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应变的话:在紧急关头应对自如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绝佳的理性,千万别被眼前的形势搞昏了头。处于危急关头,灵活机智地幽默一下,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要点1·补救已尴尬的局面
在生活中,有时免不了出现尴尬的情况。这或多或少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的影响。为了使自己在身处尴尬时能及时得到补救,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最要紧的是掌握必要的方法。
1.及时回避而言他
为避免尴尬,为自己打圆场,最主要的是不刻意掩饰。如果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不妨用转移目标或话题的办法,岔开别人的注意力;如果别人已有所觉察而问题并不严重,稍作一下解释即可;如果性质较严重,而且已引起了别人的不快,甚至反感,就要立刻当场予以解决。拖得越久,后果越严重。
清朝乾隆年间,文字狱是非常恐怖的。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慧,经常议论国家大事,且嬉笑怒骂,讽刺朝政。乾隆也早有耳闻,为了找个借口惩治诋慧和尚,他微服来到净慈寺。见到满院的青竹,乾隆就拾起一块毛竹片,指着篾青问诋慧:“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呀?”乾隆的意思是,如果诋慧和尚回答成“篾青”,篾青谐音“灭清”,即可以此为借口处罚诋慧,但诋慧灵机一动,回答说:“这是竹皮。”乾隆一听,很不甘心,又把竹片翻过来,指着篾黄问:“老师父,这又是什么呢?”“篾黄”谐音“灭皇”,如诋慧回答成“篾黄”,仍然可以惩治他。但是,这次诋慧和尚仍没有中计,而是巧妙地回答:“这个叫竹肉。”诋慧和尚成功逃过了文字狱的陷害。
诋慧和尚用了回避而说出多变的指代词的方法,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在某些紧急关头,需要及时的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才能化解难堪。
2.以错类比巧转移
有这样一位数学老师,他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他莫名其妙,这时坐在前排的一位女生小声说:“老师,您的扣子扣错了!”他低头一看,可不,衣服的第四个扣子扣在第五个扣眼里。批评学生吗?不该。马上改过来好吗?也许可以,不过总有些尴尬。
他灵机一动,微笑着说:“老师想心事了,匆匆忙忙赶着来与你们相会。不过,这也没什么好笑的,我想起有的同学做作业时,运用算术公式不也这样张冠李戴吗?好吧,下次我们共同注意吧!”
这位教师用自嘲的语言既为自己解了围,还转移了学生对他衣服的注意力,起到了类比教育的作用。
3.一竿子到底扎入位
在不经意间,错话已说出口,有时不便及时更正,不如有意在错的地方大做文章,让听者进入新的情境中去,使自己顺利摆脱难堪的场面。
老王的同学到家里来聊天,两人在客厅里天南地北地聊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用晚餐的时间了。老王5岁的小儿子跑了进来,趴在老王的肩膀上“咬耳朵”。老王聊得正高兴,很不耐烦地训斥儿子:“没礼貌!当着客人的面‘咬什么耳朵’?有话快说!”
小儿子顺从地大声说:“妈妈叫我告诉你,家里没有菜,不要留客人吃饭。”一时间,两个大人都愣住了,多尴尬!怎么解释啊!
老王脑筋一转,伸出手来,在儿子的小脑袋上轻轻打了一下,然后说:“小笨蛋!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只有在喜欢赌钱、吹牛皮的小叔来的时候,才要跑出来说这句话吗?你怎么弄错了?”
尴尬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刹那间的事情,如果缺乏镇静,大惊失色,那只能是手足无措、乱上添乱。所以,遇到这样的场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镇静,冷静地观察局势,然后随机应变,机智巧妙地应付尴尬局面。
·要点2·即兴说服的多种方法
在生活中,即兴说话无时不在,而对于说服也是如此。更多的说服是以即兴的方式进行的,即兴的说服更具有现实意义。即兴的说服有多种方法。
1.顺势疏导法
对一些人的错误言行,并非一定要从相反的方向迎头攻击,也可以从对方当时固有心理出发,看准关键之处下手,以解除对方心头症结,使之豁然开朗。
1962年秋,郭沫若游览普陀山,无意中看到一个日记本,上面写道:“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再翻一页,写有绝命诗一首。郭沫若看罢叫人寻找笔记本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神色忧郁、行动失常的姑娘,因爱情受挫,决心以死归普陀。
郭老一面耐心开导,晓之以理,一面关怀地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只是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我替你改一下,你看如何?”姑娘点点头。
郭老把此联改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是“春在心中”。姑娘看后茅塞顿开,深受教育。
2.一针见血法
对一些执迷不悟、麻木不仁者,可以一针见血指出其错误。
有一位中学生,自以为看破红尘,认为世人都是虚伪的,并多次在作文与言行中流露出出走的想法。有次他不顾劝阻,真的出走了,班主任知道后,立即骑车追寻,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回校后,班主任针对这位学生存在的糊涂认识,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错误:“你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实,可是,你临走时给我写信,这说明你对老师的爱是真实的;你信中说要我多送几个同学升学,这也说明你对我们班集体的爱是真实的;你对父母、姐姐的爱也是真实的。在你身上存在着这么多真实的成分,难道别人就会是虚伪的吗?”
老师的话在他心中引起了强烈震动,他沉痛地垂下了头。
一针见血,往往形式简单,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使用时要分析情况,看准场合。
3.借此说彼法
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某一相似点,借甲事物来说明乙事物,不仅通俗易懂,且有很强的说服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太宗为了扩大兵源,想把不在征调之列的中年男子都招入军中。魏征知道后对他说:“把水淘干了,不是得不到鱼,但明年恐怕不会有鱼了;把森林烧光了,不是猎不到野兽,但明年就无兽可猎了,如果中年男子都招入军中,生产怎么办?赋税哪里征?”太宗无言以对,只好收回成命。
在这段话中,魏征借用两件与主要事件相类似的事例作比对,很有说服力。
4.正话反说法
正话反说是语言艺术中的迂回术,它以彻底的委婉,欲擒故纵,取得合适的发话角度,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效果。
有一个马夫有一次杀掉了齐景公曾经骑过的老马,原因是那匹马生了病,久治不愈,马夫害怕它再把疾病传染给马群,就把这匹马给宰杀了。齐景公知道后,非常心疼,就斥责那个马夫,一气之下竟亲自操戈要杀死这个马夫。马夫没想到国君为了一匹老病马竟会杀了自己,早已吓得面如土色。晏子在一旁看见了,就急忙抓住齐景公手中的戈,对景公说:“你这样急着杀死他,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齐景公说:“好吧,我就让你处置这个混蛋。”
晏子举着戈走到马夫身边,对他说:“你为我们的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掉了,此罪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不得不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了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们的国君爱马不爱人,得一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又当死。鉴于此,非杀了你不可。”
晏子还要再说什么,齐景公连忙说:“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让我落个不仁的恶名,让天下人笑话。”就这样,那个马夫就被晏子巧妙地救了下来。
5.侧击暗示法
侧击暗示法即通过曲折隐晦的语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见暗示给对方。这种方式既可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又避免难堪的场面,所以常被人使用。
罗西尼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一天,一个作曲家拿着一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来请教他,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那位作曲家问他:“屋里太热了?”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到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罗西尼巧妙地用“那么多熟人”来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既含蓄又明确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既不伤情面又达到了目的。
·要点3·应急的机智——自圆其说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东西,只要你能够将自己的观点与做法说得合情合理,便可以赢得赞赏。
有一销售员在一家百货商店前推销他那些“折不断”的梳子。为了消除围观者的怀疑,他捏着一把梳子的两端使它弯曲起来。突然间,那把梳子啪地一下断了,销售员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很快,只见他把梳子高高地举了起来,对围观者说:“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梳子内部的样子。”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渴望能有个圆满的收场。然而,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多读书,多多磨炼,头脑充实,足够应付,机智敏捷,反应灵活,并且平日持之以恒,一以贯之,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以及逻辑与语言修辞素养。
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思考如何应付复杂局面和临场突发情况,临战自然不会仓促和不知所措。这样,即使遇到特殊情况,他也会说:“我早已估计到了!”这能不从容吗?
有一个卖瓦盆的人,为了能够早点把瓦盆卖出去,便当着顾客的面用旱烟锅子敲了起来。他边敲边喊:“听这瓦盆啥响声啊!”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瓦盆被敲破了。旁边看热闹的人忍不住笑出了声。他忙指着瓦片对身边的人说:“你们看这瓦茬子,棱是棱,角是角,烧得多结实呀。”说着连忙把破盆片扔到秧田里。
正在插秧的人见他把破盆片扔在秧田里,忙说:“你小心把人的脚扎了!”他又连忙解释说:“不要紧,这瓦片一会儿就泡散了。”
参加面试时,主考官所问的问题并不一定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能回答得近乎“自圆其说”便算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