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使人折服的处世语言(2)
两个学生各拿着自己画的一幅画请老师评价。老师如果对甲说:“你画得不如他。”乙也许比较得意,而甲心中一定不悦,不如对乙说:“你画得比他还要好。”乙固然很高兴,甲也不至于太扫兴。
(6)把赞美用于鼓励。
用赞美来鼓励,能激起人的自尊心b要一个人经常努力把事情干好,首要的是激起他的自尊心。有些人因第一次干某种事情,干得不好,你应当怎样说他呢?不管他有多大的毛病,你应该说:“第一次有这样的成绩就不错了。”对第一次登台、第一次比赛、第一次写文章、第一次……的人,你这种赞扬会让人深刻地记一辈子。
(7)赞扬要适度。
适度的赞扬,会使人心情舒畅;否则,使人难堪,反感,或觉得你在拍马屁。因此,合理地把握赞扬的“度”。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般来说,必须做到:
(1)赞扬他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2)赞扬的方式要适宜,即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赞扬方式和口吻去适应对方。如对年轻人,语气上可稍带夸张些;对德高望重的长者,语气上应带有尊重的口吻;对思维机敏的人要直截了当;对有疑虑心理的人,要尽量明显,把话说透;
(3)赞扬的频率要适当。在一定时间内赞扬他人的次数越多,赞扬的作用就越小,对同一个人尤其如此。
5.怎样劝架才有效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有时还因矛盾激化而吵架。这时,就很需要旁人及时劝架。
面对那些愤激的吵架者,怎样劝架才有效,是要讲究点说话艺术的。
有一次,在某市一条大马路边上,围了一大群人,原来是一对年轻夫妻在吵架。男的戴副眼镜,模样像个知识分子;女的面容憔悴,哭得十分伤心,吵着要撞汽车寻死。那男的大声责骂妻子:“没知识,跑到大马路上来当众出丑。”一连串粗话,越骂越凶。他妻子则越哭越响。旁人劝几句也不顶用。
这时有位老人上前,侧耳细听了一会,镇定自若地上前拍拍那男的肩膀说:“你戴副眼镜,像个知识分子。你有知识,就不要闷在肚子里,要拿出来用。”
那男的一听,愣了一下,倒不骂了,定神听老人说话。老人接着说:“你要用你的知识来说服你的妻子嘛!如果你只会跺脚,只会骂,不也变得没知识了吗?还是找个地方,冷静下来,好好劝她吧!”
那男的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不那么凶了。老人又劝那女的:“有话好说么!心里有什么委屈都讲出来,不要闷头哭!汽车不能撞,大卡车可是个大力士,你瘦瘦的一个人怎么撞得过它呢?”(众人大笑)那女的被大家笑得不好意思,倒也不哭了。
这番劝架的话很有效。那对夫妻不吵了,慢慢地走到汽车站,上车走了。
劝架有技巧:
(1)要了解情况。
盲目劝架,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不了解情况,瞎说什么?”那老人劝架前先侧耳细听,弄清情况再讲话,效果就很好。对原因复杂的吵架,要从正面、侧面尽可能详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劝架的话讲到当事人的心坎上。
(2)要分清主次。
劝架双方有主次之分,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词激烈、吵得过分的一方要重点做工作,这样才比较容易平息纠纷。上面提到的那个老人看准那男的吵得过分,就集中力量先劝男的,这是上策。
(3)要客观公正。
劝架要分清是非,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以为“一只碗不响,两只碗丁当”,笼统地对双方都作批评,这不能使人心服。
(4)要风趣幽默。
吵架时,双方脸红脖子粗,气氛紧张。这时,用一两句风趣幽默的话,就像清凉油、润滑剂,可以“降温”和“放松”。那老人把大卡车比作大力士,几句风趣话,缓和了紧张气氛。
(5)要婉转批评。
人在吵架时火气大,耳中听不进劝告,因此,劝架时不要纠缠于吵架人的某些过激言词,要多用委婉语,注意不触及当事人的忌讳。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用激烈尖锐的语句,力避火上添油。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吵架双方矛盾白炽化,动起武来,就要用高声断喝,使当事人冷静。
6.怎样让人体面下“台阶”
在社交活动中,你不妨学·点给人“下台阶”的技巧,以使你能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双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他们免丢面子,这不仅能使你获得双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你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一九五三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的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一位同志当场作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他有失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
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这时,总理及时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地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
总理讲完话同苏联同志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那位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在社交场合,每个人都展现在众人面前,因此都格外注意自己的社交形象,都会比平时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会因你使他下不了台而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甚至与你结下终生的怨恨。
同样,也会因你为他提供了“台阶”,使他保住了面子,面对你更加感激,产生更强的好感。
在广东一家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口袋。
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当然会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几杯“白兰地”,头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衣袋的,借此下了“台阶”。
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这才是最巧妙的“台阶”。
一次,一位外国人在天津水晶宫饭店请客,请十个人要了三瓶酒。饭店女服务员知道十个人五道菜起码得有五瓶酒,看起来客人手头不那么宽裕。
于是,她不露声色地给客人们斟酒。五道菜后,客人们酒杯里的酒还都满着。这位外国人觉得脸上很光彩,感激女服务员给他圆了场,临走时表示下次还来这里。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位美国朋友带儿子去看他。说话间,那位壮得像牛犊的孩子,爬上大冯的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如果直接请他下来,势必会使其父产生歉意,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于是,大冯说了一句幽默的话:“请你的儿子到地球上来吧!”那位朋友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结果既达到了目的,又显得风趣。
7.说出“不”字的高招
当我们想拒绝别人时,心里总是想:“不,不行,不能这样做,不能答应!”等等,可是,嘴上却含糊不清地说:“这个……好吧……可是……”
这种口不应心的做法,一方面是怕得罪人;另一方面,过于直率地拒绝每一个问题,永远说“不”,也不利于待人接物。
说“不”也有窍门。
(1)用沉默表示“不”。
当别人问:“你喜欢阿兰·德隆吗?”你心里并不喜欢,这时,你可以不表态,或者一笑置之,别人即会明白。
一位不大熟识的朋友邀请你参加晚会,送来请帖,你可以不予回复。它本身说明,你不愿参加这样的活动。
(2)用拖延表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