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产褥期保健(1)
母子平安
产后的心理调查
产妇分娩后,由于胎盘的排出,体内胎盘产生的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突然骤降,可影响脑垂体与甲状腺的功能改变,还影响内啡肽、儿茶酚胺及多巴胺等神经内分泌介质。这些改变均可影响产后妇女的心理状态,甚至还可能发展成为产后抑郁症。其次,产后体质虚弱、产后失血、会阴侧切及难产手术等也会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引发产后心理疾患。所以,产褥期是产妇主要的躯体机能转换期,也是产妇的心理转换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情绪不稳定,较敏感,易受暗示的影响,且依赖性强。因此,产妇一旦受到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就易导致各种身心疾患。同时,产后还是妇女的角色转换期,由产前的孕育宝宝转变为产后哺育宝宝,哺乳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所以,产褥期的心理保健十分重要,产后的心理必须与上述改变相适应,才能真正完成角色的转变。
(1)产后心理失调的易发因素:
1产妇年龄太轻或初产妇,或没有接受过产前检查和培训者,对妊娠和分娩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致产后面临哺育小生命的繁琐与艰辛,会对产妇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对难产、失血过多等体质虚弱者压力更大。
2胎儿的性别也会成为产妇产后心理调适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已生过一胎女婴,此次又生女婴者,可因对婴儿性别不满而出现心理上的困惑和失望,导致自卑、焦虑和沮丧,在社会压力下产生绝望而轻生,这种现象在农村较易发生。
3生活上或婚姻上发生问题,如家庭经济收入减少,婚姻出现裂痕等,可致产妇产后情绪低落、不安,甚至感到婴儿成了负担和累赘。
4难产、胎儿致残或死亡等意外,常可引起产妇产后情绪不稳定,甚至产生负罪感。
5有家族性抑郁倾向者。
(2)产后心理失调的后果
1产后心理不稳定,情绪过度低,有可能会引起产后忧郁症。
2成功的母乳喂养必须有充足的母乳,而乳汁的分泌受垂体分泌的泌乳素调控,垂体功能又受大脑皮层的影响,而产妇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又可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情绪好,大脑皮层兴奋,有利于乳汁分泌;情绪低落,大脑皮层受抑制,乳汁分泌就相应减少。因此,产褥期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乳汁的分泌以及产后子宫的复旧。
(3)顺利度过产后心理不适期的方法
1加强产前孕妇学校的质量,增加围产期心理保健的内容,讲述孕产期、产褥期、哺乳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
2针对产妇的心理较脆弱,易受暗示的影响及依赖性强的特点,不论医护人员,还是产妇家属,对产妇都要倍加关心和爱护。若出现胎儿致残、死胎等意外时,应采取保护性医疗制度。
3对高危人群应重点采取保健措施,除接受一般产妇的保健教育及关爱外,需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指导,解除其心理上的困惑。
4对有心理异常者,应及早识别,及时请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产褥期的母体变化
产妇产后全身各系统(除乳房外),尤其是生殖系统,因妊娠所引起的变化将逐渐恢复到妊娠前的状况,此恢复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8周。
(1)生殖器官的变化
1子宫:分娩结束时,子宫底在脐下1~2横指处,以后子宫逐渐缩小。宫底每日下降约1.5厘米,10~14天降入盆腔,在腹部已摸不到。产后第3周子宫内膜自基底层再生,胎盘附着处的创面也逐渐由子宫内膜修复,子宫6~8周后可恢复到未孕时的大小。子宫恢复的速度与产妇的身体及精神状况;胎次、产程的长短及分娩情况、是否哺乳、子宫有无感染及有无胎盘组织残留等有关。
2阴道:胎盘刚娩出时,阴道极度松弛,产后3周,阴道黏膜皱襞会重新出现,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但不能完全达到妊娠前水平。
3排卵情况:产后6周内多无排卵,6周后约半数的产妇排卵,18周后80%以上的产妇排卵。月经多在产后6周以后恢复,哺乳可使月经恢复延迟。
(2)乳房的变化:妊娠晚期,可由乳房挤出少量黄色清水样乳汁,称“初乳”。产后2~3天仍分泌初乳,以后在腺垂体生乳素的作用下,乳腺充血肿胀,产妇可感觉乳房胀痛,局部灼热(腋下或腋前有副乳腺者,局部也可肿胀),1~2天后即开始分泌乳汁,开始量较少,以后逐渐增多。乳汁畅流后,局部胀痛即消失。
哺乳可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始,每隔3~4小时哺乳一次。定期吸吮有促进乳腺分泌作用,并有助于子宫恢复。
(3)全身其他情况的变化:产后体温多正常,如产程延长、产妇过度疲劳者,可出现低热,但多不超过38c,大都在24小时后恢复正常。产后3~4天,由于乳房胀痛也可引起低热,乳汁分泌畅通后即恢复正常。如体温持续24小时以上不下降,应做全面检查,寻找发热原因。
产后脉搏多较慢,每分钟60~70次,可能与胎盘循环停止及卧床休息有关。如脉搏过速,应检查心脏,并注意是否因失血过多引起。血压一般都正常。
孕妇血液稀释,在产后2周内恢复正常。分娩时白细胞增高,在产后24小时内可达15000/立方毫米左右,如产程长,可达30000/立方毫米,多在1周内恢复正常,否则应寻找原因。血沉在产褥初期仍较高,产后6~12周恢复正常。
怀孕时体内增加的水分于产后排出,尤其在1周内的前几日,排出量最多。由于汗多,应注意预防感冒。产后尿量增加,每日可达3000毫升并可出现微量尿蛋白,多在产后1~2天内消失。第1周内偶可出现糖尿,系乳腺分泌的部分乳糖被吸收排出所致。
产后大小便可能出现困难。因腹壁与盆底肌肉松弛以及肠蠕动减弱,易便秘。膀胱可因产时受压而感觉迟钝,或因膀胱三角区仍有水肿、充血,或因会阴伤口疼痛,反射性地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致排尿困难,严重者可有尿潴留。尿潴留将影响子宫复旧,并易引起尿路感染,应及时处理。
产后的饮食调养
产妇营养的好坏,与产妇的身体健康及哺养新生儿的关系极为密切。分娩时,身体丢失一部分血液,需要及时补充;生殖器官发生损伤,需要修复;婴儿吃奶,需要大量分泌乳汁。根据这些生理特点,产妇在饮食上就必须注意营养全面,特别是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要丰富。如果缺乏这些营养要素,不仅会给母亲的体质带来不利的影响,还会使乳汁分泌量大为减少,直接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因此,产妇的食谱既要丰富多样,又要保证质量。
(1)主食:主食种类多样化,粗粮和细粮都要吃。粗粮中如小米,与粳米相比,确有可取之处。小米的蛋白质、粗纤维、钙、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1为下标)、维生素b2(2为下标),均高于粳米,但同时它也不是营养全面的食物。因此主食要坚持多样化,不可偏食。
(2)乳类:牛奶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和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a、d等,是补充体内钙质的好食品,产妇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每日饮用250~500毫升。
(3)蛋类:鸡蛋所含蛋白质数量多,营养价值高,对产妇恢复健康、分泌营养成分好的乳汁,极为有益。煮鸡蛋比蒸、炒、煎、炸消化率高。蛋黄比蛋白营养幸富,更易消化。
(4)肉类:禽类、鱼类,特别是动物肝脏,除富含蛋白质外,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b的含量也很高,最好每周吃1~2次。
(5)豆类及其制品:豆类是植物性食物中最好的蛋白质来源,特别是黄豆,还是肉类最好的互代、互补食物。
(6)汤饮类:汤饮是产妇的好伴侣,汤类易被消化吸收,不仅滋养身体,更可促进乳汁分泌。老母鸡炖汤,味道鲜美,能增加食欲、促进乳汁分泌,但论其营养价值,则不如鸡肉,所以喝鸡汤时要连鸡肉一起吃。猪蹄汤具有“下奶”的功效,如加煮黄豆效果更佳。鲫鱼汤、排骨汤、猪肝汤,这些汤与炖母鸡汤的营养价值相似,同样有增加食欲,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可以互相调换着吃。
(7)红糖:红糖是一种没有经过精炼的蔗糖,它比白糖含钙量约高3倍,含铁量约高4倍,还有锰、锌等微量元素以及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另外,中医认为红糖性温,有益气、暖中、化食的作用,产妇食用红糖比白糖好。
(8)蔬菜、水果:常吃新鲜水果,也可选用干果,如大枣富含钙、铁、维生素c,对产妇很有好处。蔬菜以莲藕、黄花菜、黄豆芽、海带、莴笋等为佳。如产妇多吃莲藕,能及早清除腹内积存的淤血,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使乳汁分泌。而黄豆芽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维生素c、纤维素等,蛋白质能修复产妇分娩时损伤的组织,维生素c能增加血管壁的弹性和韧性,防止出血,纤维素能通肠润便,防止产妇便秘。
(9)忌用食物:忌食各种刺激性食物,如凉、酸、辣等食品,忌服含酒精的饮料。
当然,产妇并非吃得越多越好,也并非喝得越多奶就越多,要科学进食。烹调方式上多用煮和炖,少用油炸。另外产妇应该尽量选择纯天然无污染的食品,这样才能提高母乳的质量,使宝宝健康成长。
母乳喂养的好处
婴儿一出生就要吃,那么吃什么东西才能既符合其消化系统的特点,又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呢?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人世间第一珍品”——母乳。
(1)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母乳是婴儿出生后4~6个月内惟一的理想食品,其功能是牛奶及任何代乳品所无法替代的,它富含人体发育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水等六大营养素。同时,母亲用乳汁来哺育自己的孩子,也是极其自然、直接可取的方法。母乳喂养对婴儿有很多好处。
1母乳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最易于消化吸收。例如:母乳中所含糖分全部为乳糖,蛋白质含量较牛奶低,且主要为aˉ乳清蛋白,不会发生过敏。母乳中钙、磷比例合适,有利于钙的吸收等。母乳还可以随着婴儿的生长而调整乳汁的成分,与婴儿的生长取得同步。母乳的营养成分,尤其是必需氨基酸、必需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乙磺酸等,均有利于婴儿的大脑发育,提高婴儿的智商。
2母乳胃排空时间短,对肾脏的渗透负荷低,即使在夏天也不需要另外添加水分。
3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如分泌型iga、乳铁蛋白、溶菌酶、活性白细胞等,使小儿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腹泻、呼吸道及皮肤感染等的发生率降低。
4母乳喂养还可促进婴儿面部肌肉的发育,预防由于奶瓶引起的龋齿,可以减少坏死性小肠炎和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还可以降低婴儿糖尿病和儿童淋巴腺瘤的发生率。
5母乳喂养使婴儿频繁地与母亲皮肤接触,有利于促进其心理及智力发育,增强其社会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