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充满魅力的通用语言(1)
1.巧妙掌握说话的时机
说话除了要有适当的场合,还要适时。
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彩,但如果时机掌握得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都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有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
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咬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说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交际场合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十分健谈;而有的人即使坐了半天,也无从插话,扯不到话题。这里有一个“切入”话题时机的问题。
讲话要及时“切入”话题,首先必须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基本点。
王某新买了一台洗衣机,因质量问题连续几次拉到维修站修理,都没有修好。后来,他找到经理诉说苦衷。
经理立即把正在看武侠小说的年轻修理工小张叫来,询问有关情况,并提出批评,责令其速同客户回去重修。
一路上,小张铁青着脸不说一句话。王某灵机一动,问道:“你看的《江湖女侠》是第几集?”对方答道:“第二集,快看完了,可惜借不到第三集。”王某说:“包在我身上。我家还有不少武侠小说,等一会你尽管借去看。”
紧接着,双方围绕武侠小说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津津有味,开始时的紧张气氛消除了,后来,不但洗衣机修好了,两个人还成了要好的朋友。
切入话题要注意双方所关心的共同点,还要考虑在什么时候最好。
在讨论会上,要是先发言,虽可在听众心中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因过早,气氛还较沉闷,人们尚未适应而不愿随便开口;若是后讲,虽可进行归纳整理,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但因太晚,人们都已感到疲倦,想尽快结束而不愿再拖延时间,也就不想再谈了。
据此,人们经过研究指出:最好是在两三个人谈完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效果最佳。这时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不失时机地提出你的想法,往往容易引起关注。
电冰箱老化了,制冷效果很差。丈夫几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没有买成。
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冰棒给我拿一支来。”
丈夫打开冰箱说:“冰棒都化了。”
“这个破冰箱!”妻子骂道。
“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
“买一个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看中了一个冰箱,一问价格,要两千多元。
“太贵了,还是不买吧。”妻子说。
“端午节快到了,天气这么热,单位给的肉和鱼往哪放?”丈夫说。
售货员这时插入一句:“这个冰箱虽然贵点,但耗电少、容积大。从长远看还是合算的。”
“那好,就买这个吧。”妻子终于同意了。
这位丈夫捕捉住了说话的时机,终于达到了目的。
在反映情况和说服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遇到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你一定听过夫妇之间这样的抱怨:
妻子说:“他回到家来,自个儿喝茶,坐下来埋头看报。要是我问他个什么,他就含糊地答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聊,他的心早就离得远远的,也许还挂着办公室的事。我整天陪着孩子,真渴望能有点精神调剂,可是他却不理睬我。”
而丈夫也一肚子怨气:“我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唠叨起来:什么菜的价钱又贵了,孩子把杯子摔了,隔壁的老太太又说了她几句什么了。烦死了……”
为尊重对方,考虑对方什么时候谈话才有较大兴趣,这是必须的,
人们白天忙了一整天,下班可以说是带着一天的劳累回到家中的。如果这时在家中的人不体贴这种困苦,一开口又是诉苦,又是告状,再有耐性的人也难免会顶撞。
相反,先把这些“苦”搁在一边,温和地说:“公共汽车太挤了吧,太辛苦了,先休息一下吧。”等安静下来,才把家里的事情说出来,这样,才会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支持。
你不妨牢牢记住母亲在你儿时讲的一句话:“有什么事,等你父亲吃饭以后,再去请求他……”这真是金玉良言。那是因为饭后的心情稳定。
尽管场合、时机都与人的心境有关,但是,把人的心境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因素仍然是必要的。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看了脸色,才决定说什么话。这种所谓“脸色”,不过是心境在脸部的一种表情而已。在人心境好时,“无所不乐”;心境不好时,“无所不愁”。当你与人说话时,必须把这作为一个前提来考虑。
2.把话说明白的学问
说话表达中,只有讲话者对问题的概念明确,其思想才有被对方领会、接受的可能。否则,容易造成误解。
某中学为了迎接校庆,作整队的练习。一个学生会干部负责整理队伍。
他高声宣布:“高中、初中的分开;校运动员、校文艺队员分开;男同学、女同学分开,一律按高矮排队。”
大家听后,吵吵嚷嚷,都问:“我站在哪里?我站在哪里?”
该干部还以为大家没听清楚,又重复宣布了一次,同学们还是不知道往哪里站,吵嚷了好久,队伍始终没有整理成形。最后体育老师来到,才把队伍整理好。
这个队伍为什么整不好呢?是这学生干部的号令有问题。
例如,一个高中的男同学,既是运动员又是高个子,应该站在什么地方?一个初中的女同学,既是文艺队员又是矮个子,又该站在什么地方?
总之,按这个概念不明确的指令行事,谁也不知道应站在哪里。
请记住,要明确而不含糊地把话说出来,才能准确、快捷地把信息输进对方的大脑里。
明确,首先要中心突出。
说话不同于写文章,文章写了之后,可以字斟句酌,可以删改。而说话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要紧扣一个中心,才能有针对性。
如你要向人介绍一枝钢笔,关键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要推销商品,就要把中心放在说明钢笔的质量和性能上;如果你丢失了笔,要到招领处去询问,就要着重说明它的构造。总之,你不能不分讲话目的把钢笔的各方面都说到。
有位父亲回忆他女儿小时候的一件往事:“我的孩子小时候就有很好的天分。有一次,她使我和她妈妈很吃惊……从那个时候才注意这个问题。大约一岁多一点吧,过国庆放焰火,一九六九年吧,一岁零四个月吧……”
这里,光是表达孩子的年龄,就用了好几句不同的话。说话者一开始没有明确地点出“一岁零四个月”这个关键信息,而是边想边说,因为事先没有想清楚,把问题复杂化了,显得很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