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心藏愧悔崇佛事为求心安祭亡弟
大唐朝廷的日常运作,经李泌,陆贽,第五琦,郭子仪等忠心耿耿的文武大臣的着力辅佐,渐渐地步入了正轨。
但令大唐朝廷君臣内外交困,束手无策的种种棘手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变乱、灾难,在边塞和全国各地不断地发生。大唐皇帝大臣和各级官员依然忧心忡忡,万千百姓依然不得安宁。
地方,藩镇节度使们,越发肆无忌惮。他们目无朝廷,肆意妄为;各地的兵变、民变,也在不断地发生。
边塞,吐蕃王国等蛮族军队,不断地蚕食、入侵大唐国土,侵扰和威胁着唐王朝边境的安宁;
就连昔日的亲密盟友回纥汗国,也变本加厉,变得越发的贪婪。回纥汗国可汗,不断要求大唐朝廷,按照唐回盟约,购买回纥汗国出产的马匹。
那时,大唐朝廷的财政情况非常拮据,常常是捉襟见肘,甚至到了无力支付马钱和地方官吏俸禄的地步。
唐土两国,常常为马匹的买卖和马价、马款的问题,争执不休,甚至产生了矛盾和裂痕。
李豫为此,是焦头烂额。
朝中,元载、王缙、杜鸿渐等宰相,也与皇帝有了更多的分歧,宰相们与宦官行内侍监鱼朝恩等,内外勾结,越发紧密。
特别是首席宰相元载,身兼行军司马之职,掌控禁军,为人做事更是肆无忌惮。他专横跋扈,有超过李辅国,程元振之势,李豫愤怒忧虑,欲剥夺元载的军权,又投鼠忌器,心存忌惮。
朝中权贵们也纷纷效仿,争权夺利。他们专权骄横,结党营私,行为越来越嚣张放肆。
不仅是翰林学士李泌,中书令郭子仪等贤良大臣,对权贵们的违法乱纪无可奈何。
就连皇帝李豫,眼见权贵们尾大不掉,也投鼠忌器,忌惮权贵们几分,李豫心有余而力不足,奈何他们不得。皇帝君令常常出不了长安城,无法在全国贯彻实施。
李豫只好装聋作哑,漠然置之。
他索性放开手脚,让宰相元载、与宦官行内侍监鱼朝恩等亲信们,去处理朝廷政事,裁决朝廷大事,不肯把朝廷的安危,边疆的危机,藩镇的跋扈,放在心上。
李豫常常只是沉迷于虔诚的佛事典礼活动之中,一心祈求着神灵护佑大唐的安定。
眼见皇帝陛下,对朝廷出现的这些变化,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依然自得其乐地享受悠闲自在的皇帝生活,虔诚地礼佛,放任奸佞们滥权,李泌心里焦急万分。
2
李泌见此,既十分担心,又无计可施,心中的那一种无力之感,越发强烈。
李泌辗转反侧,苦思对策。然而如今,李泌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大厦将倾,非一己之力能够扶持,不禁沮丧不已。
“最近,陛下对我似乎已经有些疏远了。陛下对我的说教建议,甚至有些厌烦,不再言听计从了。
我该怎么办呢?我该明哲保身,急流勇退,还是仗义执言,为国捐躯呢?”
足智多谋的李泌,也一时束手无策。
“我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够说服陛下,从痴迷佛事中清醒过来,一心一意地去专注于国事,处理国家大事呢?”
3
李泌与李豫交往多年,其实十分清楚李豫的秉性、个性、习惯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起初,李豫对佛事活动,还不是十分痴迷。
李豫知道,作为一国之君,应该以国事为重,对斋戒祭祀、娱乐享乐等适可而止,有所节制。
饱经风霜,经历多次灾难的他,只是喜欢在皇家祠堂里,经常虔诚地举行祭祀祖先圣灵的仪式,以祈求神灵对帝国的保佑。
那时,李豫还并不十分看重佛教,重视佛事活动。
后来,李豫先后任用元载、王缙、杜鸿渐等人,相继担任大唐宰相。而元载、王缙、杜鸿渐等三人,都非常崇信佛教,十分痴迷。
在元载、王缙等宰相的言传身教的说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李豫耳濡目染,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大。
渐渐地,李豫开始大受宰相们的影响,也开始迷信佛教的教义和礼仪,觉得大唐帝国的一切,都来自于佛的护佑。
在元载、王缙、杜鸿渐等三位宰相中,又以宰相王缙对佛教教义的信奉尤笃。
宰相王缙带头,不吃荤食。王缙与杜鸿渐等宰相,浪费大量的朝廷财赋和私人的财物,无止境地修造佛教寺院,讨取和尚们的欢心,祈求佛的护佑。
上行下效,官吏百姓也渐渐痴迷。
4
开始时,李豫也并不理解佛教的教义,觉得佛教的教义,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一天上朝,与宰相们商谈国事完毕,君臣就天南海北地闲聊了起来,不知不觉中,君臣就扯到了信仰问题。
李豫似有所感,他带着漫不经心的表情,微笑着询问元载、王缙等宰相们道:
“爱卿们,朕听你们天天谈论佛事,耳濡目染甚多。
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果真有这么回事吗?朕怎么没有看见佛有何灵验呢?”
元载、王缙等宰相,见李豫问到佛事,觉得机不可失,立即决定,趁机说服李豫信佛。
宰相元载微笑着,抢着对李豫说道:
“陛下:
佛的神力巨大,因果报应的神奇,非凡夫俗子、等闲之辈能够领悟。
臣研究领悟认为,我们大唐帝国,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绵绵不绝,都依赖于祖宗神灵和佛祖的保佑。
如果不是大唐帝国的历代祖先,祖祖辈辈,平素植下的福业,怎么可能达到遇难成祥,逢凶化吉的境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