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和珅的一生》
和珅,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50岁。和珅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从一个出身官宦世家的子弟,逐步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最终又落得个抄家自尽的悲惨结局。
和珅出生在一个较为显赫的家庭,其家族世代获有军功,父亲常保曾为福建副都统。然而,和珅三岁时母亲因难产去世,九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失去双亲的和珅与弟弟和琳相依为命,生活陷入困境,家族中的亲戚还趁机侵占他们的财产。但和珅自幼聪颖好学,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读书,他不仅熟读传统国学典籍,还精通满、汉、蒙、藏等多种文字。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和珅考入了内务府创办的咸安宫官学,在这里他的学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珅承袭了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被授上虞备用处三等侍卫,不久后又调至鸾仪卫充当侍卫。侍卫这个职务相对清闲,和珅便利用空闲时间自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本领。一个偶然的机会,和珅获得了乾隆皇帝的赏识,从此他的官运亨通,一路扶摇直上。
乾隆四十年(1775年),和珅从一个三等侍卫被擢升为乾清门御前侍卫,兼正蓝旗副都统。同年,他先后升任户部右侍郎、军机处行走、内务府总管大臣等职务。仅仅一年之内,和珅就实现了六次升迁,乾隆帝对他的宠信可见一斑。此后,和珅的官职不断晋升,权力也越来越大,他先后担任了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崇文门税务总督等众多要职。他的爵位也从三等轻车都尉先后晋升为一等男爵、三等忠襄伯、一等嘉勇公。
和珅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办理李侍尧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云南粮储道并曾任贵州按察使的海宁状告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李侍尧往日仗着自己位高权重,曾言语得罪过和珅,于是和珅抓住这个机会,极力促成乾隆帝惩办李侍尧。和珅与刑部侍郎喀凝阿奔赴云南调查此事,到云南后立即将李侍尧的管家拘捕起来严刑拷打,获得了李侍尧贪污的罪证。在事实面前,李侍尧不得不俯首认罪。和珅通过审理此案,向乾隆帝展示了自己的办事能力,愈发得到乾隆帝的宠信。同年,和珅还担任了《四库全书》馆总裁官,兼任理藩院尚书。这一时期的和珅,可谓是春风得意,权势达到了顶峰。
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和珅的私欲也日益膨胀。他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大肆敛财。和珅不仅贪污受贿,还打击异己,凡是与他作对的官员,都会遭到他的陷害和报复。例如,监察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珅的管家刘全,结果被和珅巧言辩解,曹锡宝反而受到乾隆帝的申斥,被判革职留任。和珅的种种行径,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强烈不满,但由于乾隆帝对他的宠信,使得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够逍遥法外。
和珅在经济方面也有着广泛的涉足。他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建立了同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的商业往来,成为了当时的世界首富。他还通过各种手段搜刮民脂民膏,增加税收,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和珅的财富之多,令人咋舌,民间传说他的财产有“八亿两白银”之多,故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说。
乾隆帝晚年,对和珅的信任依旧不减,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了皇亲国戚。然而,乾隆帝的驾崩,也成为了和珅命运的转折点。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嘉庆帝亲政。嘉庆帝早就对和珅的贪污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他决定扳倒和珅。正月初八,和珅被逮捕下狱。正月十八日,和珅用嘉庆帝御赐的白绫自裁身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的来说,和珅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乾隆帝的宠信,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享尽荣华富贵。但他的贪婪无度和结党营私,也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和珅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警示着后人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要被权力和财富冲昏了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