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 大自然:洗涤心灵 - 苏逸平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大自然:洗涤心灵 >

第29章

晨曦中的奇蹟,在生命誕生的那一瞬間

野鹿產子

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外海有一串如同珠玉一般的小島,名叫聖旺群島sanjuanislands,而在這串珠玉之中,最美麗的便是以觀賞虎鯨聞名的歐克斯島。在一個美麗的夏秋交際午後,我們一行人來到了島上風景最怡人的蘿沙麗兒渡假旅館。

在這座旅館投宿,最美妙之處便是每個房間都建在半山腰上,推開窗門就可以看見時時有鯨群出沒的太平海,而每一個房間的陽臺外便是蒼翠的樹林,常常會有不怕生的黑尾鹿、浣熊前來輕叩你的房門,這些可愛的不速之客是來要你請吃飯的,只要有一包小餅,往往就可以和這些動物訪客們渡過一個輕鬆另類的悠閒午後。

在那個下午,我們一行人興高采烈地走出陽臺,每個人拎著一包小餅,自在地在清爽的森林空氣中請黑尾鹿們飽餐一頓,而經過的旅館工作人員更悄聲地指著一隻大腹便便的母鹿,說以他們的經驗,這隻母鹿可能隨時就要生產。不過,高興歸高興,大夥和黑尾鹿們玩耍的心情隨著夜色的到來便逐漸褪去,夜幕低垂,黑尾鹿也一隻隻地沒入林中,消失了蹤影,大夥也心滿意足地,紛紛回到自己的房間休息。

凌晨時分,我卻在睡夢中被一陣陣的敲擊玻璃聲吵醒,睡眼惺忪地打開落地窗,映著清晨的微曦,卻看見了這一生中最難得的奇景。

在略呈魚肚白的晨光下,我看見那隻懷孕的母鹿此刻正張著兩隻後腿,艱難地前肢著地,「趴」在不遠處的草地上,而在它的後股部位,此刻已經有一顆亮著黏膜微光的小小頭顱露了出來。

在這樣一個近似夢境的清晨,我竟然親眼目睹了母鹿產子的奇妙過程!

當時,我只記得自己的嘴巴一直是張著的,久久閤不攏來,在驚詫的眼光,只看見那隻初生的小鹿慢慢冒出頭來,頸部、肩部,前腿,最後才是後腿,混身仍然佈滿黏液和血跡的小鹿在晨風下有些顫抖,因生產而放盡力氣的母鹿則輕柔地舔著它的身子,一陣風吹來,小鹿幾經掙扎,便在早晨的第一道陽光下巍巍地站出它的第一步。

那種生命初次面臨世界的感動,過了很久的歲月之後,仍然在腦海中記得好清楚!

鮭魚故事

秋日時分,馬肥草長,這是古代黃沙大漠上最喜歡描繪的壯闊景象,但是在美國西雅圖的東邊一處河邊,「秋日鮭魚肥」才是此刻的真正寫照。

鮭魚其實是一種相當奇妙的魚類,出生於淡水的河流,卻在成長期游出大海,在鹹水的環境中長大,覓食,等到產卵期時卻又跋涉千里,再一次回到淡水環境的故鄉生出下一代,如此循環不已,生生不息。

在西雅圖東方的「鮭魚產育中心」,我們幾個來自臺灣的訪客們興高采烈地看著中心的人員精心構建的「魚梯」,在「魚梯」中,來自千里外的鮭魚努力地溯游而上,與急湍而下的水流搏鬥,偶爾一個騰躍,身長可達六十公分的大鮭魚「刷」的一聲躍上一公尺高的魚梯,充滿了動感之美。

什麼是在這裡所提到的「魚梯」呢?原來,鮭魚有著產卵期必須溯游而上的天性,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它們會順著湍急的河流逆水而行抵達到上游,然後再開始產卵,但是隨著人類道路、田園的開啟,有許多適宜它們溯游而上的河道已然消失,因此保育單位便做出人工的河道:「魚梯」,在每隔數公尺的地方造出一公尺高的落差,讓鮭魚可以溯躍而上。說來有趣,曾經有人做過實驗,讓鮭魚在平穩的河流中游到產卵地,省掉了溯游和騰躍的過程,這樣一來,鮭魚卻生不出卵來了,因為溯游時的動能和辛勞,居然便是它們「催生」的最好良方,也因為如此,在產育中心裡才會建有這樣匠心獨具的「魚梯」。

在大自然中,鮭魚的伴侶親子關係是很令人動容的,在秋日的產育中心裡,我們看見許多長相猙獰的奇怪鮭魚,原來在長達千里的溯游過程中,鮭魚會遇上千奇百怪的天敵,因此為了嚇跑敵人,雄鮭魚會在這段期間長出猙獰的下巴尖刺,盡職地護衛母鮭魚。而等到它們完成產卵責任時,便會滿身傷痕地力盡而死,而沉在水中的身軀,便是日後出生小鮭魚的食料,小鮭魚成長後再流入大海,等到產卵期再次回來,如此世世代代,綿延下去。

看著溯游的鮭魚,你會忍不住為它的生命力而喝采,雖然團員之一有點楞頭楞腦地說,「這不就和蔣公看魚逆游而上的啟示一樣嗎?」,但是我想大概也沒那麼偉大吧?只不過是在這樣的秋日裡,有過一場小小的感動而已。

鯨豚月色

那是一個初秋的清晨,我們在天未明的時候被旅館的服務人員叫醒,北太平洋的秋天海面已經有了些微的寒意,在睡眼惺忪的迷濛下,大夥迷迷糊糊地登上一艘大漁船,準備到不遠處的海上看鯨魚。

鯨魚,是地球上最神秘也最引人入勝的族類之一。在漁船上的解說人員馬克這樣說著。在浩瀚的七大洋之中,這些身形長逾數十公尺的龐然巨類悠游在深邃的藍海之中,所向披糜。解說員馬克是個對鯨類著迷不已的業餘海洋學家,他興高采烈地從身量最大的藍鯨開始談起,說到抹香鯨如何潛下數千公尺的深海和大烏賊博鬥,說到獨角鯨如何被人誤以為是神話中的動物,也提到虎鯨(殺人鯨)如何成為連巨鯨們也懼怕不已的海上霸王。

但是,像鯨魚這樣的龐然巨物卻在近一兩百年來遭受過幾乎滅種的命運,始作俑者,當然就是咱們人類。在工業時代初期,因為鯨肉、鯨油,乃至於香料(採自抹香鯨體內)的需求,全世界的捕鯨熱潮幾乎將各類鯨魚捕殺殆盡。雖然近年來已經有所遏止,但是也已經讓許多鯨類幾近滅絕……

突然之間,在甲板上傳來一陣欣喜的驚呼聲,原來,在漁船的右側這時候出現了一群嬉戲的海豚,風馳電轍地劃過水面,有的還趁隙躍出水面,當然,又少不得引起一陣陣的歡呼。

近中午的時分,真正的鯨魚蹤影終於出現了,在漁船遠處的海面上突地出現一個灰黑色的背脊,緩緩地劃過水面,眼尖的解說員指點大家往那個方向看過去,這樣反覆露出背脊幾次之後,「嗤」的一聲,就像是卡通裡看過的一樣,那隻灰鯨便從背上噴出蒸氣般的水柱。雖然這種畫面也許你已經在discovery中看過,但是親眼所見之下,還是讓人目瞪口呆,久久說不出話來。

不過有點美中不足的是,那卻是我們這趟賞鯨之旅所見唯一一次的巨鯨蹤影,之後一直到天黑,也不曾再見到其它的鯨魚。只有在回程的月色下,約略見過一群虎鯨露出背鰭,悠然滑過的身影,而在這種海上霸王的背後,也隱含著一頁和人類有關的辛酸史。

虎鯨,俗稱殺人鯨,就是那些你常在海洋公園中見到的,色彩黑白相間,能夠表演特技的大型魚類。近年來最有名的虎鯨便是「威鯨闖天關」中的動物明星凱可,前一陣子還被人安排了一場「回歸自然」秀,準備將它送回故鄉的北冰洋。這種做法看似人道,但卻仍有不少反對聲浪,因為當年凱可來到人類世界不過一歲,等於大部分時光都是和人共處的,這樣的動物一旦「回歸自然」,真的就能夠適應嗎?

當然海上霸王可以成為海洋公園的小丑時,那些謳歌自然環保的人們,是不是也該省思一下自己也犯了「人類至上論」的錯誤呢?

黃眼企鵝之舞

在紐西蘭的南島上,有一個叫做「奧塔哥」的半島,是紐西蘭著名的生態環保重地。而在這塊動物的樂土上,有一種極度珍貴的鳥類,那便是有名的黃眼企鵝。今年年初的紐西蘭之旅,我便曾經在奧塔哥半島上親眼得見這種珍鳥在南太平洋海浪中出現,搖搖擺擺走回窩巢的可愛舞姿。

黃眼企鵝,顧名思義,便有著一雙黃色的眼睛,毛色白棕相間,和一般黑白毛色分明的企鵝長相不太相同。它們是現有18種企鵝中數量最少的種類,因此已被列為瀕臨絕種動物,總數不到五千隻。黃眼企鵝屬於灌木森林企鵝,平時在草叢、森林內築巢,每天早晨會搖搖擺擺地走上一公里左右的路程,到海中覓食,一直到黃昏時分才會回到陸上,再搖搖擺擺地走回巢中。在大海裡,黃眼企鵝的覓食環境並不安全,海中的天敵處處環伺,鯊魚、海豹、虎鯨都是它的可怕敵人,在奧塔哥半島的黃眼企鵝保護區中,有幾隻企鵝身上就有著觸目驚心的鯊魚齒痕,被攻擊黃眼企鵝是一種社會形態和人類很接近的鳥類,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只要配成一對的企鵝通常會廝守長久。黃眼企鵝不論雄雌,都會平均分擔家務,輪流孵蛋、覓食或看家。

每當黃昏時分,從黃眼企鵝歸來的情形便可以研判他們的家庭狀況,如果巢中有小企鵝或是孵蛋伴侶的時候,這樣子的黃眼企鵝會毫不耽擱地直接回到巢中。而如果是沒有家累的黃眼企鵝,便會暫時地悄立在海灘之上漫步,彷彿在享受一天中難得的片刻清閒,保護區的管理員笑稱,這和我們下班後去喝個小酒,唱個ktv是一樣的道理。非常擬人化,也非常的有趣。

有趣歸有趣,但是解說員的一番話卻讓人不禁深思起來。看著黃眼企鵝在海灘或焦急回家,或悠然閒晃的身影,解說人員卻說,要看的話,就多看幾眼吧!因為黃眼企鵝的數量一直沒有辦法增多,或許到了我們的子孫一代,就只能在圖鑑上看它了。同樣的命運,也發生在我們更熟悉的老虎、熊貓、鯨魚的身上,「瀕臨絕種」的惡咒也己經降臨在它們的身上……

曾經,我們在世紀末的某一年,看過這種珍貴的黃眼企鵝之舞,卻希望在百年之後,地球上仍能看見它們搖搖擺擺的樸拙舞姿。

南極故事

生活在亞熱帶的我們,已經習慣於溫溼晴朗的氣候,也對於放眼望出去的一片青綠習以為常,但是在我們的地球上卻有一塊佔地1420萬方公里的巨大土地,滿覆著千萬年的亙古寒冰,千里風寒不見人煙,那便是眾所皆知的南極大陸。

很難想像有這樣一塊土地吧?整個大陸之上幾乎全數被冰雪覆蓋,不只沒有人煙,連動物植物都相當的稀少,這片大陸是全世界最寒冷,風暴最多的大陸,冬季的平均氣溫在零下20度到零下40度,也曾創下世界最低溫計錄的零下88.3度,和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之下,南極大陸的峻冷嚴寒,簡直就像是外星球一樣的陌生。

在現代要前往南極大陸探險,大部份的探險隊都必需先行前往紐西蘭的基督城christchurch,在那兒有著全世界最完善的探險中繼站,探險隊的英勇隊員們,必需要先在基督城補充了必要的裝備和食糧,才能安然前往那片充滿了未知、險阻的冰雪不毛之地。

紐西蘭的基督城是一座極富英國風味的城市,在世紀末的年初,我曾經漫步在基督城的市區,但是真正最吸引我的,卻不是那城市的紳士典雅氣息,真正讓我佇足的,是位於市區人工運河旁的「史考特船長雕像」。

在那座純白的大理石雕像上,藝術家刻意不將這位傳奇悲劇冒險家的雙手雕刻完成,呈現出「壯志未酬」的風格,看著雕像,再想想史考特船長那充滿悲劇性的南極探險故事,總會令人低迴輕歎不已。

在二十世紀初,世界上的探險家們忙著征服地表上所有的蠻荒不毛之地,最後,這群充滿冒險精神的英雄們便將目標定在南極大陸這片充滿險阻未知的處女地上,千方百計想要登上這片極度嚴寒危險的土地。就因為有了這樣的信念,來自世界各地的冒險家們便紛紛展開了許多次驚心動魄的搶攻之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來自英國的史考特船長探險隊。

在1911年的11月1日,史考特船長率領隊員登上南極大陸,試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到達南極中心「極點」的探險家。但是,這趟旅程卻註定是個悲劇,因為在他們啟程的同時,另一支由挪威人阿蒙森率領的探險隊也從大陸的另一端出發,並且比史考特更早抵達極點,成為第一個攻掠南極成功的探險家。

史考特在百般艱難的致命之旅中,後來雖然也抵達了極點,卻萬分沮喪地在極點處看見阿蒙森留下的信件和帳篷。百般失望的史考特在回程中又遇上了人員的傷亡和惡劣嚴寒的風雪,從此便再也不曾生還走出南極大陸,將生命和身驅留在這片不毛的風雪大陸之上,他們的遺體後來被尋獲的時候,已經是十個月後的事了。

後世的人為了紀念這樣一位偉大的探險英雄,便把南極的極點科學站命名為阿蒙森·史考特科學站,而位於中繼站的基督城,便聳立著探險家的大理石塑像,陰鬱地指向那片他當年駕船出航,卻再也不曾生還回來的大海,彷彿在告訴世人,那便是他為了理想而葬送生命的方向。

曾經,南極大陸的冰雪掩蓋了史考特船長的希望與生命,但是這片大陸上的寒冰,卻是雄偉無比的自然景觀,南極大陸的冰層厚度幾達兩公里,但是陸地的高度卻只有450公尺,根據科學家的估算,這兒的冰塊總量達2867.2立方公里,是世界總冰量的百分之九十。在南極洲的生態系中,大約有八百種植物,大多是地衣類與苔蘚類,還有在附近海域富含的浮游植物:矽藻。

在動物方面,除了企鵝、海燕等鳥類之外,還有諸如海豹、海豚、鯨魚之類的哺乳動物。在南極的生態系中,還有一種個頭極小,但是數量卻極多的磷蝦,是食物鏈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是維繫南極海中企鵝、海豹、鯨豚生存的主要食料,根據科學家估計,光是在三四個月間,南極海域的鬚鯨便要吃掉一億多噸的磷蝦,堪稱是當地的「美食第一名」。

在礦藏方面,南極大陸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黃金、鐵、銻、銅、鉛、錫、鉬、鋅,還有煤礦和石油,但是因為地形險惡的關係,泰半都還沒有開採出來。

這樣一塊人煙罕至的土地,很難得的也有著罕見的「淨土條約」,稱之為「南極條約」,是由12個國家在1959年12月1日簽下的,在條約中規定南極洲為非武裝區,是僅供做科學研究的地點,條約中不拒絕也不支持任何國家對它宣布擁有主權,但是禁止在南極洲建立任何軍事基地,試驗武器,或是丟棄放射性物殘渣,堪稱是地球上僅有的最後一塊淨土。

風雪森然,英雄魂魄已渺,但是在這片嚴寒的大地上,像史考特船長一類探險英雄的事蹟,卻將會永遠為後世傳頌。

曾經有人問過一個登山家,問他為什麼甘冒凍傷、摔死的危險,還是要一次又一次地登上那些險峻的高山?登山家滿佈風霜的臉上露出神秘的笑容,說出這樣的答案。

「因為山就在那兒。」

人世之間,就是因為有這些勇往直前,為理想為目標不惜犧牲生命的冒險家們,我們的人文和歷史,才會變得這樣豐美而多采多姿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