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充满魅力的通用语言(3)
一次,有位日本记者问陈毅:“中国的第三颗原子弹何时爆炸?”陈毅答:“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
(2)答非所问。
对有些问题,要直避其锋,以求回答得婉转和得体。比如一位家长问老师:“我孩子成绩怎么样?”
教师回答:“要是能抓紧点,他成绩不会差。”显而易见,这个学生成绩不算好,但这位老师没有真话实说,而是委婉地用对学生的希望作答,既避免家长丢面子,也避免有的家长迁怒于孩子。
再看下面的对话:
“上次借你钱我还了没有?”
“没关系。”
这种回答,不绝情,不小气,很得体。
(3)避而不答。
这种方式是对付那些冒昧的提问者所提的问题。有时,某些问题自己不宜回答,但对方把问题提到面前,保持沉默显得被动,就可以避而不答。
“听说你准备和她结婚,有这回事吗?”
“你去问‘将来’吧。”
“有人说你讲过我的坏话,是吗?”
“谁说的,你去问谁吧。”
“这个问题你要向我解释清楚。”
“当然要解释,但不是现在。”
(4)以退为进。
有些提问者或说话者语气咄咄逼人,对此,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回答,即先把话承认下来,然后适当回敬对方。
请看下面几段对话:
“你讲什么?连你自己也不懂!”
“不错,不过我认为我懂不懂,你听起来都一样。”
“你这样子,迟早要倒霉!”
“说得在理,碰碰运气吧,也许不一定。”
“你这么漂亮,怎么还没有结婚呀?”
“是的,因为我挑得比你仔细。”
(5)围魏救赵。
不取“头痛医头”的做法,而是绕过提问,以奇兵突袭,使对方陷入窘境,从而为自己解围。
当年,台湾海峡一度出现紧张局势,在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故意发难:“请问,对台湾问题,贵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我外交官员冷静回答:“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是有点担心,如果贵国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国政府是否能具有维持现状的能力?”
这个妙答把一个带刺的球抛给对方,令其自顾不暇。
(6)系铃自解。
有些难题不必回答,原球抛回,让系铃人自己去解铃。
一次,某国领导人在我国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西方记者问:“您在给您的同胞的信中说您的国家已经不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附属于外国,您说这个外国是谁?”
某国领导人答道:“你问这个外国是谁,我可以说,但即使我不讲,所有的人也都知道。”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提问者完全可以自己作答。
(7)间接回答。
有些场合,对方常提出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用以刺探你真正的意图,或故意提出挑衅性问题以达到诘问、刁难的目的。这样的问题,间接的机智的回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十年代丘吉尔访问美国时,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对他说:“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药的。”
丘吉尔狡黠地一笑,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会喝下那杯咖啡的。”
还是这个丘吉尔,多次发表演说,力主与苏联联合抵抗德国,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替斯大林讲好话?
他说:“假如希特勒侵犯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阎王讲话的。”
丘吉尔并不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幽默含蓄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寓于其中,让对方去品味。
答话要答得好,答得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应答者本身要具备多种基本素质,如思想理论水平、文化知识修养、机变应对能力等等。
古人云:“厚积薄发。”只有经过长期积累,使自己成为博而多闻,出口成章,文思泉涌的人,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场合,对各种问题对答如流。
12.高明的插话技巧
一个倾听能手在倾听过程中如何插话,才有助于达到最佳的倾听效果呢?
根据不同对象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因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以伺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
“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十分希望了解。”
“请你继续说。”
“我对此也是十分有兴趣的。”
此时他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一个意思:我很愿意听你的叙说,不论你说得怎样,说的是什么。以消除对方的犹豫,坚定他倾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