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难以理解
纪芷若要将这宅子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原本的县衙后院,六年前该是多大还是多大。
何氏扩出来的部分,则分成两个宅院,因为当成一个宅子卖的话,会不好卖——太大太豪华,一般人家买不起。
而且,在纪思源没辞官之前,其中一个宅院,他们还得住,纪家的下人太多了,原本的县衙后院根本就住不下。
做这些事都需要时间,不然,明明是好东西,也卖不上价,这才是纪芷若不辞辛苦,急急忙忙理嫁妆和理纪家账目的原因。
与包括何氏在内,众人眼中的奢侈挥霍截然相反,现在的纪芷若,其实是个俭省到锱铢必较的人。
前世的她,离世前,被荣锦侯带累到三餐不济的地步,出身荣华锦绣的相府大家闺秀,经历过这样的磨难,又怎会不知银钱的重要?!
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机会得没命花的钱财,她避如蛇蝎,问心有愧的银子,她连碰都不碰,买命保平安的银子,她从来不省,是以,才会给旁人那样的印象。
而能做到这些的纪芷若,已不能用“聪慧”来赞扬了,这是一种睿智,还有对各种诱惑的严格的自我掌控。
账房们甫一离开,何氏便一把抱住了纪芷若:“女儿啊,我的乖女儿,娘今日才发现,有了你,娘什么都不用怕了!”说到后面几个字,声音已是哽咽了。
纪芷若甚感欣慰。
纪芷若如此急切且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要的可不是何氏给她的信任,也不是出于宠爱给她的,难以想象的自由。
她要的,是何氏的安心。
这是她对何氏慈母心肠的回报。
其实,自打嫁给纪思源起,何氏便过得很不容易,尤其是知恩伯去世后。
这个时代,女子讲的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
在纪芷若这个古代大家闺秀的眼中,这是该遵守的规矩,同时也是女子的依仗和底气。
可何氏有什么?
知恩伯不在了,纪思源根本靠不住,膝下亦无子。
何氏不守规矩,那是无人教导,就像纪芷若原身一样,何氏的跋扈,何尝不是一层甲胄——无人可依,她只能自己来!
从这一点上来看,何氏很有可取之处,总比那些软弱可欺、自怜自怨的女子强,若是那样,估计何氏都活不到今天。
带着巨额的遗产,幼小的纪芷若落到纪思源那样的爹和继母手里,估计都活不过数月。
纪芷若轻抚何氏的背:“娘,我也挺开心的,你总算是还留下了三成的家产给我未出世的小弟,没全当成我的嫁妆。”
不理嫁妆,不知道自家财产的惊人,让纪芷若有了足够的底气,做起事来,毫无顾忌,面对未来,信心百倍。
不管家不知道,何氏对她这唯一的女儿到底宠到了什么程度,简直恨不得把整个家都当成陪嫁,生怕她受一丁点的委屈。
也难怪别院起火时,发现是库房方向,何氏会那般不管不顾,实在是太让人心疼了。
幸而,两个贼人对别院内的方位不熟悉,亦不求钱财,他们匆忙而来,纵火是临时起意,连火油等引火之物都来不及预备。
为了在短时间内让火势足够大,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达到制造混乱、速战速决的目的,他们专门烧跨院中的草料房以及柴棚、厨房等处。
纪芷若的嫁妆安然无恙。
不然的话,别说何氏了,纪芷若都得心疼得吐血。
纪芷若的话,让何氏破涕为笑,她直起身,在纪芷若的额头上戳了一指头:“说的什么话?!哪儿来的什么小弟!”
何氏先是轻叹,继而羞赧:“那是给你那个不省心的爹留的!”
何氏的脸微微涨红,是她本就美艳的容貌,又添几许妩媚:“早知你出手了咱家所有生意,辞了帮中兄弟的孝敬,又担下了给你祖父的每年一万两孝敬银子,娘恐怕就舍不得给你那么多的嫁妆了。”
这是实话,以上提到的这几项,已是纪家全部的收入来源了。
原本纪家在京城还有庄子和铺子来着,有知恩伯离世时留下的,最多的是何氏当年的陪嫁。
但何氏把这些全都当成嫁妆给了纪芷若,只留下了京城中一半儿没有出息的宅子、别院等。
何氏说要留下的,就是京城这部分有出息的财产,大不了只留下一半儿,再给纪芷若添上些同等价值的精贵摆设和珠玉首饰等物。
何氏的样子,让纪芷若呆了一呆,连接下来想对何氏进行的教导都忘了,只是讷讷道:“这事儿是我思虑不周……”
任什么样的人家,一下子断了收入,都会心中不安的。
纪芷若说:“娘放心,等家中安稳了,不出三年,我就把这些银子给娘赚回来。”这点子本事她还是有的。
何氏连连摆手:“不急,不急,你别累着,等家里田地、铺子什么的卖了,也是一大笔银子,够你爹花上好几年了。”
她句句都在替纪思源打算,也没说不要了,除了对纪芷若能力的信任,又何尝不是对纪思源的进一步偏袒?
毕竟,养家本就是男子之责。
显然,何氏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她瞟了纪芷若一眼:“你可怪娘小气?太过顾着你爹?”
纪芷若连忙摇头:“我怎么会怪娘呢?这点子活计也累不着我,我只是……”
她只是不理解,就纪思源那样的,怎么就能让何氏这么掏心掏肺?!
纪思源长得是很不错,可长得再好,能比得上谢博衍吗?
再说,再好的容貌,十多年了,也该看够了吧?能弥补因纪思源所受的那些委屈和痛苦吗?
前世,将谢博衍毫不留情地抛下,今生,凭借理智放谢博衍走的纪芷若,真心理解不了何氏。
“只是什么?”何氏的追问让纪芷若瞬间恢复了理智。
纪芷若改口道:“只是还没想好,该把产业置办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