柴荣的治理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力有所增强。
2.十国的割据与消亡: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被统称为十国,即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北宋建立后,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陆续消灭了这些割据政权。
3.北宋的建立与统一: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此后,北宋经过多年的征战,到979年,宋太宗派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国援兵,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十国时期结束,北宋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不过,北宋始终没有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等北方地区。
北宋建立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政治方面
1.加强中央集权:
-收精兵: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收归中央,编成禁军,由三衙统领,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实行“更戍法”,让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将领不随之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削实权: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制钱谷:中央掌控地方财政大权,地方赋税除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完善官僚制度:
-官、职、差遣分离:官是用来定品阶、俸禄等的虚衔;职是一种荣誉称号,如大学士等;差遣才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这样可以使官员的权力分散,便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科举制度完善: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录取人数大大增加,使得更多的文人能够进入仕途。同时,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亲自选拔人才,提高了科举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经济方面
1.鼓励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政府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兴修水利工程,如疏浚河道、修建堤坝等,改善灌溉条件,促进农业发展。例如,修复了关中地区的郑国渠等水利设施,使得大片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增加。
-奖励垦荒: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对开垦荒地的农民减免赋税,提供种子和农具等支持,使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2.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商业政策宽松:取消了许多商业限制,如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城市中店铺林立,商业活动昼夜不断。同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繁荣。
-手工业发展:政府重视手工业的发展,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少府监、将作监等,管理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等行业技术不断进步,产品质量提高,畅销国内外。
三、军事方面
1.军事体制改革: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与三衙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三衙统领军队但无调兵之权,使得军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实行兵将分离:将领平时不带兵,只有在战时才由皇帝临时任命为统帅,带领军队出征。战争结束后,将领交回兵权!士兵回到原来的部队,防止将领与士兵形成长期的依附关系。
2.边防建设:
-屯兵边疆:在边疆地区驻扎大量军队,修筑城池、堡垒等防御工事,加强边防。例如,在河北、山西等与辽国接壤的地区,修筑了许多坚固的城池,驻扎重兵,抵御辽国的进攻。
-实行募兵制:招募大量士兵,充实军队。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将一些流民、饥民招募为兵,既增加了军队的数量,又稳定了社会秩序。
四、文化方面
1.尊崇儒学:
-大力提倡儒学:北宋统治者尊崇儒学,将其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在科举考试中,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选拔精通儒学的人才进入官场。同时,皇帝亲自到太学视察,听讲儒家经典,鼓励士大夫研究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