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奸宦谗言害贤臣李泌力谏保社稷
正如李泌所料,宫廷阴谋,早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加快步伐进行着。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张淑妃对行军长史李泌,广平王李俶,南阳王李係,建宁王李倓的痛恨和厌恶,日渐强烈,更加想搬到他们。
尤其是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李泌三人,成为了张淑妃的心腹大患。
张淑妃心里很清楚,要想实现夺嫡目的,扶儿子上位,首先必须搬到长子广平王李俶,而搬到广平王李俶,则必须首先剪除广平王的羽翼和保护伞-李泌以及最有才干的建宁王李倓。
那次建议皇上,封太子,重新任命元帅的试探,实际上已经强烈地刺激了皇上的敏感神经。
虽经侄女稚儿不停的委婉劝说,却难以改变,张淑妃陷害李泌,除掉广平王李俶,南阳王李係,建宁王李倓的打算。
张淑妃明白,挡在自己儿子面前的,是广平王李俶,南阳王李係,建宁王李倓等几块大石。
而广平王李俶,是最大最重的一块巨石和障碍。只有铲除广平王身后的大树李泌,才能够达到自己夺嫡的目的。
只有彻底铲除李泌,搬掉广平王李俶,南阳王李係,建宁王李倓,才有可能为儿子谋得太子之位。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自己这个皇后位置,才能够手到擒来,稳如泰山。
2
母亲的本能,让张淑妃对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李佋,李侗,女儿侞儿的未来,时时都在操心。
张淑妃的大儿子李佋,生于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今年才刚刚五岁。(后被封为兴王,谥为恭懿太子。)
小儿子李侗,生于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李亨初到灵武的路途中,到现在还不满一周岁,后被封为定王。
张淑妃用尽心机策划,就是希望能够给自己的儿子们,制定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能够为儿子李佋,谋得太子之位。
广平王李俶,南阳王李係,建宁王李倓三兄弟,皇帝的三个成年儿子,自然而然,成为了张淑妃夺嫡计划中的三块巨大的绊脚石。
马鞍事件,以及封后事件中,李泌不党附张淑妃,对张淑妃的阻挠与反对,都让张淑妃,彻底改变了对李泌的好感,进而把李泌看做死敌,对李泌变得恨之入骨,痛入骨髓。
张淑妃积极地行动着,在宫内宫外,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援手,希望能够寻找最佳的机会,对李泌一击而中,以解她的心头之恨。
机会终于降临了。
不仅是元帅府行军司马李辅国,主动开始向自己示好,而且南阳王李係,也见风使舵,不时向自己表示亲近。
张淑妃欣喜万分,心中的胜算,又增加了几分。
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的,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张淑妃与元帅府行军司马李辅国,顺利联合起来,终于走到了一起。
3
李辅国这人,小时家庭非常贫寒,心里不免有些自卑。他平时对人十分恭敬,办事十分谨慎。
平日里,李辅国沉默寡言,从不多说一句话,显得城府很深。很多人都摸不准他的心思。
李辅国为人处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十分低调谦卑,非常善于猜度别人的心意。他的内心,实则狡狯阴险异常。
当初,李辅国身为太子府总管,负责管理太子宫中事务。他略懂一些文书和会计账目的知识,宫中的财务,账目等等,都管理的很好。
李亨对李辅国十分满意。继位以后,李亨也对李辅国委以重任,让他管理皇宫要务。
在李亨心里,李辅国又听话又顺从,又有办事的能力,实在是不可或缺的难得人才。因而,李亨对他至为信任。
无论是宫内、宫外的大小事情,李亨总喜欢交给李辅国亲自去做才放心。
李辅国仗恃李亨的宠信,遂逐渐掌握了宫内外的一些权柄,权势日盛。
李辅国看见张淑妃,深受李亨的宠信和爱怜,觉得是自己最好的依靠盟友。
李辅国审时度势,暗中向张淑妃靠拢,表示仰慕亲近,从此跟张淑妃宫里宫外,互相呼应。
实际上,李辅国与李泌之间,却并没有什么恩怨情仇,深仇大恨。
只是,自李泌进宫以后,无意之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抢占了李辅国在皇帝心中的位置,李辅国就觉得有些失落,有些怨恨。
李辅国对李泌,由一介平民,登上能够亲近皇帝的高位,而且大受李亨的信任,更是愤愤不平。
李辅国嫉怒交加,自然而然就会对李泌怀恨在心了。
张淑妃与李辅国的勾结,日渐紧密。
李辅国与张淑妃亲近之后,李辅国心中那种伺机寻找机会,打击李泌,夺取李泌手中权利的欲望,更加强烈。
4
眼见新兴的大唐朝廷中,不时有佞人干政,徇私舞弊,祸乱国事的事件发生。
建宁王李倓,看在眼里,忧愤难平。
建宁王李倓,此时负责协助李辅国,管理禁军,护卫父皇。李倓年轻气盛,性情刚烈,而又嫉恶如仇。
李倓的内心,对国事的窘迫,十分的忧虑,对父皇优柔寡断的性格,有些不满。
加之,李倓忧愤不平,年轻气盛,没有心机,他的言语中,不时流露出了自己对某些人的喜恶。
眼见李辅国与张淑妃相互勾结,结党营私,干涉朝政,贻误平叛,越来越放肆,而父皇对他们的宠信却越来越盛,李倓更加愤恨。
一次,李倓怨愤难平,在宫门执行任务,曾经不理智地在禁军将士中扬言说道:
“诸君,现在,盗匪猖狂,奸佞误国。本王一定会在父皇的面前,揭露淑妃娘娘与李公公勾结的阴谋,揭发他们结党营私的罪行,以拯救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