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奸佞弄权终有尽多行不义必自毙 - 巨变岁月之乱世贤相 - 星河灿烂876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57章奸佞弄权终有尽多行不义必自毙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到了,大唐朝廷的窘境,愈加突出,权奸们的嚣张气焰,更加无法遏制。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元载,独揽朝廷大权很多年,权势熏天,为人处事十分专横;

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王缙,依附元载,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元载、王缙等权奸,一面谈佛、佞佛,迷惑众听,一面大肆敛财,贪婪无耻的本性毕露无疑。

元载、王缙二人,大权在手,溜须拍马之辈层出不穷,因而党羽甚多。

他们的为人处世,也都十分张狂,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贪污集团,似乎无人能够将他们的地位撼动。

元载的妻子王氏,儿子元伯和、元仲武,以及王缙的弟弟、妹妹,以及出入两人家宅的尼姑僧尼等,都依仗元载、王缙的庇护,争相贪赃枉法,收纳贿赂。

元载、王缙等权奸,常常将朝廷政务,委托给属下一些亲信的低级官吏,如主书卓英倩等人去办理。

元载亲信的属下卓英倩等人,趁机大肆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违法乱纪。

那些求取功名的士人,如果不巴结元载、王缙的子弟,或者不讨好主书卓英倩等人,就无法进入仕途,获得功名利禄。

多年以来,皇帝李豫投鼠忌器,忍气吞声,对元载、王缙等权奸的包涵、宽容、忍耐已到极点。

但元载、王缙觉得,手中握着的是铁打的权势,没有谁能够动摇他们的地位,嚣张放肆,死不悔改。

面对多年以来,皇权遭受的巨大威胁,李豫早已经是忍无可忍了,只差爆发的良机。

多年以来,李豫就曾经多次与大臣们秘密谋划,准备贬斥、杀掉元载、王缙等权奸,又害怕左右侍从、宦臣,泄露内情,引来不可预知的灾难。

所以,李豫常常一个人,孤独地待在皇宫里苦苦思考对策,在大臣,宦臣中中寻找可靠的盟友。

2

“朕的身边,一直没有几个推心置腹,可以商谈大事之人。有谁知道,朕的苦恼呢?

有谁知道,朕这个皇帝,如今是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终日提心吊胆,胆战心惊,无所适从呢?

万一元载、王缙老贼,图谋不轨,率先发动阴谋,罢黜朕这个皇帝。朕不是会受制于人吗?

形势如此危急,朕该怎么办呢?”

李豫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在宫廷了辗转反侧,苦思反击的谋略,而又担心元载、王缙窥破他的心思。

3

儿子李适如今已经三十多岁,渐渐长大成人,变得成熟懂事起来,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出使回纥军营任性冒失的孩子了,李豫稍感欣慰,把儿子李适当做了最可信任的亲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父皇的心事,终于被儿子李适,看在了眼里。

一天,借进宫觐见父皇的机会,李适与父皇一道,闲谈了起来。不知不觉之中,父子俩就谈论起了元载一伙的问题。

李适见父皇为国事殚精竭虑,常常是寝食不安,坐卧不宁,心里很是忧虑,急忙建议父皇道:

“陛下:

儿臣长久以后,就知道陛下的心事。只是苦于没有良机,不敢向父皇谈起。

元载、王缙逆贼,做事张狂,咄咄逼人。皇权受挫,奸佞横行。他们侮慢君上,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实在令人忧虑。

元载、王缙逆贼的势力庞大,羽翼众多,而又掌管了皇家禁军,小觑不得。

皇宫之中,又有董秀等奸宦支持他们,作为他们的内应,为他们通风报信,实力不可轻视。

儿臣以为,要铲除逆贼,没有军队的拥戴和支持不行。北军禁军大部人马,皇家精锐神策军等队伍,都在逆贼的掌控之中,我们不得不加紧提防,以免祸起萧墙。

唯有舅爷爷如今执掌的南军金吾卫人马,还在陛下的掌握之中,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陛下何不密召舅爷爷,秘密商议此事,借机铲除奸佞,恢复皇权的尊严呢?”

李豫一听儿子李适之言,如梦初醒,大声称赞道:

“孩儿聪明,朕知道应该怎么办了。朕立即召见左金吾大将军,进宫觐见。”

李适的舅爷爷,就是李豫的亲舅舅左金吾大将军吴凑,那时负责掌管金吾卫人马(南军)。

4

左金吾大将军吴凑,是吴溆的弟弟,是李豫的亲生母亲-章敬吴皇后的弟弟,濮州濮阳人。

宝历年间,吴凑与哥哥吴溆同日开府,授太子詹事,俱封濮阳郡公。

吴凑低调谦逊,认为兄弟都为三品官,恩赐太厚,固辞,乞授卑官。

李豫不许,乃以吴凑为检校太子宾客,兼太子家令,充十宅王使,累转左金吾卫大将军。

吴凑为人小心谨慎,智识周敏,特承顾问,偏见委信。

大历年间,滑州节度使令狐彰、汴州节度使田神功等,先后死于任所。

时藩镇将士骄傲自大,乘藩镇节度使丧亡,纷纷图谋反叛,自立主帅,主持藩镇大局。

李豫命吴凑前去抚慰滑州、汴州。吴凑到了滑州、汴州以后,必委曲说谕,随所欲为之奏请,皆得军民和协,李豫因此很看重吴凑的智慧才干。

宰臣元载弄权,招致贿赂,丑迹日彰。

李豫深恶痛绝,将加之国法,又恐元载权势熏天,爪牙众多,唯恐左右泄漏,无与谈论之人,只好单独与舅舅左金吾大将军吴凑,谋划此事。

5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