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充满魅力的通用语言(2) - 卡耐基沟通成功学 - 美卡耐基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卡耐基沟通成功学 >

第22章充满魅力的通用语言(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寇经常空袭伦敦,所以,英国空军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一个浓雾的日子,伦敦上空出现了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英国歼击机立即升空迎战,飞临对方时,才发现这是一架中立国的民航机。

歼击机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这一情况,地面指挥部回答:“别管它。”

于是歼击机发出一连串炮弹,把那架民航机打落了。后来,英国为此支付了巨额赔款才了结。

英国歼击机和地面指挥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地面指挥部,不能用“别管它”这样语义不明的言词来回答歼击机的报告。这既可理解为“别干涉它,任它飞行”,也可理解为“甭管是什么飞机,打下来再说”。

歼击机的责任在于听到这样可以作完全相反的理解的命令,应该再次请示,然后采取行动。这样就不致铸成大错了。

可见,在交际场合遇到“同语异义”的言词,一定要深思慎取,切莫鲁莽行事。

任何事物再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语言也是这样,假如我们透彻地掌握了词语的各种含义,那么“同语异义”的现象还有妙用呢。

相传唐朝时泾川豪士汪伦想请大诗人李白到自己家做客,便写了这样一封极有诱惑力的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见信,欣然而至。汪伦迎上前说明了实情:“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李白一听,大笑起来。他在汪伦家逗留了数日,临别还写了那首著名的《赠汪伦》绝句。

这则故事中,汪伦巧妙利用了“桃花”、“万家”的多种含义,达到了使李白“欣然而至”的目的。如果直言其事,就不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吸引力。

8.扔掉无意义的话语

人说话时所常犯的语病是语言的杂音。有些人谈话风度很好,只是在语言之间,有许多无意义的杂音。

例如鼻子总是一哼一哼的;或是喉咙里好像老不通畅,轻轻地嗽着;或是在每句开头常用一个拖长的“唉”,好像每句话都要先犹豫一阵才能讲出;或是说完一句,总加一个“嗯”,好像每句话都怕人没听清楚的样子。

诸如此类,都是要加以消除的。这些杂音使你本来很好的语言,好似玻璃蒙上了一层灰尘,大大减少了原有的光彩。

有人喜欢在谈话中,用许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套话。例如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的词句;有人喜欢加上太多的“坦白地说”、“你听清楚了吗”;有人总喜欢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人习惯性地在每一句话的语尾加上一句“我给你讲”等等。

像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自己平时一点不觉得,要问一问你的朋友们,请他们替你注意一下,有则改之。

有人特别爱用某一个词来表达许多意思,不管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那么多的含义。

例如有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他的话中,什么都“伟大”了起来:“文章伟大了!”“今天吃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

有人喜欢用“那个”来代表一切的形容词:“今天那个了!”他这人很那个,是不是?“我觉得这件事未免有点那个。”

这一类的毛病,大概出于大偷懒,不肯去动脑筋找一个恰当的词。要多记一些词语,才能生动而恰当地表达你的思想。

在“好”这个概念下,有“精彩”、“优美”、“出色”、“呱呱叫”,以及许多其他的表现方法,不要简单地说:“你是一个好人”、“这个不很好”、“这篇文章写得太好”等等。

谚语本来是很富于表现力的。不过不要每两三句话里就有一个谚语。用了太多的现成说法,会使人听了觉得油滑,而且使人眼花缭乱。好像一个十分美丽的女人,满头满身都戴着珠宝,不但淹没了她原有的美丽,而且使人觉得累赘之极。偶然地,在适当的地方,用一两句谚语,就显得很生动很有力量,

夸张的词有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如果用得太多大滥,或是用得不恰当,反而使人不相信。

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是最可笑的笑话;你所看的书,不可能每一本都是最精彩的;你所认识的朋友,不可能个个都是最可爱的。不要到处都用“最”、“极”、“非常”、“无限”等词,如果在你这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你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要这样说:“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你真这样说,别人听了是不会相信的。

9.各种类型的反问技巧

反问,即反过来问,答者变成问者。在交谈中,巧用反问,可以平中出奇,一语中的,人木三分。

常见的反问类型有下面几种:

(1)机智型反问。

参考消息中的交谈情境和对象,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问对方,机智巧妙地表达反问者的观点、态度和倾向。

萧伯纳的剧本《武器和人》首次公演,获得成功。结束时,萧伯纳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意,一个人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萧伯纳彬彬有礼地回答说:“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那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的演出吗?”萧伯纳的反问,引起全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2)幽默型反问。

有一位妈妈和儿子对话。妈妈:“你要哪个苹果?”儿子:“我要大的。”“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妈妈,懂礼貌就得撒谎吗?”儿子在反问中,把礼貌与扯谎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事情扯在一起,既令人发笑,又令人有所领悟。

(3)讽刺性反问。

有这样一则故事:地主在半夜催长工说:“天亮了,还不起来干活?”长工说:“等我捉了虱子再去。”地主说:“天这么黑,能看见虱子吗”长工说:“天这么黑,干活能看见吗?”长工的反问,迫使对手处于自打耳光的窘境。

(4)肯定型反问。

反问者以反问的语句直接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种反问比正面回答更有力。

贞观十五年,唐王李世民问大臣:“守天下难不难?”侍中魏征回答说:“非常难”。李世民说:“我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又听从你们的批评意见,守天下还难吗?”魏征说:“古代的帝王,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注意用人和听从意见,一旦打下天下,只图安乐,不喜欢别人提意见,导致亡国,所以,圣人说:‘居安思危’,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能说守天下不难吗?”

(5)疑问型反问。

直接而公开地表示反问者的观点、倾向,以证明、推理、辩驳、抒情等手法对事物发表议论、评判。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日,《工人日报》以《这是一个什么会?》为标题,披露了在宁波某招待所召开的某会议的内容。从日程上看,为期五天的会议,只有半天安排正事,其余都是游览。作者问道:“国家三令五申不许借开会之机游玩,为什么仍会有这种不知被报纸披露过多少次的怪事呢?”

(6)抒情型反问。

这是融进反问者情绪和感情倾向的反问形式。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钗见宝玉呆呆的,自己倒不好意思起来,扔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受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知,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

这段对话中的反问和动作描写,抒情性质极为浓厚。

(7)悬念型反问。

这种反问,是为了引发提问者的疑问和好奇心。

例如,张三问李四:“王五最近好吗?”李四说:“你问他?他出事了你不知道?”张三急切地问:“出了什么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