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接受残缺,在宽恕中忘掉遗憾
第二章接受残缺,在宽恕中忘掉遗憾
缺憾,代表不完美,谁愿意拥有缺憾?但我们无法逃避,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并不存在。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平静地接受不完美的现实,不计较,不懊恼,怀着一颗包容的心看待一切。
拥有这种轻松、满足的心态,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
爱上不完美的自己
在生活中,你为什么过得不安心?甚至活得痛苦?不妨先检讨一下,你是否存在这样的想法:“我的个子为什么不够高?”“我的鼻子不够挺拔,眼睛也小了一点。”……这种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自卑想法,往往会将人推向“完美主义”的自虐,或暴躁地烦恼,或压抑地消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后果?这是因为你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那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千世界找不到一个完美无瑕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或是不足,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苛求自己完美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追逐不会实现的愿望,结果只会是失望。
一个未婚的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迎面又见到两扇门,一扇写着“善良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善良”的,他推开“善良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又先后推开了七道门:温柔的、有钱的、忠诚的、勤劳的、好身材的、有文化的、幽默的。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
读了这个故事后,不要以为它只是讲婚姻,其实它更是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
还看过一则权威性的材料,你也许会更加豁然开朗,心如洞明。
欧洲曾在瑞士举办了一次“最完美的女性”研讨会,与会者们一致认为:最完美的女性应该有:意大利人的头发,埃及人的眼睛,希腊人的鼻子,美国人的牙齿,泰国人的颈项,澳大利亚人的胸脯,瑞士人的手,中国人的脚,奥地利人的声音,日本人的笑容,英国人的皮肤,法国人的曲线,西班牙人的步态……所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完美女性还应有德国女人的管家本领,美国女人的时髦装束,法国女人精湛的厨艺,中国女人醉心的温柔……然而,即使上帝重新造人,也不可能集这些优点于一人身上的,因此与会者达成的共同的结论是:真正完美的女人根本不存在。当然,男人也是一样。
为什么不喜欢自己?为什么讨厌自己?缺陷和不足人人都有,作为独立的个人,正是不完美使你区别于他人,使你显得不平庸。你就是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同样是上天创造的杰作,世界也因你的不完美而多了一点色彩。我们要像树叶一样,既然生长出来了,每天还是要和阳光打交道的,这样自己的生命才能色彩。因为树叶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特点,是别的树叶无法拥有的。
不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要努力爱上那个不完美的自己。爱不完美的自己,就是用自己特有的形象妆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有魅力的人,也并不是很好看,也根本称不上完美,但是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很引人注目的东西,那个就是自信的气息。
丑女贝蒂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满嘴牙箍,身材肥胖,打扮土气。在刚进入一家时尚杂志公司时,所有人都躲避她,所有人都嘲笑她,就连上司也讨厌她,每一次讨论工作总是命令她离自己一丈开外,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自卑,而是每天都带着最灿烂的微笑,每天都满腔热情、快乐自信地工作着。
贝蒂告诉自己的同事:“我是丑女,我没有精致完美的长相,没有又翘又浑圆的臀部,但是命运给了这无法改变的瑕疵,与其对此耿耿于怀,不如坦然接受,我觉得女人必须对自己感到满意,尤其是不完美的自己。”尽管不时受到同事的嘲弄和陷害,但贝蒂那坚强的性格和聪明的才智使她常常化险为夷,最终她不仅赢得了所有同事的喜爱,也成了上司以及千万男人的梦中情人。
由此可见,一个人身上有没有缺陷和不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敢于接受并正确面对这个事实。学着接受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容许自己不完美,你就会更满意自己,更爱自己。爱自己的人更自信,更有力量和勇气,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无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难道那些伟人果真那么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吗?绝非如此。任何人总有其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不完美伴随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有些人之所以表现得优秀,在于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并且拿出勇气,去革新和突破自己,努力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京剧大师梅兰芳少年时期被别人认为资质太差,天生不是唱戏的料子。的确是这样,戏剧最能传神的就是眼睛,但梅兰芳偏偏是个近视眼,两目无神;好的戏曲演员要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好嗓子,但梅兰芳的嗓子不响亮;更糟的是,他脑子反应慢,记东西慢,学东西慢,这更是学戏的障碍。
不过,梅兰芳并没有放弃戏剧,他决定一一克服这些缺陷。为此,他天天练眼神,练得时间久了就泪流不止,非常难受;为了练嗓子,梅兰芳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起来吊嗓子;至于脑子反应迟钝,只有反复练、反复唱,梅兰芳给自己下了规定每一句非要练上30遍不可。
梅兰芳坚持不懈,一练就是十多年,终于弥补了先天的缺陷。他的眼神、台步、指法,一举一动,不仅姿势美观,而且与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浑圆周密,融于一体;他的唱腔,悦耳动听,清丽舒畅;许多唱念做打的繁难功夫,一经他来演绎就显得那么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一代京剧大师就这样诞生。
看到了吧,缺点并不可怕,缺点越多越代表我们有更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欣赏自己的不完美,并将它转化成动力,不断完善自我,这才是最重要的。想来,正是缺点成就了梅兰芳的伟业,是先天的不足让他更加努力,如果没有这种刺激,他还能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改造自己吗?也许会,但效果或许有限。
奥黛丽·赫本,这位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她的身材并不完美,平胸、清瘦、手足细长,但是,她散发出来的气质让人觉得她就是一个完美女人。这是因为,奥黛丽本人对于自己的外表没有太多苛刻,她说“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将优点发扬光大,其余的就不必理会。”,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
所以,不完美的一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真没必要因为自己比别人个子矮而自卑,也没必要为自己身材不够美而气愤不已。正视自己的缺点,改变能改变的,完善能完善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如此我们才不会被缺点拖累,而且能使自己越来越接近完美,进而获得安然自得的生活姿态。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缺少一部分,不完整,便是残缺。
说到残缺,最典型的当属“维纳斯”雕像!她失去了玉臂,却收获了惊世之美,残缺使她具备“全数贞静羞涩的美和娴静动人的魔力”,成为美的代名词,也激发了不知多少人心中的“维纳斯”,可见残缺使艺术因遗憾而完美。
如果一个人身体残缺,这无法说是一种完美,但你要坚信:身体的残缺并不代表能力的残缺。身体残缺这个事实不能改变,但人生还要继续,只要勇敢面对,自强不息,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能拥有生命的芬芳。
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
一个小女孩自幼双目失明,小女孩常常悲观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可怜的残疾人,每天都郁郁寡欢。一天,她问妈妈:“听说每个人都是上帝眼中可爱的苹果,可是上帝让我残疾,我不是上帝的苹果吗?”
妈妈说:“不,孩子,你这个苹果太可爱了,所以上帝忍不住多咬了一口。”
听了妈妈的话,小女孩犹如醍醐灌顶,心情顿觉开朗起来。从此,她不再自卑于失明,而是将这看作上帝对自己的特别厚爱。她开始振作了起来,接受命运的挑战。经过一番辛苦的努力,她成了远近闻名的盲人钢琴师。
“你这个苹果太可爱了,所以上帝忍不住多咬了一口”,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样的比喻是何等的奇特,又是怎样的豁达乐观。尽管这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我安慰呢?更何况,这个理由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幽默可爱。
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残缺后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从而成为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不过,不管在哪里,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人,他们虽然身体上存在残缺,但是他们拥有超乎我们想象的毅力,能够忽视自己的残缺,跟命运作顽强斗争,用行动来填补残缺。正是这种毅力,让他们创造出令世界都为之震撼的奇迹。
英国人艾莉森·拉佩尔天生残疾,从出生之日起她就没有双臂,双腿也特别短小,看上去太可怕了,这是一种名为“海豹肢症”的先天残疾。出生后几周内,拉佩尔被母亲送到“残疾人之家”。一两岁的时候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弃,但拉佩尔没有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丧失对生活的向往,相反这更加激起了她对生命、对美好的渴望。
拉佩尔3岁时就开始学着用自己并不正常的脚摆弄画笔工具,到16岁时,她用脚创作的绘画作品已经能够在当地的绘画竞赛中获奖;17岁时,拉佩尔在一家残疾人评估中心接受各种生活及职业训练,比如骑马、学习艺术,以提高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19岁时,拉佩尔已经有能力独立生活了;之后,拉佩尔进入布赖顿大学艺术学院学习,她开始了一项新工程: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摄影、绘画,拉佩尔用不同方式展现自己并不完整的身体。
凭借超凡的努力,拉佩尔成为了一名著名画家和摄影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用她的话说,她的目的就是让整个社会了解:“残疾就一定与美丽无缘么?它不可以让人们产生除了‘厌恶’、‘怜悯’、‘同情’之外的感受么?我正在向世界展示:答案是否定的。美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顿则这样形容拉佩尔:“艾莉森展示给我们的是与命运的抗争。这是一件关于勇气、美丽和抗争的作品,艾莉森是现代社会的女英雄,坚强、可敬、给人带来希望。”
艾莉森·拉佩尔没有双臂,双腿也特别短小,她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她没有因此沮丧,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残缺,并且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最终她成为了一名著名画家和摄影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用残缺向世人展示了不残缺的梦想,这是一曲用残缺震撼灵魂的赞歌,将永远回荡在人们心中。
是啊!残缺因认真对待而绽放出生命最深层的潜力,残缺演绎了多么感人的篇章,残缺创造了多少伟大的人间奇迹。失明的文学家弥尔顿、失聪的大音乐家贝多芬、不会说话的天才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如果用“上帝咬过的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被狠狠地咬了一口的缘故。
所以,面对身体的残缺,我们不必为此痛哭流涕,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失去生活的信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然接受,并且自励自慰:我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拥有信念和一颗上进的心,即使身体残缺也有权利享受行云流水的生活,并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在那时,人们将看见另外一种美,一种乐观而坚强的美。
错过:岔路口上的抉择
生命中一些极美极珍贵的东西,常常与我们失之交臂,而这些错失往往会变成一把锋利的刀子,一刀一刀地在我们心上剜出血来。所以有人说:但凡世间的好事物中都暗藏了一些遗憾,错过是最深刻的痛苦,几多愁思,几多无奈。
但是,跋涉于漫长的生命之旅中,我们每一个人是否可以将一路的美景尽收眼底,不留一丝遗憾呢?不,不可能,甚至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常常错过它们,毕竟我们的视野、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不肯错过一些景色,为此殚精竭虑,费尽心机,那么很可能令身心疲惫不堪,错过前方更迷人的景色。
从前,一位热爱旅行的人听说一个遥远的地方景色绝佳,于是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到那个地方,一览秀色。经历了数年的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后,他盘缠已经用光,身心已相当疲惫,但目的地依然遥遥无期。
这时,有位智者给他指了一条岔路,告诉他美丽的地方很多很多,没有必要非要去那个地方不可。旅行者按智者的话去做了,不久他就看到了许多异常美丽的景色,他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庆幸自己没有一味地去找寻那个美丽的地方。
生活在错综复杂、变幻无常的现代都市中,我们每一人不可避免地都有很多的错过。比如,错过了绚烂的朝霞和夕阳,错过了青春年少的创业资本,错过了使事业走向高峰的机会,错过了……虽然错过是一种令人伤感的遗憾,但是错过能使我们看清自己,认清方向,而拓展生命宽度,成就人生高峰。
更何况,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成有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已经错过了就错过,也许得到它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有时候错过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遇见别样的美丽。西方也有一句谚语同样表达这样的情景: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错过并不等于失去,错过并不一定是遗憾,有时甚至可能是圆满。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一位教授没有被心仪的大学成功聘用,于是他回到乡下开始了田园生活,种种菜,养养鸡鸭,享受着最自然的风光。错过了城市的亮丽多彩,错过了城市里有滋有味的生活,而去乡下体验农家的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何等的诗意,何等的自由,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
的确,当你错过了进剧院的时间,但在剧院门口外,你遇到了多年不见的好友时,你还会叹息这次的“错过”吗?当你在雨天错过了一辆公交车,你也许会懊悔,但如果因此你买到了久访不得的诗集时,你还会怨恨这次的“错过”吗?“错过”编织了我们人生的经纬网,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彩的存活。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