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打动人心的交际语言(1)
1.寒暄的功能和神效
有几位朋友来到港湾边,想着在这儿举行的帆船赛。可当他们走向堤坝准备观看时,被警察挡住,不准上去,因为观众已经满了。此时,一位姑娘说她去试试看。大约过了几分钟,就看她招呼几位朋友过去,原来她已经打通了警察。
她说:“我先跟他寒暄,你在这么热的阳光下,维持秩序实在很辛苦。你喜欢钓鱼吗?……等等。接着我告诉他,我们是来看赛船的,可是只能站在岸边,根本看不到。于是他说,到堤坝上看得很清楚。”
寒暄是交谈的媒触和润滑剂,它能在交谈者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因为寒暄能产生认同心理,满足人们的亲合要求。
寒暄的形式很多。
(1)问候式。
两人见面可点头微笑,或说“你好”,或关心地询问近况:“你的吉他练得怎么样了?”然后,交谈起来。
(2)夸赞式。
人都需要肯定与承认,诚心的赞美是一种活跃的寒暄方式。例如:
“小何,你这件裙子可真漂亮!”
“啊,谢谢你!”
短短的话语,双方都很舒服,可以顺利地交谈起来。
(3)描述式。
两个人见面后,一方以友好的副语方式特征描述对方正在做的事情。如:“刚下课?”“回来了?”“上街呀?”
(4)言他式。
两人见面后,谈论双方厌恶的事。如:“今天天气太热了!”“车子太挤了!”
这些寒暄方式,都可以用来与人们建立起人际接触,为进一步攀谈架设桥梁,沟通情感。
寒暄尽管比较单调、平淡且重复,却不可忽视。与熟人相遇,却视而不见地擦身而过,既无体态语(如微笑、点头之类),又无言语表示,只能给人以傲慢、无礼的印象,触发敌视情绪。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规律之一是:一方表示的消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消极行为,一方表示的积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积极行为。且看a、b相遇时的情景:
a:您好!好久没见了。
b:是啊。忙吗?
a:是啊,忙啊!
b:杂事挺多的。您呢?
a:也是东跑西颠的。去哪儿?
b:去图书馆借书。你去系里?
a:不,实验室上午有个实验要做。(双方点头微笑)再见!
b:再见!
在这个寒暄过程中,a、b双方的寒暄是主动式、被动式交错进行,结果给对方留下良好的感觉。
相反,如果一方表示了积极行为后,另一方报之以消极行为,双方的平衡就会破坏。
a:您好!
b:您好!
a:忙吗?
b:忙。
a:去哪儿?
b:图书馆。
a:再见!
b:再见!
b消极被动地应付谈话,会使a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情补偿而不安。
如何积极有效地寒暄呢?一般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积极的姿态。
在与别人相遇的瞬间,要迅速培养自己的愉快情绪,争取主动,使对方从你的言行反应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使其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2)集中注意力。
任何漫不经心的言语只能使对方感到被轻视。
(3)善于选择话题。
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与生人见面后的四分钟内,只宜作一般性的寒暄,如问候,互通姓名,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应绝对避免提出易于引起争论的话题。至于与老朋友、老同学、老乡或熟人相见寒暄,也有个选择话题的问题。
(4)讲究方式。
与生人初次见面的寒暄,一般需有两三个问答往复的过程。熟人之间的寒暄,如常见面,往往只需一句话、一个招呼,甚至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如久不见面,则宜有两三个问答往复的过程。
2.切莫忽视了称呼
对于一个人的称呼,似乎是件极简单的事,但若你留心现代人的称呼名目的复杂,就会明白,一个适宜得体的称呼常会发生微妙的作用,或不致因错用而造成不愉快的事情了。
对男人的称呼,比较单纯,一般都称先生。有些人爱用洋习惯,说成“密司特”,也未尝不可。可女子的称呼,就要兼顾身份了。一般称已婚的女子,用夫姓称太太。如果她的身份高则称夫人较为妥当。对未婚的女子,可以称其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