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闻噩耗兵变泾原避贼势驾幸奉天
当初,李适还是东宫太子时,就早已经听说了嘉兴人陆贽的杰出才干和美好声名。
李适心里,一直十分仰慕和钦佩陆贽的才干和品德,渴望与陆贽早日结识。
李适刚刚坐上皇帝的宝座,他就迫不及待地下旨,征召陆贽回京任监察御史。
不久,李适又任命陆贽,为翰林学士(文学研究官),帮助皇帝起草撰写诏书,为皇帝提供咨询,如同李泌当初在代宗时代的职责一样。
那时,李适励精图治,曾经多次,真心诚意地向陆贽咨询朝政的得失,希望对自己的施政有所帮助。
李适还专门下旨,希望陆贽,能够就国家大事提出他自己的意见,以备皇帝的参考和咨询。
陆贽没有辜负皇帝李适的信任,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绝顶的智慧和远见卓识,对朝廷大计,治国方略,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对朝政很有帮助。
那时,就连远在外地任职的李泌,听到陆贽受到皇帝的重用,读到陆贽给皇帝的上书奏章以后,心里也感到一些欣慰和安心。
李泌衷心希望,陆贽能够对朝政有大的裨益,能够帮助新君,革除弊政,复兴社稷。
然而,陆贽虽受皇帝的信任,但职务只不过是一个翰林学士而已,在朝廷政务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根本无法与宰相杨炎,卢杞抗衡。
自从杨炎,卢杞担任大唐宰相以后,陆贽的光环渐渐消失,李适对陆贽的逆耳的忠言,渐渐失去了兴趣,不再愿意接受了。
而且后来,李适对百依百顺的卢杞言听计从,宠信万分,对卢杞的信任,远在陆贽之上。
而掌握朝廷大权,决定国策的,却是宰相卢杞等人。
陆贽对朝廷的政事,不能够提供更大的帮助,饱受挫折,不禁有些丧气,有些自暴自弃了。
大唐有识之士,对皇帝听信卢杞等奸佞之言,对陆贽这样的才俊之士不用,让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感到绝望,无不扼腕叹息。
2
此时,宰相卢杞当政误国,朝政混乱不堪的局面,越来越严重。两河战事,也久拖不决。天下百姓的赋税,差役,越发繁重。
兵困民疲,民不聊生,眼看变乱将起。
面对此情此景,忧国忧民的陆贽,寝食不安,决意有所作为,为皇帝出谋划策,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王朝。
苦苦思索了一些日子,陆贽终于再也忍不住了,决心冒死进谏,挽救帝国危机。
一天,陆贽紧急上疏皇帝,提出自己对于国事的一系列的警告和建议,希望皇帝清醒起来,扭转乾坤,尽快挽救帝国的窘困。
3
陆贽十分焦急,就朝廷近期施政出现的诸多严重问题,向李适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希望皇帝能够觉醒,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扭转朝廷面临的颓势。
在奏章里,陆贽建议皇帝说道:
“陛下啊:
近些日子,国事日颓,百姓怨恨,两河战事久拖不决,而宰相们却束手无策,令人忧虑。
臣见此,是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针对近期朝廷困窘局势的缘由,臣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让陛下知晓,希望能够对朝廷有所裨益。
臣以为,打败敌人的关键,就在于任用恰当的统帅;统帅驾驭将领的办法,就在于掌握用人的权柄,保持统帅手中的完整的权力。
如果任用的统帅不得当,兵马虽然众多,也是不足依恃的;假如失去用人的权柄,将领不接受统帅的指挥,将领虽然有才干,还是不能为朝廷所用的。
陛下啊,将领不能指挥士兵,朝廷不能驾驭将领,这不仅有耗费朝廷资财、放纵寇盗的弊端,而且也会有兵火不息,而终至玩火自焚的灾难结局。
现在,河北朱滔,王武俊,田悦等、河南李纳等、淮西李希烈等发起叛乱的主谋,不过是四五个恶棍罢了。
这些人之中,恐怕尚且还有一些由于误会,担心遭受别人的连累而受到损害,心中怀着人人自危的疑虑,匆忙之间,考虑不周,为情势所趋,而随波逐流,不能停止的人。何况他们的众多部属呢?
臣以为,恐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受人胁迫利诱,而跟随反叛的。
如果他们知道,还有一条生路,哪里还愿意为非作歹,去当叛逆,与朝廷作对呢?
因此,臣认为,如果朝廷如今没有办法,去立即解除眼前的忧虑,平定叛乱,也许就会引起其他意外变故的发生,更加危害帝国的根基。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利,是百姓的核心。
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因过度疲劳而枯萎跌落。
如今,人心动摇,不得安宁,事故变幻,难以测度。
所以,军事行动,要力求脚踏实地,疾如闪电,不要求表面上的花架子,实际上却迟缓拖延。
假如不能安定根本,而去致力于救助末梢,那么,救助末梢所做的事情,也正是祸患所起的原因。
做天子的,应该积蓄威严,修养品德,昭示自己的恩德,若是偏废,便有危险;
身居高位,才能够驱使部属,如果权柄握于部属之手,结果一定背道而驰。
皇上所在的京都三辅地区,是四方的根本,维系帝国的中枢,应该居于重兵防守之地,以便控制轻兵屯戍之地。
如果轻重颠倒,便不合乎事理。
太宗布置府兵,分别隶属于皇家禁卫军。大概军府共有八百余所,而安排在关中的军府,便约有五百所。
这样安排,造成的最大优势是,即令集中全国的兵力反叛朝廷,都敌不住关中的军事力量。
那么,太宗皇帝居于重兵防守之地,以便控制轻兵屯戍之地的意图,是十分明白的了。
如今,国家安定的日子长了,军备逐渐衰败,甚至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