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稍稍得意思报国命途多舛再受挫
“就在天宝十年(751年)这一年,我与太子再次相遇之时,太子殿下已经四十岁了。
此时,天宝五载(746)年初发生的韦坚,皇甫惟明之案;天宝五载(746)年底发生的柳绩之案的硝烟,还没有散尽,太子殿下还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里。
在太子府中供职,我深得太子殿下的赞赏信任。诸皇子对我,也十分尊重与亲近。
我比太子殿下小了十一岁。
太子殿下尊敬我,竟然也尊称我为‘先生’。
殿下认为我忠心耿耿,才能出众,觉得我屈居东宫,有负我的才干。
于是,殿下多次上书陛下,请求陛下对我委以重任。
然而,陛下却并没有接受太子殿下的建议。反而,太子殿下的举动,招来了奸佞对我的陷害。”
李泌停了下来,像在思索受到迫害的原因。
2
“不久,我终于切切实实地领会到了,道家祸福相依的深刻道理。
此时,杨国忠,李林甫等奸佞,与太子殿下的矛盾冲突,更加白热化。
我也没有想到,太子殿下的好意上书,不仅没有为我在朝廷中谋得美好的职位,反而引起了太子殿下的死对头-权臣杨国忠等人的忌恨。
自从我奉召,被派去侍奉太子殿下以后,李林甫,杨国忠就把我看做了他们的政敌,视我为太子党,欲除之而后快。
太子殿下对我的关心和庇护,更加激发了奸佞们的愤恨,最终导致了我再次被贬出京。”
李泌条理清楚地娓娓道来。
3
“先生生平,与人为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先生与宰相杨大人,也是往日无冤,近日无仇。
为什么宰相杨大人,会对先生,怀有那么大的仇恨,欲除之而后快呢?”李瑞不解地问道。
想起那一次杨国忠对自己的陷害,李泌的不满与怨恨,又涌上了心头。
“瑞儿啊,我当时对杨国忠嫉贤妒能的行为,也感到十分的不解和气愤啊!
那时,我还比较年青单纯。我也曾经百思不得其解,非常难于理解杨国忠对我的陷害行为。
有时,人生就是这样,很多人都常会,不由自主地掉入人世间无谓的纠纷、灾难的漩涡之中。
甚至还会不自觉地被迫加入某个阵营,或者被看做是某个阵营的人,成为敌对之人攻击的靶子或者牺牲品。
那一次,我在参加王公大臣参加的宴会时,兴致勃发,忘记了张九龄大人当初的叮咛,即席赋下了一首《咏柳》诗。
诗歌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
‘青青东门柳,岁宴必憔悴。’”李泌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窘迫之中,述说道。
4
“先生啊,这两句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为什么奸佞们会揪住不放呢?”李瑞不解地问李泌道。
“是啊!就连我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首《咏柳》诗,会给我带来麻烦,给我的仕途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太子殿下。”李泌解释道。
“那时,杨国忠读到我的这首诗,满心不悦,勃然大怒道:
‘李泌这一个小小的东宫属言,竟敢胡言乱语,指桑骂槐,嘲笑本相。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后来才忠于想通,杨国忠不过是借题发挥,想借陷害我,去打击太子。杨国忠把我往死里整,不过是想趁机剪掉太子殿下的所有羽翼。
只是以前,杨国忠一直苦于没有适当的机会。
如今,好机会终于来了,杨国忠怎么能够放过呢?”李泌愤慨地解释道。
5
“当时,参加宴会的文武百官,都知道我的这两句诗,不过是借景抒情之作,未必就一定包含有什么讥讽宰相的意思。
见杨国忠勃然大怒,大臣们也不愿意仗义执言,为我这样一个小小的东宫属言,去影响自己的前程了。
大臣们心里都清楚,杨国忠的心里,不过是对我倾向、辅佐太子大不满意。
杨国忠对我没有投靠在他的门下,而是一心一意地辅佐和帮助太子,深恶痛疾。
杨国忠拿到我的这首《咏柳》诗以后,就想以这首诗作为把柄,去打击陷害我。
杨国忠仗着自己一直受到陛下宠信,而且是贵妃族兄的亲密关系,气冲冲地入宫,直接去面见陛下,申诉和控告我。
踏进宫里,杨国忠依然是气愤难平,气呼呼的。
他怒气冲冲地向陛下控告我说:
‘陛下,请你为微臣做主啊!李泌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待诏翰林,居然仗着天子的宠爱,太子的纵容,敢于侮辱大臣。
一定是有人,在背后为他伸腰啊!
李泌所作的这首《咏柳》诗,不仅是在谤议时政,而且是对微臣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啊!
请陛下为臣伸张正义!’
说着说着,杨国忠居然十分委屈地嚎啕大哭起来。陛下急忙用善言安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