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召集残军势不利无奈领军向北行 - 巨变岁月之乱世贤相 - 星河灿烂876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6章召集残军势不利无奈领军向北行

这次收集潼关残军的计划失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李亨后来的决策。

李亨未能如愿以偿,达到汇合残军,壮大自己的队伍的目的,心里非常忧虑。

正因为太子李亨的手下,没有掌握大批的嫡系队伍,所以李亨始终觉得心里很不踏实。

“吾势单力孤,没有强大的兵力,作为依靠,一切仰仗别人,吾心里怎么能够安稳呢?

吾一定要想尽千方百计,继续网罗效忠本太子的军队。”

2

李亨这种不安的心理,左右了他后来理兵灵武的决策。

李亨到了平凉以后,虽然接受朔方镇李涵等人的奉迎,决定去朔方战区驻跸,但李亨始终觉得,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有些违背自己的意愿。

实际上,李亨心里一心想依赖的,就是自己苦心经营的那支潼关守军。

李亨的潜意识里,始终觉得,朔方镇的军队,不是自己的心腹嫡系部队,而对朔方镇的军队,深藏有一种戒备的心理。

李亨知道是自己猜疑的性格在其中作怪,然而他却一直都不能,充分地信任朔方镇,这一支不是自己嫡系的藩镇部队。

从后来的平叛过程来看,李亨一直都没有,因为朔方镇军队,对他有了拥立之功,就完全地信任和倚靠朔方军队。

李亨对朔方镇这支功勋卓著的边防军,一直心有芥蒂。李亨对朔方镇这支军队的不彻底,不完全的信任,乃至影响了平叛大局,甚至改变了历史。

而李亨起初十分企盼,急于搜罗的潼关残军,直到三个月之后,才与李亨的新朝廷会合。

直到掌握到李承光的那支潼关军队,李亨的心里,才有了一些踏实的感觉。

3

李亨率军,终于渡过了渭河。他选择了绕过长安,从长安西北边的奉天北上的道路。

奉天有高宗的“乾陵”。

高宗李治,当初病逝后,就葬于“乾陵”。“乾陵”位于今乾县境内的梁山上。

因为乾州这个地方,是高宗乾陵所在地。所以在光宅元年,唐朝廷就将乾陵一带,设为了奉天县。

不久,又将奉天县,升为了乾州。奉天县的县治,定在了今乾县县城的位置。

由此可以看出,奉天一词,含有“敬奉上天,崇敬祖先”之意。

4

向北逃亡途中,李亨兵少将微,深恐被叛军追上。他心慌意乱,惊慌失措,马不停蹄地率军逃离。

李亨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晋谒祖先的陵墓,去尊奉上天,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

李亨心里,唯一担心和忧虑的,就是如果自己的队伍,被安禄山叛贼的大军追上,就会全军覆灭。

一路之上,太子李亨一行是惶惶不可终日。李亨下令全军将士,不顾一切急行军,飞速前进。

逃亡路上,草动风吹,仓皇颠沛,全军将士惊魂难定,太子或过时不得食。

队伍从马嵬驿出发以后,经过了奉天、永寿县等地,马不停蹄,一日一夜,奔驰了三百余里。

5

六月十七日下午,大军终于抵达了新平郡。

新平郡,位于今陕西省彬县。

在新平郡稍作停留歇息,李亨下令部下将领,清点各自统率的人马。

听到清点的结果,李亨神情沮丧,有些灰心丧气。护驾的禁卫军人马,辎重等,损失的超过了一半。

紧紧跟随在李亨身边的将士,剩下的不过才数百人而已。两千精锐的禁卫军将士,折损大半。

更加令人愤怒的是,沿途的奉天,永寿,新平等地的朝廷官员,郡守、县令以及下属官吏等,也是纷纷弃职潜逃,不在其位。

根本就没有几个地方官员,肯为大唐朝廷尽忠职守,坚守和镇抚他们的城池了。

就连朝廷一向看重,被委以重任的新平郡守薛羽,也弃职潜逃,不知去向了。

6

“殿下,情况不妙!我们的人马已经折损大半!而且,新平郡守薛羽等地方官吏,已经纷纷逃亡。我们的兵员,粮草也无法补充!不知如何是好?请殿下指示!”

广平王神情沮丧地报告父亲道。

李亨得到报告,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地说道:

“真是岂有此理!

国家遭难,百姓流离,天下不宁,正是朝廷需要你们这些官吏为朝廷分忧的时候。

你们这些地方大员,享受朝廷俸禄,难道就没有为国守土的责任吗?

为什么要玩忽职守,弃职潜逃呢?

如果还不整肃朝廷纲纪,怎么能够维护吾大唐的法纪尊严呢?天下不是大乱了吗?”

李亨愤怒地下令道:

“俶儿,倓儿,系儿,其他暂且不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