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众奸宦祸害唐廷诸大臣无计可施
李岘,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的曾孙,信安郡王李祎的第三子。
李岘乐善下士,长于吏治。他宽政惠民,爱民如子,勤政廉洁,为百姓办了很多的实事,深受万民拥戴。
李岘所到任之处,政绩都非常突出。
但是,当初却因为常常与宰相杨国忠的意见相左,杨国忠对李岘深恶痛绝。
天宝十三年,李岘当时任京兆府尹。京兆府尹,就是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
西京长安连着下了六十多天的雨。杨国忠便把雨灾,归咎到京兆尹李岘头上。皇帝下旨,把李岘贬为了长沙郡太守。
李岘在京兆尹任上时,由于治理有方,宽政惠民,粮价低而稳,深得人心。
李岘走后,京城的粮食价格飞涨。
长安百姓们都说:“欲粟贱,追李岘。”
就是说,朝廷要想使长安的粮食价格降下来,最好是把李岘追回来任职。
“欲粟贱,追李岘。”这六个字,深刻表现了李岘的人品、才能和政绩。
李亨收复长安以后,李岘又回到京城长安做官。
乾元二年,朝廷拜李岘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为朝廷的宰相。
当时朝廷宰相有李岘、吕諲、第五琦、李揆等四人,但以李岘的名望为最高。
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大都由李岘决断。
2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李揆家在郑州,是荥阳(今河南荥阳)人。李揆家世代为崤山以东地区的名门望族,一向在朝廷里很有声誉、威望。
少年时,李揆聪敏好学,善属文,尤工书。
开元末,李揆举进士,补陈留尉。李揆曾经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改右补阙、起居郎,知宗子表疏。
李揆后迁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并知制诰,扈从皇帝于剑南,拜中书舍人。
李揆美风仪,善奏对。每有敷陈,皆符献替。
李亨对李揆十分仰慕,曾经称赞李揆道:
“爱卿姿容高绝,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故时称李揆为三绝。
数月之间,李揆美声上闻,未及毕事,就迁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
当初李揆为中书舍人时,宗室有人讨好张皇后,上书李亨建议,请加张皇后“翊圣”的封号。
李亨犹豫不决,不知道加封是否恰当,就召李揆询问道:
“爱卿,宗室有人上书,请加皇后为‘翊圣’,以示尊崇。不知道爱卿以为如何呢?”
李揆没有直接反驳李亨的观点,而是委婉地劝说李亨说道:
“陛下,臣观往古代后妃历史,只有妃嫔死后,才会有谥号。生加尊号,臣还没有听说过。
景龙失政,韦氏专恣,加号翊圣。今若加皇后之号,与韦氏相同。
陛下明圣,动遵典礼,岂可踪景龙故事呢?”
李亨吃惊地说道:“哎呀,不是爱卿提醒,几乎让凡才误朕家事。”
李亨遂停止为张皇后加封。张皇后知道后很是不满,一直恨李揆多管闲事。
后来,广平王李俶,被改封成王。张皇后有子李佋,已经数岁,阴有夺嫡之议。
李亨为太子之事,再次彷徨,曾经从容地询问李揆的意见道:
“爱卿啊,成王嫡长有功。朕如今准备选择他为太子,卿意何如呢?”
李揆急忙拜贺道:“陛下言及于此,乃社稷之福,天下幸甚,臣不胜大庆。”
李亨高兴地说道:“朕计决矣。”
李亨终于下定决心,封李俶为太子。自此李揆颇承李亨的恩遇,遂蒙大用为相。
张皇后知道以后,更对李揆忌恨万分,欲除之而后快。李辅国也竭力促成。
3
“诸君,我有一计。”李岘见诸相沉默不语,急忙说道,“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宠信司空中书令大人的是陛下,我们还是请陛下出面,去制约他为宜!”
“此计大妙!”李揆竭力赞成道。
4
那时,饱经战乱之后的京师长安,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盗贼频发。甚至有在街市大道上杀人,置于沟中者。
长安百姓惶惶不安,不敢走出大门。
李辅国专权正盛,想借整顿京师治安的机会,去掌控局势,控制更多的军队。
李辅国遂上书皇帝,请求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