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忆往事百感交集看今朝心潮难平
李亨在灵武郡登基的消息,迅速传到了蜀郡成都。这个消息,弄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甚至还差点酿成一场腥风血雨。
那一天,已经是一月之后,正是八月十二日,中秋佳节的前夕。老皇帝李隆基,到达蜀郡成都不久,刚刚安顿妥当,政事才刚刚走上正规。
就在此时,在灵武继位的新皇帝李亨派去的使者,已经马不停蹄地抵达了蜀郡府衙。
李隆基始知皇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
2
那一天,高力士带着新皇李亨的使者,喜气洋洋地踏进了西蜀的皇帝行宫。
“恭喜皇上,太子殿下遵从与陛下在马嵬驿的约定,已经在灵武郡登极称帝!”
高力士似乎有些高兴糊涂了,兴冲冲地进来,禀告李隆基道。
“什么?是真的吗?”李隆基竭力地控制住自己的恼怒,大声地问高力士道。
“奴才该死!请陛下原谅奴才的昏聩糊涂!”
兴高采烈的高力士,一下子回到了现实里,他心中的喜气,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
“天无二日。朕封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太子还不满意吗?难道非要称帝才行?”
李隆基没有在高力士面前,着意掩饰自己的愤怒,对着高力士一通发泄。当初,正是高力士的大力推荐,支持,才保住了李亨的太子之位。
“力士啊,七月十五日那天,朕不是在前往蜀郡成都的路途上,就已经向天下人下诏,正式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朔方战区,河东战区,河北站区,平卢战区节度都使,全权指挥和统率天下兵马,组织平叛讨贼吗?
朕不是已经命令太子率军,前去讨伐安禄山叛军,完成收复两京和沦陷地的重任吗?
太子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实权,天下军马的兵权,难道他还不满意吗?”李隆基一连串地质问道。
“奴才糊涂了,实在该死!太子应该很满意了!皇上一向了解太子,知道太子一向孝顺小心,谨慎克制。”
高力士非常了解李隆基的脾气。他看了看李隆基的脸色,稍歇了一下,就大着胆子回话道。
“奴才私下猜想,太子孝顺,一定不会这样做。可能是太子的手下,贪图荣华富贵,而把太子逼上帝位的吧!太子为了笼聚人心,不得不这样做啊!
陛下,现在天下大乱,事有蹊跷啊!
当陛下发布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诏书以后,按照常理,全国臣民,都应该知道陛下究竟到了哪里。他们应该立即向陛下上书,继续尽忠才是。
可是,如今,前来西蜀投奔护卫陛下,宣誓效忠的朝廷大臣却寥寥无几。
这些饱受皇恩的奸贼,怎么敢于做出这些叛逆犯上,违背皇上旨意的事情呢?
当初,陛下在马嵬驿给太子颁下的圣旨,不过是安慰太子,安抚禁卫军将士的话语,大臣们怎么能够当真呢?”
高力士话中有话地说道。
“爱卿啊,怎么连你,也不理解朕的意思呢?是朕说错话了!”李隆基隐藏起自己的懊恼,假意高兴地对高力士等人说道。
“朕一言九鼎,言出必行。朕早就说过,要传位与太子的。朕怎么会翻悔呢?
朕如今年纪衰迈,早就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如今,朕的儿子上顺天意,下顺人心,登基称帝,帮助朕去处理纷繁的国事。朕该高兴才是,朕还忧虑什么呢?
朕怎么会不高兴呢?”李隆基有些言不由衷地说道。
“恭喜陛下,能参透富贵荣耀不过是过眼烟云。陛下啊,你把江山交给太子操劳,你安享晚年生活,何乐不为呢?”高力士劝道。
3
“爱卿,你说的何尝不是道理呢?多年来,朕一直研修道家之术,已经把这些看透了,你放心吧!”
闻知儿子李亨,在灵武郡登基的消息,李隆基是悲喜交集。不满、失落,甚至怨恨和恼怒,都交替纠缠在李隆基的心里。李隆基有些言不由衷地说道。
高力士似乎看出了李隆基心里的复杂感情,急忙安慰他道:
“陛下啊,您是尧舜一样的圣君,功勋赫赫,哪里会为这点小事烦心呢?
陛下禅位于儿子,正是尧舜之君的所为,超越了远古的明君,必定会美名远扬的。
陛下啊,您迟早总会有交班的那一天的。如今国事衰颓,盗贼猖狂,事务繁多,陛下您不如想开一些,乐得现在就清闲自在,不是更好一吗?
陛下以为如何呢?”高力士劝道。
“朕心中非常清楚,以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禁卫军将士,实际上早就对太子已经心向往之,太子的羽翼已经渐丰了。
而且,当初,朕一意孤行,移驾西蜀,已经冷了中原百姓的心。
如果朕贸然宣布,太子继位非法,必然会引来儿子强烈的反戈一击。这对平定安禄山叛贼,对大唐帝国的复兴,都是极为不利的啊!
如果朕依然一意孤行,想牢牢地控制住皇帝权力不放,有谁知道,最后不会出现父子相残的惨剧呢?
对这一点,朕的感悟最深啊!”
想到这里,李隆基不由自主i打了一个冷颤。
4
想通了这一点,李隆基终于大彻大悟。他的心里最终豁然开朗,觉得稍稍舒坦了一些。
“还是爱卿最为了解朕的心意。”
李隆基渐渐冷静了下来,答谢高力士道。
“朕已经想通了这个问题了。太子一向孝顺,一定会理解朕的心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