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中期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场大动乱。以下是关于安史之乱的详细介绍:
1.背景:
-政治方面: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昏暗。宰相李林甫排斥异己,制造冤狱;杨国忠继任后,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与安禄山争权夺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方面:唐初的均田制逐渐被破坏,贵族、官僚、富商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百姓赋税沉重,逃户激增,社会矛盾不断积累。
-军事方面:开元年间募兵制成为主要兵源,形成了将帅专兵的现象,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控制着当地的民政、财政,军队分布“内轻外重”,中央和地方矛盾加深,成为叛乱的重要隐患。
2.起因: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自恃得玄宗宠信,野心膨胀,与杨国忠矛盾激化。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叛。
3.过程:
-初期攻势迅猛:安禄山起兵后,从河北发起进攻,许多地方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逃跑、被擒杀,叛军很快控制河北。接着,安禄山军队从灵昌渡河,连克陈留、荥阳等城。同年十二月,叛军攻下洛阳。
-唐廷反击与困境:唐廷方面,唐玄宗先任命荣王李琬为征讨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平叛,又以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洛阳募兵抵抗。但高仙芝、封常清兵败,被唐玄宗所杀。郭子仪在山西击败叛军,收复云中、马邑等地。然而,潼关失陷,哥舒翰被俘,叛军长驱直入,进逼长安。
-马嵬兵变:潼关失陷后,唐玄宗带领百官出逃,行至马嵬驿时,禁军统领陈玄礼带领将士发动哗变,要求唐玄宗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马嵬兵变后,唐玄宗继续南逃,太子李亨留在关中,后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叛军内乱与反复争夺:安禄山攻下洛阳后称帝,后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在此期间,唐军与叛军进行了多次反复的争夺,包括长安、洛阳等重要城市的得失。
4.结果:宝应元年(公元763年),史朝义败退后自缢而死,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5.影响:
-政治方面:唐朝政治体制进一步削弱和衰落,藩镇割据普遍形成,节度使权力增大,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严重削弱。
-经济方面: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减少,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受损,经济发展受到巨大阻碍。为维持运转,唐朝政府加大赋税,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加速了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文化方面:北
方文人为躲避战争纷纷向南迁徙,影响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发展的格局。
-军事方面:唐朝军队在叛乱中遭受重创,军事力量被削弱,府库财富被掏空,财政危机加剧。
-国际方面:唐朝的对外扩张开始萎缩,国际地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