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北宋,辽,西夏
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主要政权有辽、西夏等。
一、辽
1.建立与发展:
-辽朝由契丹族建立,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在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辽朝在其统治期间,不断扩张领土,先后征服了周边的一些民族和地区,成为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
2.政治制度:
-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采用契丹传统的政治制度;南面官负责管理汉人事务,采用唐朝以来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既保证了契丹族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又有效地管理了汉族地区,促进了民族融合。
3.经济与文化:
-经济方面,辽朝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辽朝与北宋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通过榷场进行商品交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文化方面,辽朝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汉族文化。辽朝的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辽代的佛教建筑、绘画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西夏
1.建立与发展:
-西夏由党项族建立,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史称西夏。西夏在其统治期间,不断扩张领土,先后与北宋、辽朝等政权进行了多次战争。
-西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西夏的政治制度仿照北宋,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但同时也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传统制度。
2.经济与文化:
-经济方面,西夏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西夏的手工业以制盐业、冶铁业、纺织业等最为发达,其产品在当时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方面,西夏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和佛教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西夏的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西夏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西夏的佛教艺术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澶渊之盟”是公元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的盟约。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1.历史背景:
-辽国方面: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时常南下侵扰中原政权。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使中原政权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此后,辽国实力不断增强,对北宋边境的威胁日益加大。
-北宋方面:宋朝建立后,宋太宗曾多次发动北伐,想夺回燕云十六州,但都以失败告终。同时,北宋内部叛乱此起彼伏,四川、西北等地的叛乱牵扯了北宋大量精力,导致其无法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威胁。
2.签订过程:
-辽军南下:1004年,辽圣宗和萧太后亲率大军南下攻宋,辽军一路势如破竹,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北宋都城东京。澶州距东京汴梁仅有二百多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御驾亲征: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决定御驾亲征。真宗抵达澶州城后,登上北城楼鼓舞士气,宋军士气大振。
-双方议和:辽国大将萧挞凛在进攻澶州时被宋将用床子弩射杀,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担心腹背受敌,便派人向宋真宗议和。宋真宗本就不想与辽国开战,当即表示愿意。寇准起初反对议和,主张趁机击败辽军,但真宗畏敌如虎,群臣也想早日结束战争,寇准无奈同意。
-谈判定约:宋真宗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议和,真宗表示只要不割地,可给辽国百万钱财。寇准则对曹利用说,超过30万回来就砍了他。最终,双方达成协议。
3.盟约内容:
-政治关系:宋辽两国约定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年幼为弟。
-边界划分:宋辽两国以白沟河划定为界,不得在边境地区修筑城池堡垒。
-经济往来:北宋每年向辽国输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共计30万,称为岁币,约定每年在雄州交付。双方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互市。
4.影响:
-积极方面:
-和平稳定:结束了宋辽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局势,创造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为两国人民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经济发展:边境榷场的开设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北宋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大量出口到辽国,辽国的马匹、皮毛等商品也进入北宋,推动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文化交流: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族文化对辽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辽国的文化也传入北宋,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消息方面:
-财政负担:北宋每年要向辽国支付大量的岁币,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军事懈怠:盟约的签订使北宋的军备废弛,军队战斗力下降,为后来北宋的军事危机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