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为平叛君臣生隙施妙计将相听命
八月末的朔方镇,已经早早地进入了秋季。不时落下的绵绵阴雨,让天气变得有些寒冷了。
灵武的行宫里,宫女太监们,也已经早早忙碌了起来,在准备着过冬御寒的用品。
自八月以来,大唐全国各地局势的发展,对大唐朝廷平叛,是越来越有利了。
然而,在短暂的喜悦兴奋之后,李亨又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与茫然之中。
新朝廷里发生的那些无数的烦心事,扰动着李亨的心。李亨彷徨不安,愤怒难平。
2
起先,李亨曾经与李泌,李辅国,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南阳王李係诸王一道,秘密磋商驱逐叛军,讨平叛乱之策,准备在朝会上与文武百官商讨以后,立即施行。
当时,李泌为朝廷出谋划策,曾经向李亨建议道:
“陛下,俗谚,打蛇打七寸,擒贼擒王。
臣建议陛下,任命大将李光弼,为元帅左厢兵马使,率精兵出井陉关,再次攻打常山郡,图谋夺取安禄山老贼的老巢范阳城;
任命大将郭子仪,为元帅右厢兵马使,率众南取冯翊、河东两郡之地。
任命广平王为大军元帅,率领大军主力,寻找机会与安禄山决战,消灭叛军主力。
如此,则安禄山四面受敌,一定不能够抵御,只有溃散逃亡,此为上上之策。”
李亨本是没有多少主见的人。他听了李泌的建议和分析以后,觉得很有道理,立即大加赞赏,一口答应,决定采用李泌的计策。
“先生说得很对!就如此办理!”
3
可是不久,平叛的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李泌提出的这项得到皇帝和广平王李俶等诸王大力支持的计划,却因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没有立即实行。
而实施这个计谋的最大阻力,竟然是来自于统兵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军队将领。
李亨知道具体的情形以后,怫然不悦。
4
此时正是天宝十五年(756年)的八月,已经进入了秋季。酷热难当的日子,终于熬了过去,北方边塞,开始有些寒意。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久在边塞,已经习惯了边塞寒冷的气候。酷热的夏季过去,郭子仪反而更加来了精神。
此时的郭子仪,虽然已经是五十九岁的高龄,须发皆白,但依然高大威猛,精神矍铄,虎虎生威。
郭子仪在朔方军中不停地忙碌着,处理着朔方等地的军政要务,整顿检阅着军队,谋划着出征事宜。
5
郭子仪,祖籍山西太原阳曲,出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
郭子仪武举出身,长得是高大魁梧,勇武不凡,身高六尺有余。(一米八以上的身材)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
在父亲郭敬之的教育和影响下,从小,郭子仪就爱读兵书,勤练武功,热心军事,渴望建功立业。
无论是读书还是习武,郭子仪都刻苦认真。郭子仪不仅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而且武艺高强、阵法娴熟,在军营之中,以公正无私,不畏权贵而著称。
二十岁时,郭子仪开始在河东镇(今山西)服役。
那时的郭子仪,棱角分明,年轻气盛。他胆气过人,仗义豪爽,甚至有些恃才傲物,藐视一切。
上司安曲茹一向见不得郭子仪傲上不羁的性格,巴不得找个理由,置之于死地。
一次,郭子仪因仗义执言,为同在一起执行任务的兄弟说情,触怒了上司安曲茹。
上司安曲茹就以违反军纪为由,准备按律处斩郭子仪。
翰林学士李白,那时正奉旨在河东镇中巡察,受邀亲临监斩现场观礼。
李白看见郭子仪,在押赴刑场的途中,依然是一副大义凛然,天不怕地不怕,临危不惧的样子,不禁大为惊异。
看见郭子仪勇武不凡,凛然不惧的雄姿,李白不禁心生了爱才之意。
“诸君,这个壮士,临危不惧,不愧为英雄豪杰所为!这家伙将来一定大有造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朝廷正在拓边,用人之际,杀掉他实在可惜啊!”李白大生好感,对河东镇节度使言道。
河东镇节度使以及僚属们,都知道翰林学士李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皇帝使节得罪不起,遂顺水推舟,饶了郭子仪死罪。
于是,李白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挽救了郭子仪的性命。郭子仪年轻的性命得以保全,从死亡中躲过一劫。
6
郭子仪久在河东边塞,身处下层,不得提拔,郁郁不得志。于是不久,他愤然离职,回到京师长安,前去参加朝廷举行的武举考试。
郭子仪不负李白所望,参加朝廷的武举考试,果然一举成名,获武举异等,补授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得以进入皇家禁卫军任职。
后来,郭子仪在禁卫军中屡立战功,被多次提升晋职。
天宝八年(749年),郭子仪晋升为将军,开始出任安塞军军使,拜左卫大将军之职。
天宝十三年(754年),即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前一年,郭子仪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成为了大唐军中的一个高级将领。
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北方边镇危急,皇帝李隆基遂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开始命令郭子仪带领朔方军讨逆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