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君臣谋改革旧弊无奈何积弊太深
新任宰相杨绾、常衮等,见从前宰相元载等人的规定,不利于京官的稳定,助长贪赃枉法,行贿纳贿之风。
杨绾、常衮就上奏李豫说道:
“陛下:
京官俸禄太少,无法维生,恐怕会挫伤大臣的积极性,助长贪赃枉法之风,请求陛下酌情增加京官俸禄。”
李豫当即答应:
“爱卿言之有理,朕将立即下旨实施。”
四月二十八日,李豫下诏,增加京官的俸禄,每年约增加国库开支十五万六千多缗。
五月初一,李豫下诏,除保留都团练使以外,将各州团练使、守捉使全部取消。
李豫又下令皇帝派遣的诸使,非军事紧急,不得擅自召见刺史及停止刺史职务,不得派人,暂时代理刺史们的职务。
李豫又下旨确定,各州的军队,都要有一定的数额,军队调动训练等,都要有一定的规矩。
各州召募的士卒,由官府供给士兵家人粮食、以及春冬二季衣服的士兵,称之为“官健”;选择当地人服兵役,春夏二季解甲归田,秋冬二季召集训练,官府供给本人粮食和酱菜的,称之为“团结”。
自从安禄山反叛以来,州县官吏的俸禄,供给标准并不一样。加以宰相元载、王缙等人,任意徇私舞弊,违法乱纪,刺史的月薪,有的人多达一千缗,有的仅仅数十缗,俸禄差距很大,人心不平,渴望改革不平的分配制度。
这时候,杨绾担任帝国宰相,朝廷才规定,从节度使以下,到主薄、县尉俸禄的数额,减多补少,上下次序分明。
朝廷的法令制度等,也初步建立了起来。朝廷为之一新,有了一股中兴的气息。
2
元载虽然死去,但李豫的愤怒却没有消失。
“多年以来,元载这个老贼,揽权误国,架空朕这个皇帝,朕一直对他的累累恶行愤愤不平,义愤填膺。
天理昭彰,报应不爽。朕如今只是杀掉了元载这个老贼一家,难解朕的仇恨。
难道普天之下,都已经肃清了元载的流毒了吗?
朕一定要顺应民心,深入揭发元载的罪行,将元载叛逆乱政的罪行公之于众。”
李豫一边默默思忖,一边付之了行动。
五月二十日,李豫派遣中使卢奇为使节,带人前去元载家乡,挖掘了元载祖父的坟墓。
中使卢奇,派人劈开了元载祖父的棺材,扔掉了元载祖父的尸体,将尸骨焚烧近尽,还拆毁了元载的的家庙,焚烧了元载家庙中的木制牌位等等。
五月二十八日,李豫下旨,将元载的党羽主书卓英倩等,杖打而死。
当初主书卓英倩当权之时,他的弟弟卓英璘,也仗势欺人,在乡里横行霸道,没有人胆敢冒犯他。
等到哥哥主书卓英倩被捕入狱,卓英璘预感大事不妙,便率领家兵,凭借险要作乱,反抗朝廷。
李豫急忙下令调遣禁军,去征讨卓英璘。
六月二十五日,金州刺史孙道平,率领禁军,进击卓英璘,将卓英璘抓获斩杀。
3
然而,大唐的朝政,刚刚才有些起色,中兴的形势,才刚刚好转一些,却又再遭挫折。
李豫本来打算,依靠宰相杨绾等贤臣的帮助,去改革朝政的弊病,恢复中兴的局面。
想不到,贤明的宰相杨绾,上任没有多久就患病了,而且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
七月二十日,宰相杨绾去世。
宰相杨绾去世,李豫十分悲痛惋惜。在哀悼杨绾之时,李豫对着文武大臣们哀叹道:
“哎呀,难道是苍天,不想让天下太平,让朕成为中兴之君吗?为什么老天爷要这样快地,就从朕的手中,夺走了朕的贤明宰相呢!”
文武大臣们内心羞愧,无言以对。自此,朝廷大事的裁决处理,主要由宰相常衮负责。
4
当初,元载、王缙担任大唐宰相之时,为了表示皇恩浩荡,对文武大臣表示敬意恩宠,李豫每天都安排皇家御厨,准备美味佳肴,作为工作餐,赏赐给宰相们。
这些皇家御厨准备的美味佳肴,数量可供政事堂里十个人食用,还绰绰有余。
于是皇帝给宰相等文武重臣赐食,成为了大唐朝廷的一种惯例,延续了下去。
如今,宰相常衮主持朝廷大局以后,为了显示厉行节约的风尚,八月二十四日,常衮上书皇帝,建议免除宰相的工作餐道:
“陛下:
如今朝廷的收入,并不宽裕,朝廷的餐费开支,已经很多了。而宰相等大臣,都有丰厚的俸禄,臣恳求陛下,停止为宰相重臣,赏赐御用食品,以节省开支。”
李豫听后,十分欣赏,立即表示同意:
“爱卿为朝廷着想,主动减除宰相的享用之物,实属不易。准奏。”
常衮得到鼓舞,更加兴奋,对宰相府属僚说道:
“诸君:
本相准备请求皇帝,辞掉我这个宰相的特别津贴-堂封,为朝廷节省一笔开支。”
同僚却都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