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暗示的话:巧妙表达弦外之音 - 表达力 - 志坚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表达力 >

第22章暗示的话:巧妙表达弦外之音

有些话,我们是不好意思或者无法说出口的,那么用不经意的话暗示别人将是最好的方法。弦外之音是一个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必须善于利用它,但也要防止它伤害到自己或者他人。

·要点1·会说要先会听

医师有“问诊”这一项诊病方法,即医师先听病人的诉说,然后根据发现的问题再发问。在一问一答中,就能找出病因。经验丰富的医师单凭问诊,就可以做出很准确的诊断。所以,“听”不是单纯的“听人家说什么”,对方的声音、脸色、动作都要一并观察,要善听弦外之音。这才是“察知”的功夫。

春秋时,齐国有一位智者叫隰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一次田成子邀他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视线。回到家里,隰斯弥立刻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手,赶快回家。家仆感到莫名其妙,问他怎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国之野为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把树林砍掉。可是刚才转念一想,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意的话,相反倒十分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十分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想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把树砍了的话,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停止砍树,表明我不知道他的心思,尚算不上有罪而可避害;而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的可就太大了呀!”

人们不一定会完全说出自己内心的话,但却多数会流露自己的心思。在有意无意间、不知不觉中,人们的每一句话都在描绘着他的轮廓与画像。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学会善听弦外之音的本领。

1.从话题发现问题

首先仔细听人们说些什么,从别人经常提到的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话题内容中,总能发现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比如:

总是谈论自己的人爱炫耀。一个人要是经常谈论自己,谈到自己的经历、看法、态度、个性等,表明其性格较外向、感情强烈、主观色彩较浓厚。不过一般都是爱炫耀、爱虚荣的人。相反,那些不太注重表现自我的人,通常较为自卑、自闭,不过也不排除是城府颇深、心有计谋之辈。

言论暗示了当前的处境。一个人要是言辞尖刻、有诸多不满,说明情绪不佳、对生活现状不满意;或者可能是意懒心灰、信心不足的表示。话题色彩鲜明的人,表明他心情很好,所受委屈不多,满意于生活,是乐天派。

常谈论的话题是兴趣所在。“三句话不离本行”,在谈论中可以发现,人们最爱谈、最常谈论的正是兴趣之所在。一个人若谈论的生活琐事较多,表明是一个安乐之人,对生活的舒适、安排很是关心;若谈论的国家大事很多,就说明此人是个事业型的人,非常关注事业是否有所成;若喜欢畅谈未来,则说明是个理想型的人,十分注重计划和发展。

2.由措辞看一个人

通过细心体会一个人平常说话的遣词造句,就不难判断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程度,甚至对其内心世界也可以略看出一二。应学会通过对方的措辞来做出恰当判断。

口头禅反映性格。口头禅是一种不同于动作、服装与发型的癖好,被埋没在一连串话语之中,不注意就很难觉察。常规来看,刚强自信的人,很少使用“那个……”“嗯……”“这个……”之类的口头禅;常使用“其实”的人,希望引人注意,比较任性、倔强;在交谈时连称“确实如此”的人,大多任性浅薄;经常说“真的”的人,自信心不是很足,甚至是在欲盖弥彰,因为他什么也不晓得。

不同的言词反映不同的本性。言语是人们的文化底蕴的标尺。如果用词高雅、准确,讲话干净利索,说明文化修养较好,办事干练果敢。如果用词浅俗欠妥、重复啰唆,不着边际,肯定没什么文化修养、办事拖拖拉拉。

提防突然的、过分的恭敬语。本来很亲密的人,突然使用恭敬语,就应该小心了。因为恭敬语是出于礼貌的,但常常在潜意识中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礼貌程度总是要与亲密程度成反比的。所以,过分使用恭敬语,就表示有强烈的忌妒、敌意、轻蔑和警戒心。

3.洞察对方心中秘密

通常,人的情感或意见,都会通过说话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说话时的感情也跟内容有关,说话的速度、音调等都能增加话语中的意味和效果。因此,通过谈话方式,可以窥视到别人的性格和藏于内心深处的秘密,以及其言语的真正含义。

声调的玄机。同一组汉字,声调的不同、重音落处的不同,都可使其含义发生本质的变化。按常理,表示愤怒时,声大、音高、音质粗哑、音调变化快,上下和节奏都不规则,发音清晰而不短暂;而表示爱慕的声音特征是柔软、低音、音色共鸣,语速慢、声调均衡且微微向上。

语速的秘密。讲话快而急的人,往往脾气较沉着,前后考虑得滴水不漏;如果快而不急,则一般办事果断、富有主见、自信心十足,并且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如果对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敌意态度的时候,说话速度则会一反常态变得很迟缓;反过来,如果有愧于心或者故意撒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会变快起来。

爱争辩者妄自尊大。有些人在谈话的过程中喜欢争论,他们通常是开放型的,善于接受新观念破除旧观念,同时也具有取胜欲望和较强竞争性,或者是妄自尊大的人;有些人则怎么也争论不起来,他们多半是较封闭的,在接受新观念和改变旧观念方面很困难,也可能是竞争性不强,缺乏自信,或者是生性平和、通情达理之人。

总之,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个人的实质,不在于他通常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所不能或不愿显露的另一面。因此,想了解一个人,就不仅要去听他说出的话,更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善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不会被别人的表象所蒙蔽。

·要点2·左右为难时,侧面暗示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令自己左右为难的事情。处于这种境地往往会让人感到非常尴尬,如果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尊严,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不经意的话暗示别人。这样,既不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又能够使事情得以解决。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王秀文家里来了客人,坐在客厅里一直聊,无意离去。

王秀文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屡次暗示客人,但是那位客人却是个“执迷不悟”的人。王秀文无奈之中心生一计,对他说:“我家的菊花开得正旺,我们到园子里去看看?”

客人欣然而起,于是王秀文陪他到花园里观赏菊花。看完后,王秀文趁机说:“还去坐坐吗?”

客人看看天色,恍然大悟地说:“不了,不了,我该回家了,要不就错过末班车了。”这种情况下,如果王秀文直接声明自己有其他事情要做,岂不伤了感情?

会说话的人知道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委婉含蓄无疑是他们的一大“招数”。他们用委婉含蓄的话语,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不会令朋友、听者太过难堪。

一天,几位青年人去拜访某教授。不知不觉已谈到深夜,教授接着其中一位青年人的话题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a城参加一个学术会,准备就这个问题找几位专家一块聊聊。”

几位青年立刻起身告辞:“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还要出差,耽误您休息了。”

如果遇上了一位不知情的客人,你让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这可是件很让人尴尬的事情。这时,你不妨采取一些巧妙的暗示。诸如看看钟表,或者随意地问他忙否,然后再告诉他你最近都很忙。

一般,稍微敏感点的客人,通过察言观色,肯定就会起身告辞,但若是“执迷不悟”的客人,于此“无动于衷”,我们就可以巧妙地转移一下地点,像王秀文那样用一下“调虎离山”之计,这样既维护了彼此的情感,又不至于使自己的事情拖延,实在两全其美。

而上述那位教授打发人的技巧,就与特定的交际场合、对象、自身的身份相称,实现了和谐沟通。试想,如果直言“改日再谈”,虽可以达到辞客的目的,但却易置对方于尴尬的处境,也有失教授慈祥和蔼的形象。

在日常交际中,当需要批评或提醒他人而又不便直接向他提出时,便可考虑使用侧面暗示法。从侧面提出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可以用此来达到启示、提醒、劝阻、教育他人的目的。侧面暗示要注意在话说出口之前,先开动脑筋,从正面、反面、侧面多角度地想一想,寻找出可以使人得到启示的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中选择一种最好的,以便达到预定的交际目的。

在一家高级餐馆里,有一位顾客把餐巾系在脖子上,餐馆经理对此很反感。于是,他叫来了一个女服务员说:“你要让这位绅士懂得,在我们的餐馆里,那样做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委婉些。”女服务员来到那位顾客的桌旁,很有礼貌地问:“先生,您是刮胡子,还是理发?”话音一落,顾客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赶快取下了餐巾。

这位聪明的女服务员没有直接指出客人有失体统之处,却拐弯抹角地问了两件与餐馆毫不相干的事——刮胡子和理发,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女服务员问错了,而实际上却是通过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来提醒这位顾客,既使顾客意识到自己失礼之处,又做到了礼貌待客,不伤害他人的尊严。女服务员采用的正是侧面暗示的技巧。

有一位上司更会使用暗示的语言。他的妻子打来电话,说女儿很想晚上去看一场音乐会,而他此时却无法抽身去买票。恰好秘书华小姐送文件过来:“小华,听说你对音乐很内行是吗?”“哪里,不过是我的业余爱好罢了。”“大明音乐厅今天晚上有一场贝多芬音乐晚会知道吗?”“是吗?那太好了,经理,咱俩一起去吧!”“好啊,顺便多买两张票,我让我爱人和女儿也去凑凑热闹。”“好,经理,我请客!”

当然,对那些与自己比较熟悉的朋友,你可以直接地告诉他,相信他一定会谅解的。

·要点3·让对方主动说出你的想法

人际间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共识。有一种说服他人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引导、提问、暗示等方式,使对方讲出你所期望的。因为是他自己讲出来的,在实施的时候就会比较顺利了。

有一次,刘先生在火车上读《读者文摘》,旁边就有人问他,“你喜欢《读者文摘》呀?”刘先生说,“我喜欢看里面的笑话。”旁边的人说他也喜欢笑话,他看过什么什么笑话。就这样他们开始聊起天来,这就是借物说话。

有时候你跟别人在一起,可以用比较开放的话题问对方,最好不要问是或不是的问题,因为对方说了其中的一个,话题就不晓得要如何接下去了,你可以问“你的看法呢?”或者“你觉得呢?”

有一个明星球员在为球队打了几个赛季之后,认为自己该加薪了,便去找经理谈加薪的事,但是经理总是说:“喂!再说吧!”要不然就是说:“再看下赛季的表现!”

明星球员心里很不高兴,可是他又不好发作,因为当初和球队所签的合约上,有一条不利于他的条款,其中写明了在一定时间之内,未经球队同意,球员不得跳槽到其他球队踢球。

于是,明星球员就仔细思考着,到底用什么办法才能让自己脱离这个不合理的合约的束缚。他四处打听询问,仔细观察形势,发现有一支小球队正以后起之秀的姿态想要在球坛上突起,自己的东家也正密切注意着这支球队的发展。

有一天,明星球员故意放了一个风声给记者:“我有兴趣和那支小球队接触,当他们球员的教练,我想以我丰富的经验,必然能教他们一些赢球的秘诀。”合约里并没有规定不能够转队当教练。

记者很快将这个消息刊登在报纸上。小球队经理见报大喜,立即和明星球员接触。明星球员的球队经理知道了这个消息,整天紧张地盯着他不放。但是,愈是这样,他就表现得愈是自在,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最后,老东家的经理只好对明星球员让步,依照他的要求调整了待遇。

这就是所谓的借别人之口说话。聪明的球星通过记者之口,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既不伤和气,又给对方的心理造成了压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