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奸佞使诈乱国政贤良恐惧忧朝廷
到了乾元二年(759年)的春季,衡山是一天比一天暖和。小草,树木,都萌发出了嫩芽。
安禄山发动的叛乱,已经历了四个年头,依然没有平息的希望,大唐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郡县,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百姓,比比皆是。
广大北方民众的生活水深火热,却依然没有看见尽头。
李泌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一直难以平静。他的脸色也是越来越阴冷,越来越忧郁,常常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2
那少年卢公子又带着童儿们,来陪伴李泌下棋了。
李泌却提不起一点兴致来,居然连输了三局,有些出乎卢公子的意料。
那卢公子十分诧异,急忙关切地询问李泌道:
“先生啊,你最近莫非有什么心事吗?为什么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样子呢?”
“公子啊,你说得不错!长源虽然身在山中,却十分忧虑当今的国事。
想起当今的国事,我就十分的担心。”李泌停下手中的棋子,十分坦率地说出了心中的忧虑。
“先生啊,不是我说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吗?先生,你实在有些多虑了!
如今,我们大唐的平叛形势,不是一片大好吗?安庆绪危在旦夕,官军很快就将攻克邺城,天下太平。
先生,你还担心什么呢?
朝中现今,不是有皇上,有司徒郭大人,司空李大人等文臣武将撑着吗?你着什么急呢?”
卢公子有些不解,竭力地劝解李泌道。
“公子有所不知,长源已经预感到,在陛下与朝廷文武百官的盲目乐观中,在官军辉煌胜利的掩盖下,已经潜藏着致命的威胁和危机了。
当初,长源在彭原之时,在与陛下的对策中,所预想的种种悲剧,如今正一步步地向前逼近。
长源对此,却是无能为力,我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的发生,所以着急啊!
长源觉得我自己,就像一个,看见一栋帝国大厦,慢慢地倾颓,将要倒下,自己却只有眼睁睁、无可奈何地盯着,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冷眼旁观的人。
我既无能力扶持,也无办法扶持。
唉,公子,你说,长源能够不着急吗?”李泌叹气说道。
3
的确,正如李泌预料的那样,大燕皇帝安庆绪的处境,看似日渐窘困,实际上,官军与叛军的局势,已经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初一,史思明一改去年六月,刚刚公开反叛大唐朝廷时的低调表现,开始肆无忌惮在魏州城北,建筑高台,修建祭坛,祭天称王。
史思明自称“大圣燕王”,并任命周挚为行军司马,大肆封官任爵,收买人心。
4
此时,负责征讨邺城安庆绪叛军的诸镇官军将领,唯有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头脑还十分清醒。
李光弼上书官军实际上的统帅,监军观军容使鱼朝恩,提请他注意史思明的动向,警告他说:
“观军容使大人:
反贼史思明最近的表现,十分蹊跷,值得我们加倍警惕。史思明攻占魏州,取得大捷先机后,却突然按兵不动,光弼预料,他必定另有诡计。
末将猜测,史思明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想麻痹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心情懈怠,疏于防备。
然后,史思明再用精兵,对我们官军采取突然袭击,攻击我们的不备。
请观军容使大人,允许末将与司徒朔方镇郭大人,联兵进逼魏州城,主动向叛逆史思明挑战。
鉴于嘉山之败的深刻教训,史思明一定会心有余悸,必定不敢轻易出战,去援救邺城的安庆绪。
这样旷日持久,僵持下去,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拖垮安庆绪的叛军,收复邺城。
到时,如果燕帝安庆绪败死,史思明就失去了驱使燕军部众的号召力,就难以指挥叛军了。
如此,何忧逆贼不灭呢?”
而皇家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一向厌恶李光弼桀骜不驯,瞧不起自己,当即予以严辞拒绝:
“司空大人:
请你少管闲事,尽好自己的职责就行。本观军容使又不是三岁小孩,难道没有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吗?何须司空大人提醒。
司空大人此计,万万不可行,不是好的谋略!本观军容使自有妙计!我们应该一切,听从陛下的旨意才是。”
李光弼恨恨地看着鱼朝恩,很不得一拳将他揍倒在地。李光弼的建议,遂被鱼朝恩抛之脑后,李光弼只好作罢。
5
其实,盲目乐观的,何止是观军容使鱼朝恩呢!
大唐朝廷中,皇帝和文武百官们,地方藩镇将帅们,此刻也个个都是乐呵呵的,抱着乐观必胜的情绪。仿佛平叛胜利,就在他们的眼前一样。
大唐朝廷中的衮衮诸公,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潜藏的危机,放在他们的心里。
而叛将史思明,大燕皇帝安庆绪,却早已经在暗自筹划,准备孤注一掷,抓住官军的疏漏,给予官军致命的一击。
李泌,李光弼,郭子仪等,不断地把他们自己的意见,通过监军、中使等人,上疏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