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奸佞弄权误战机君臣感愤筑长城
祸不单行。
不久,一些令人震惊的消息,又陆陆续续地传到了奉天城里,引起了大唐君臣的恐慌和担忧。
“陛下,朝廷派去援救襄城的卢龙(幽州)镇士卒,也投靠了叛贼朱泚。
当初,卢龙镇士卒行军,走到半路之时,突然听说了朱泚称帝的消息。
这些卢龙镇家伙,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谋生了叛意。
如今,这一部分卢龙(幽州)镇士卒,已经冲入了潼关,前往奉天,归附了叛逆朱泚。
戍守普润的陇右行营的部分将士,此刻也跟随叛逆们,背叛了朝廷,归附了朱泚。
如今,叛逆朱泚在奉天的兵马,已经达到了数万人。奉天的处境,十分危急。
我们是守,还是撤退,请陛下定夺!”
奉天行宫里,听到大臣报告坏消息,李适气急败坏,忧心如焚。得到叛军势力越来越强大的消息以后,李适越发忧郁彷徨,急忙征求大臣的意见:
“诸位爱卿,奉天危在旦夕,形势十分危急,如今如何是好呢?请问诸君,你们有何妙计?”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计从何出。李适君臣稍稍轻松的心情,又变得紧张起来。
“散朝!此事容后再议!
陆贽大人,你留下来,朕与你好好谈论谈论,讨贼方略,探讨一下如何平定叛逆。”
大臣们鱼贯而出,沮丧不已。李适此时终于想起了了陆贽当初富有远见的警告,留下翰林学士陆贽,与他探讨起了国事。
2
那些日子,李适呆坐在宝座上,常常是惊惶不安,六神无主,有些不知所措。
而宰相卢杞等,也是无计可施,只得远远避开皇帝,生怕皇帝过问军事。
李适无奈,只得留下翰林学士陆贽,与他一道商议对策。
君臣一席密商,李适与翰林学士陆贽,不知不觉中,就谈到了造成这场变乱的原因。
李适心里,十分愧悔,非常懊悔,当初没有接受陆贽的建议。他脸色晦暗,痛心不已,满脸忧郁,对着陆贽,深深地责备自己道:
“先生啊,朕反躬自省,都是朕处置不当,才造成了如今的不利局面啊!
要是臣民们,都能够了解朕的心意,尽心尽力地辅佐朕,何至于有今天的窘困呢?”
陆贽见李适脸色阴沉,愧悔不已,急忙劝慰李适道:
“陛下,你也不要太过自责!招致今日的祸患,不仅仅是陛下的失误,以宰相大人为首的文武官员,也难辞其咎啊!”
李适不认可有些陆贽的说法,有些强词夺理地回答说:
“先生啊,也不能够全怪朕和宰相等文武官员啊!朕以为,事实上,这此灾难,是天命早就已经决定了的,并不关乎人事,也不是宰相能够左右的啊!”
见皇帝还在为卢杞辩护,听了李适这种为卢杞辩护的奇异的说法,陆贽大感惊异,知道皇帝对卢杞的信任,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陛下,你怎么会说,这是天命早就已经注定了的呢?微臣以为,朝廷的灾难,祸由人起,人祸远远大于天灾。
正是朝廷大臣,地方官吏,不顾天心民意,肆虐百姓,苛待将士,加重苛捐杂税,才造成了如今的乱局啊!”
“陆大人,朕自有主见,不是你说的那样啊!你下去吧,让朕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想一个好的应对之策。”
李适见与陆贽谈话不投机,心中越发不耐烦,烦恼起来。
李适挥挥手,让陆贽自己回去,然后独自一人,在宝座上苦思良策。
陆贽看看李适,见李适依然毫不悔悟的神态,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越发灰心丧气,神情沮丧地退了下去。
3
向皇帝告辞,回到临时住所以后,陆贽长久思索,感触颇深,觉得如果不能够说服执迷不悟的皇帝改变想法,必将带来更大危急。
通宵达旦的思索以后,陆贽给李适写了一封很长的章疏,向皇帝提出建议道:
“陛下啊,微臣依然认为,陛下将施政的错误,如今的窘境,归结于天命的说法,并不合适。
所谓天命,实际上是人事的反应。
大臣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肆意搜刮,没有节制,则天怒人怨;君王大臣照顾民心,遵从民意,休养生息,则天佑民顺。
皇帝当初登极之时,满怀雄心壮志,立志统一全国,恢复祖先基业,雄心勃勃,实在可喜。
陛下志在统一疆域,恢复天下一统。不久,陛下就出军四方,打算征讨剿灭叛逆,恢复天下和平。
可是,作恶的叛军首领田悦,李纳等人,还没有完全被朝廷消灭,叛逆的朱滔,李希烈等,又相继作乱。
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战争的灾祸,此起彼伏,民不聊生,已经有三个年头了。
在这三年里,征兵的事情,每月都在发生并增加着;征发的军队数量,也日渐增多;征收的赋税,更是日渐繁重。
黎民百姓,生活窘迫,水深火热,怨声载道;军队士卒也是苦不堪言,萌生叛意。
内部,从中央长安三辅,外部,至边疆郡县,出征士卒,有遭受刀兵,随时丧生的忧愁;
留在自己家乡,务农经商的平民,也随时都有被官府、盗贼诛杀勒索的困苦。
因为官府朝廷敲诈勒索,不断索取的缘故,人民无法生存,只有铤而走险,以图苟延残喘,苟且偷生,才导致各地叛乱,不断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