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把握人生(1) - 卡耐基沟通成功学 - 美卡耐基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卡耐基沟通成功学 >

第1章把握人生(1)

1.不要为贫穷所困扰

即使只是一间茅舍,把它打扫一番,看起来也会很清爽;穷苦人家的女儿,经过一番梳洗,虽然没有艳丽的姿容,也能予人秀丽端庄的感觉!因此,君子处于困苦的环境,也不能自暴自弃,应该致力于进德修业!

自古以来,行道的大多生活清苦,晋陶渊明公曾作《咏贫士》诗七篇,其中第三首是:

荣曼绳为带,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草履,清歌畅商音。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早。

敞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这是说:古代有位名叫荣期的老人,活到九十高龄,虽然以绳索为衣带,过着贫苦的日子,却还很快乐地弹琴奏乐;此外,孔门的弟子原宪,穿着草鞋,犹以清越的歌声,唱着商调的古曲。圣主重华(帝舜之号)的时代,距今已相隔很远,但是,安贫而守道的士君子,却世代不绝!他们经常陷于捉襟见肘、衣不蔽体的窘境,吃的东西不但粗糙,还不足以裹腹。他们并非不懂得物质的享受,只是不愿违背道义,去追求世俗的名利!

根据《论语》的记载:子贡不了解原宪的心志,对他的境遇表示同情,结果反倒被老师教训了一顿!世上大多数的人,也像子贡一般,根本不明了贫士的节操!

《庄子·让王篇》亦有云:

“……曾子居卫,蕴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

像这样的士君字,即使贫困已极,也绝不会丧失志节,才真是值得敬仰的人物!

2.在万籁俱寂中,静心观察自我

“一灯莹然”,意指一盏孤灯,微明如荧光。“宴寂”,谓安静熟睡。“群动”,为万物的运动。“混沌”则是天地未分、世界未辟之前的景象,喻为精神未明,尚处于若有若无之境。

夜深人静,一盏孤灯伴着我,此时,也是我安静入睡的时刻。而在晓梦初醒,群动未起之际,正是我初出梦境时。在这段宝贵的时光中,以本心的光明,返照自己,由于此时名利与妄想之念未起,故知耳、目、口、鼻等官能皆是束缚我心的障碍,而情欲、物欲则是使吾身堕落的机械而已。

“莹然”的“莹”通荧。亦即微弱的灯火。在静寂的斗室中,一盏昏黄的孤灯闪烁着,此为夜深时的情景。

“万籁”是指万物的声音,当万物完全静止时,便是我们进入安详静寂状态的时刻,亦即孟子所说的“平旦之气”,就是还未和万物接触的晨气。处于这种气氛中,也是良心显现的时刻。

夜深人静时,好梦乍醒,万籁俱寂,群动未起,置身于若有若无的未明之境中,心境清净,气氛纯静。从这一刹那起,直至破晓的时刻中,以“一念回光”返照我,亦即冷静地反省自我,观察自我。禅语中的“回光返照”,便是反省、修养之意。我们一生中,应时刻检讨自我,反省自我。

“回然”就是明确地返照自我本心。而“回光”则是以本心照亮全身,并使其回转,照亮自己的心。

“回光返照”原来的意思是“夕阳返照”。旭日自东方升起,而夕阳则自西方返照,此则用以比喻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并检讨自我。

“情欲、嗜好”乃吾人心理的“机械”。

情欲、嗜好控制了吾人的意志。吾人本意将因情欲、嗜好而动摇。在夜深后,破晓前,静心地反省自己。

当你被烦恼所困时,如能了解自己的本心,便可找出自身的缺点及问题的症结。

3.无忧无虑的人生

一个人,虽心地洁净,有视富贵功名如浮云的风范,也不必因而隐居于深山岩穴中。人虽无沉耽于清泉山石等山光水色的癖好,亦可独自吟诗啜酒,而常有悠然自得的乐趣。

竟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世人常为追逐名利而汲汲营营,自己虽未与之共事,亦不必对世人追求名利之心感到不齿。己心恬静淡泊,但求通己之道,而不必夸耀世人。“众人皆醉,我独醒”,此即为佛教中所言,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俱能超出烦恼束缚,得着真自由的人。

由于本文稍长,故将之分为二。

“富贵、浮云”乃出自于《论语·述而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泉、石、膏、肓”,是指对于清泉山石的热爱成癖。犹如不治之病。“病入膏育”出于《左传》成公十年,晋侯奇梦: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日: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此后,不治之病称膏育。病症则称为二竖,乃出自于此也。

“尽醉”、“独醒”则出自于《楚辞·渔父篇》: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中的“缠”乃意为羁牵。法、空皆服佛家法。万物事理的理法称之为“法”。诸法因无现实性,故日“空”。“空”乃空寂之意也。

能从这一切羁牵中超脱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得着自由的人。

4.要懂得暇时吃紧,忙里偷闲

表面看来,天地似乎是静止的,然而,宇宙万物在其间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此外,日月不断地更迭,而使昼夜循环不已,它们如此奔忙,光明却亘古不变!因此,自然界的现象,可谓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这个道理亦可用于人类生活上,故君子在闲暇时,要有忙碌的心理准备;同样,在繁忙的日子里,也要懂得忙里偷闲,享受一下人生的乐趣!先哲们常在静中观察动,又在动中观察静,《易经》就是一部在不断变易的现象中,体认不易之理的著作。“贞明”一词,亦出于《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吃紧”在辞源上的解释是:“著力不放松”,而“吃紧的心思”和“悠闲的趣味”相对,都是劝人要超越环境的限制。

其次,《易经·系辞》有云:“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仁,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亦为同样的道理!

宋人陈造所著的《江湖长翁集》中提到:某次,陈宰和黄簿同游灵山,陈宰说自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两人遂赋诗以纪此游。

所谓“忙里偷闲”,是说在百忙之中,抽空游山玩水,或作其他的娱乐,以松弛紧张的身心,事实上,现代人的生活十分紧凑,不特意去安排,很难享受悠闲的时光,所以,千万别苛待自己,而使人生陷于枯燥乏味之中!此外,“苦中作乐”也是不可少的做人态度,能在逆境中微笑的人,才是勇者!

5.贫穷热恼由精神求解脱

自然界的炎暑,虽无可避免,但却可消除因热而起的困恼。“灭却心头火扰寒”便是说:吾人可以在精神上,超越炎热之恼,使己身如置身于清风宜人的凉台上般,灭却心头的炎热。同样,贫富乃人之常事,贫穷,亦是吾人所无可豁免的,但只要能退除因贫困而兴的悲愁,便可使自己处于精神上的乐观状态。自然界的寒暑变化,乃非人力所可转换,当然,能避居于清爽别墅中者,自是例外,否则,吾人只能以精神超越肉体的炙热,所谓“心静自然凉”,便是以精神超越肉体的炙热之谓。

“穷愁”,是指因贫穷而引来的悲愁。

自古以来,君子由于安贫乐道,故多贫困,子曰“君子固穷”,此“固穷”二字便是为陶渊明所引用。

“安乐窝”,顾名思义,就是安和乐的窝巢。

《字汇》中言:凡别墅独居之乐,皆窝,宋邵雍有安乐窝。北宋邵雍(1011—1077),字尧天,是哲学家,也是诗人,著有《击壤集》二十三卷,其中所载,大多是继唐寒山子之流的哲理诗。元祐中,赐谥“康节”。此文中的“安乐窝”便是由作者邵雍所著《安乐窝中吟》的中心思想而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