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 新娘 - 吴克敬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新娘 >

后记

“新娘”袁心初……

“新娘”草儿……

“新娘”四妹子……

我写出了作为“新娘”的她们,为此我真诚地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正是在他们的提议下,我将2018年5月号的《小说选刊》转发的我的中篇小说《新娘》,扩充为一部长篇作品出版。责编与我联系时,我正在北京参加根据我的长篇小说《初婚》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开播新闻发布会,在那里初识了安徽卫视采购节目的几个人,我们聊得很投机。

我与安徽有缘啊!

我的思绪从电视剧《初婚》的那种现实快乐里,迅速地转移到了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置身在与我们陕西隔着一条黄河的中条山。为了抵抗凶残的侵华日军,英勇的陕西籍抗战军人,不畏生死,鏖战在那里,与日本鬼子血战两年有余,有效地打击了鬼子的侵略锋芒,为全面取得抗战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不能自禁地沉浸在过往的战争烽火里,发现夕照下的黄河,是壮阔的,是壮美的,而且蕴含着让人心灵为之震颤的壮烈色彩!

我有几次跨过黄河,走进中条山寻访抗战事迹,在亲近黄河时,都会生发出一种独特感受。

在写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哪怕我在梦里,都会听到黄河的怒吼和呐喊,梦醒之后,总是不能自禁地背起行囊,到黄河边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寻找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与侵华日军英勇奋战的抗日志士们的踪迹。我鼓励自己,要把英雄们的事迹写出来。

黄河启发着我,我总是想起我的大伯吴俊岐,他高呼着“誓死抗日”,东渡黄河,把他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的抗战伟业。

在中条山,我私心想找到大伯吴俊岐抗战的足迹,但在莽莽苍苍的中条山,我却很难清楚地挖掘出大伯的事迹。但我大伯与他的“新娘”拍摄的那幅照片,一直鲜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敬佩一身戎装的大伯,还敬重一袭旗袍的大伯的“新娘”……袁心初与牛少峰的出现,圆满了我寻找大伯而不见的梦。他们在一段时间里,控制了我的思维,我睁着眼睛,闭着眼睛,都能看见如我大伯的“新娘”一样穿着旗袍的袁心初,真是太突出了。

我大伯的“新娘”有着一袭旗袍的靓丽!

牛少峰的“新娘”袁心初也有着一袭旗袍的靓丽!

我不禁要说,“新娘”穿上旗袍,才会显出“新娘”的娇媚。

我手里的笔,在写“新娘”们的日子里,不是被捉在我手里,而是被捉在“新娘”们的手里,由她们自己写出来了……沿着黄河,我偕同“新娘”从风陵渡开笔,向北又去了韩城的禹门口。滔滔不绝的黄河之水,被这里的峭崖夹峙着,形如门阀,水势汹涌,横冲直撞,雷霆万钧,呼啸着,飞溅出层层雪浪,从此岸扑向彼岸,又咆哮着,撞击在河床正中的大礁屿上,激荡出一道道冲天的水柱,跌落下来,颤抖着没入谷底,然后跃出龙门……

就在此地西岸,原来有一处香火旺盛的禹王庙,1938年惨遭日寇飞机的轰炸,成了一片废墟。

废墟上站起了英勇的温玉让,废戒抗日的和尚温玉让,又带出了风情万种的草儿。

温玉让永远的“新娘”草儿呀……

我不能停下寻访抗日志士的步伐。沿着黄河一路北上,我到了陕北的绥德县,在这里,又搜集到了更令人动容的抗战故事。

这个人就是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的主人公四妹子王凤英,故事也是她的故事。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四妹子交了个三哥哥,

他是我的知心人……

在我的创作计划里,很早就有了这个命题,即凄美迷人的四妹子。然而,要见到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绥德县,我的朋友小心地告诉我,过去有人采访四妹子,到她家里,说不上几句话,就会被四妹子的儿孙赶出来。这时如果还不识相,可能更会引起全村人的公愤,大家群起而来,操铁锨拿头,把人撵得狼奔豕突。

提心吊胆的我,不仅去了四妹子的村,还进了四妹子的家。十分庆幸的是,我不仅没被四妹子的儿孙撵出门,而且也没被他们村的人锨拍头砸。我和四妹子聊得极亲,四妹子还把我请上了她家的土炕。我们拉着家常。我说四妹子窑洞里的几件家具割得不错。她说是她儿子的手艺。我没客气,说我原来也是个木匠,她窑洞里的家具要是我来割,比她儿子的手艺不会差啥。这么说着,将近九十岁的四妹子忍俊不禁,在炕上把我的手牵起来,说起了她堵在心里的恓惶。而且,她那做木匠的儿子,在一旁也帮了腔。

她那做木匠的儿子说:“我妈一生受大难了!”

是个什么大难呢?起因还就是日本鬼子。他们肩扛着东洋三八大盖,手舞着东洋刀片子,烧杀抢掠地侵略到晋西北地区。四妹子的家就在这里,为避战乱,他们一家从山西流亡到了绥德,在三十里铺揽工生活。这一年是1939年,四妹子十六岁。初到三十里铺,他们人生地不熟,出于同情,村里人给他们家借粮送衣,帮衬着他们家苦难度日。有一次,四妹子和村里的姑娘出坡掏苦菜。四妹子掏到一个山洼洼里,突遇一只绿眼睛的大灰狼。生死攸关时刻,后生家郝增喜挺身而出,从狼嘴里救下了四妹子。因为感恩,四妹子给郝增喜做了一双布鞋。1940年旧历二月,郝增喜响应号召,参加八路军去打鬼子。得到消息的四妹子,来送三哥哥郝增喜了。她不敢到他身边去,就那么痴痴地站在一面草坡上,望着在队伍里前行的三哥哥,她热泪长流,连抬一下手的力气都没有……离家远去的三哥哥郝增喜,心有灵犀地回了一次头,他看见了草坡上站着的四妹子。他的心热着,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回头,走得四妹子看不见他,他也看不见四妹子了……民间歌手常永昌当时也在送行的队伍里,他把四妹子和三哥哥情不能舍的送别场景看在眼里,现编现唱,创作了我们现在传唱的《三十里铺》。

我走访抗日志士,搜集抗战故事的心愿,到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中条山牛少峰离别在家的“新娘”袁心初,禹王庙前《废戒》里的草儿,虎跳崖《断臂》里的四妹子,她们和他们,一个一个,鲜活的形象出现在浩荡不息的黄河边上,集体丰富了我的小说创作。

我期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支持,并期望大家和我一起到黄河边去,我们一起去认识,一起去感受,认识、感受黄河的壮丽。

2019年3月20日西安曲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