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十节度攻打邺城史思明大破唐军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二十一日,李亨下旨,征调十节度使,率步骑兵二十万人,攻打退守相州(邺城)的大燕皇帝安庆绪。
这十节度使,分别是: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
淮西节度使鲁炅;
兴平节度使李奂;
滑濮节度使许叔冀;
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
郑蔡节度使季广琛;
河南节度使崔光远;
平卢兵马使董秦;
河东节度使李光弼;
关内泽潞节度使王思礼等。
此时的安庆绪,已经逃到了邺城。大燕叛军虽然遭受丢弃两京的挫败,但大燕帝国,仍拥有七州六十余城。大燕帝国的武器铠甲,辎重粮秣等贮藏,都依然十分丰富。
大唐朝廷君臣,却并不知晓大燕帝国内部真实的情形。
大唐君臣都一致以为,大燕叛军丢失两京,损失惨重,已经不堪一击,天下平叛大事已定,一味骄傲轻敌。
2
此时,朝堂之上,君王李亨踌躇满志,开始以中兴之君自居,享受皇帝的尊严。
为了显示皇帝的权威,李亨在朝政上,开始自作主张,不再如当初继位时那样,虚心接受文武百官们的建议了。
实际上,李亨已经处处受着李辅国,鱼朝恩等亲近宦臣的左右,不能够有自己的主张了。
此时,李亨早已经将当初李泌临走时的嘱托,置之脑后,对将帅们的猜疑之心,却是更加地强烈。
3
此次讨伐安庆绪的战役之前,李亨与宰相等朝中文武大臣,磋商禁军事宜,曾经公开地对诸位大臣说道:
“诸君,大燕安庆绪逆贼,已经是强弩之末,如秋后的蚂蚱,没有几天蹦头了。
此次朝廷征讨叛逆,出军邺城,必定是瓮中捉鳖,手到擒来,马到成功之举。
司徒郭子仪,司空李光弼两人,都是大唐帝国的元勋。他们功高德劭,功劳地位相当,难以安排谁当对方的部属。
此次讨伐叛军,不需要设置大军统帅,就看各位将帅,各自的努力发挥了。
凯旋之日,朕将论功行赏,分茅列土,奖励功臣。
兹任命,开府仪同三司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作为朕的代表,负责监理各军,充当监督各军职责。”
李亨的旨意一下,众臣哗然。
“皇帝陛下命令我们这些节度使,分别带领我们自己藩镇的兵力作战,不是让各军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吗?
陛下对诸将的猜疑,不是已经非常明显了吗?”
司徒郭子仪,知道皇帝猜忌诸将的心思,用眼睛看看司空李光弼,似乎有所暗示,但李光弼低下头,故作不知。
郭子仪,李光弼等群臣,都明哲保身,谁也不敢提出异议。
李亨没有想到,他的瞎指挥,已经最终为大军的溃败,种下了祸根。
4
战斗起初,官军是节节胜利,李亨越发信心百倍,踌躇满志,渴望官军凯旋而归。
乾元元年(即至德三年,758年)十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兵从卫州汲县杏园(河南卫辉市南)渡过黄河,向东攻击获嘉(河南获嘉县)。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统率的大军,击败了前来挑战的叛将安太清,杀敌四千人,俘虏五百人。
叛将安太清,无法抵御朔方军郭子仪的攻击,只有退保卫州,郭子仪进兵包围卫州。
十月初七,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派使者入朝报捷。
那时,淮西节度使鲁炅,也从阳武(河南阳武县)渡过黄河;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也从酸枣(河南延津县)渡过黄河,与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的部队,一起到了卫州(河南卫辉市)城下,准备与郭子仪的朔方军会师。
大唐官军的力量,更加强大。
5
闻听卫州被唐军包围的消息,安庆绪深感局势严峻。于是,安庆绪悉发邺城中的全部兵力七万,去拯救卫州。
安庆绪下令,把燕军大军分为三军,命令崔乾佑率领上军,田承嗣率领下军,安庆绪御驾,亲自率领中军,兵分三路,向卫州前进。
得知燕帝安庆绪御驾,亲自率领叛军,前来救援卫州的消息,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喜不自禁,立即布置迎敌方略。
郭子仪命令神箭手三千人,埋伏在军营垒墙的后面,指示他们说道:
“诸位将士,本司徒如果领兵退却,叛军必定前来追击。那时,请你们立即登上垒墙,擂鼓叫喊,对叛军实施射击。”
诸将依计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