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系人心强留太子为平叛父子东西
李隆基的心里,又是一阵惊悸,心脏剧烈地收缩了起来,有些疼痛了。
李隆基急忙拍马,亲自率领侍卫,上前去探听。
原来是马嵬驿的父老乡绅,听说皇帝车驾到来的消息以后,在乡绅李慈勋的带领下,自觉前来,迎接李隆基的圣驾。
乡亲们还送来了一大批,逃亡大众急需的瓜果食物、饮水等等急需的贡品,李隆基喜出望外。
马嵬驿附近的那些父老乡绅们,已经听说了皇上准备南下西蜀的传言。
父老乡绅们结伴前来,就是要请求皇帝,不要南下,能够留下来,指挥大家,一道抵抗叛军。
2
一位父老乡绅们推举的代表乡绅李慈勋,挤上前来,走到了李隆基的跟前。
李慈勋中等身材,身体结实,儒雅博学,须发已白。
他跪在李隆基的马前,拉住皇帝的缰绳,十分恳切地向李隆基进谏道:
“陛下啊,小民等,请求陛下,不要南幸巴蜀吧!请求陛下留在这里,指挥我们抗击叛军吧!
长安宫殿,是陛下家居的房舍;历代皇陵,是陛下祖先的坟墓;长安百姓,是陛下的忠实子民啊!
陛下,您如今却要抛弃我们这些小民百姓,独自南下,叫我们究竟去依靠谁啊?
陛下,究竟您要去哪里避难啊?如果陛下你抛弃我们而去,将会人心尽失啊!
那时,万岁一定会后悔莫及的啊!”
3
听了乡绅李慈勋的劝谏,看着乡亲们的竭力挽留,李隆基悚然惊醒,觉得自己太过胆怯。
他用手把马缰绳按在自己的马鞍上,默默地沉思,一时彷徨不安,犹豫不决起来。
“乡绅代表的话,淳朴简洁,的确很有道理。人心易失啊!
如果朕一意孤行,不顾一切地向南奔逃,那么会不会导致人心崩溃,让社稷瓦解呢?”
李隆基在心里反复地思索、权衡着。
但李隆基已经是惊弓之鸟,惶恐,逃命的打算,此时已经牢牢地占据了李隆基的全部心思。
他想不出合适的理由,拒绝百姓们叫他留下的请求。他也无法表示出,自己胆怯的心思,向百姓解释,他一心西去的原因。
他更想不出合适的说辞,说服乡亲们能够相信他,他一定会率领勤王大军,重新回来,收复京师。
“朕如今,实在已经不好脱身了。朕不如将这个棘手的问题,交由太子处理。”
李隆基终于打定了主意。
4
于是,李隆基当即叫人,吩咐太子来到自己的身边。他传旨太子李亨道:
“亨儿啊,你留下来,替朕安慰和劝说一下父老乡亲吧!
你要让乡亲们明白,朕是先到扶风郡去补充给养,并不是一定要到西蜀。
朕离开京师,并不是胆怯逃亡,躲避贼势,而是想亲自去搬西蜀的救兵,用以平定安禄山恶贼!”
向太子吩咐完毕,李隆基立即带领他的侍从,冲出挽留的人群,拍马前行。
5
看到皇上居然不顾一切,要丢下无助的黎民百姓,执意西去。百姓们是大失所望,绝望已极。
目送扈从皇上的车驾,渐渐地远去,马嵬驿附近的百姓们,心里已经凉了半截。
无计可施,乡亲们只好团团地围住太子李亨,坚决不让太子一行离去。
百姓们心里有些怨恨和愤怒。
大家七嘴八舌,带着一些激愤的语气,纷纷上前为太子献计献策,挽留太子。
6
乡绅李慈勋,挥了挥手,制止住大家愤激的语言,上前对李亨说道:
“诸位父老乡亲,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老人家,给殿下说几句,让殿下留下来。
太子殿下啊,既然皇上不肯留下来,照顾我们,就让我们大家来追随太子殿下吧!
让我们大家一道,积聚我们的力量,收拾残军,一起向东讨伐安禄山叛贼,收回京师吧!
如果太子殿下,也执意同皇上一样,离开中原,前往蜀郡,势必使民心尽失啊!
失民心者,失天下啊!殿下一定明白这个道理。
祖宗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社稷,怎么能够随意地丢弃呢?大唐帝国的大好河山,怎么能够随意抛弃呢?万千大唐的善良百姓,怎么能够随意放弃,让他们遭受叛贼蹂躏呢?
如果皇帝陛下,太子殿下都走了,去西蜀避难去了,那么,谁还肯为我们中原的人民作主呢?
太子殿下你认真想想,如果殿下你也像皇上那样做,最后的结果必然就是,天下黎民百姓群龙无首,大唐帝国一定会分崩离析,四分五裂,永无复兴的机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