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平静的心灵是智慧的珍宝 - 不浮躁的活法:能静下来,便是最好时光 - 张惠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一章平静的心灵是智慧的珍宝

第一辑

做智慧的人,选择行云流水的人生

行走在繁华都市中,人是需要一些智慧的。有智慧的人,心态平和、内心宁静,能以一颗包容之心看待万事万物,并善于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幸福。这就像美丽的太阳照耀于生命,为自己选择了一种行云流水、快意自适的生活。

第一章平静的心灵是智慧的珍宝

漫漫红尘中,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灵,心平气和、安然淡定。

将这种感觉常驻于心,那么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情,心中总会有一片碧海青天。静心是清明,静心是觉悟!

从心出发的静修之旅,成就了我们包容万物的智慧,也使内心得以真正的安宁。

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一位心理专家曾问过无数人:“什么是人生美事?”人们大都列出一张清单:权力、美貌、健康、才华、爱情、财富……心理专家摇摇头,开出一剂“良药”——保持心灵的宁静,并叮嘱道:“没有它,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极大的痛苦!”

当今社会压力重,诱惑多,人需要修养,需要宁静,心是最大的净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会终日为生计奔忙,加重生命的负担,加速心灵的浮躁,终使自己心力交瘁、迷惘躁动,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俗话说:“世上本无枷,心锁困住人。”检查一下生活,相信会发现许多例证:没有恋人想恋人,结婚以后吵闹甚至要离婚;没有子女想子女,有了子女累老人;没有权力想权力,有了权力宠辱皆惊;没有钱想钱,钱多了又担心……这样下去,何来安然可言?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痛苦都是自己找的。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有一次他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点明了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哲理。也就是说,心静,周围乱也变静;心乱,周围静也乱。

世闻万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静,则万籁俱寂,幽然而静美;人有人心,人心静,则心若碧潭,静如清泉……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受到外部世界的冲击,若想做智慧之人,过行云流水的生活,就要使心安住于平静的状态,从而不向外追逐。心静是心安的起点,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一天天气酷热,唐朝诗人白居易前往拜访恒寂禅师,却见恒寂禅师在房间内很安静地坐着。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

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

白居易深受感动,于是作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无论外界如何变幻,让自己的心静一点,再静一点,留给自己一方安宁的晴空,留给自己一隅思索的空间,最容易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让自己释放和释然,让自己成熟和理智。这种精神修养与心理上的抗干扰能力有着绝对关联,它无法馈赠和积存,只有靠个人修养与定力去体会。

事实上,我们的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不造作,不染纤尘,只是被无名的烦恼障蔽后才变得杂乱垢染,念念无常,如同湖面起了波涛。因此,我们需要时常进行自我净化,随时去观照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对色身起执著?是不是固执己见?如此慢慢摆脱我们身心错误的妄执和贪恋,把内心的世界清净,化烦恼为菩提。

有一个人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每天都从自家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遇到了一位禅师,禅师欣慰地说:“你每天都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问道:“的确,我每天前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是奇怪的是,我一回到家,心就烦乱了,请问我如何才能在喧嚣的世事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你每日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会有一些常识。那么,我想请问,花朵如何保持新鲜呢?”禅师反问道。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啊”,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被吸收,就容易凋谢!”

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心静一点,不断地忏悔和检讨,改进陋习和缺点,不停地净化身心,我们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心静,是生活的一种思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更是安心的必要智慧。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忙忙碌碌,几乎没有一分钟是清静的、清闲的。曾几何时我们感叹: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应酬太多了,难得有几天清静的日子。如此看来,保持一颗净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外界多么繁乱,内心依旧清净安详,一尘不染,这就是定力。

每天为自己留出十分钟来安静一下,从声色繁华中超脱出来,用智慧随时去观照自己的心念,在宁静中深思和检讨自己,这个时间我们能够承受得起,也能够消受得起。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就将唤醒内心的纯净与宁和,如清淡出尘的莲花一样,淡然绽放,散发出生命的馨香。

云在青天、水在瓶

《洗心禅》里有这么一个典故。

李翱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他认为人性天生为善,非常向往药山禅师的德行。他在担任朗州太守时曾多次邀请药山禅师下山参禅论道,均被拒绝,所以李翱只得亲自登门造访。那天药山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但他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

见此情景,李翱愤然道:“见面不如闻名!”便拂袖而出。这时,药山禅师冷冷地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一句话使得李翱为之所动,遂转身礼拜,一番攀谈后请教“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道:“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药山禅师短短的七个字蕴涵着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好比人心,如果你能够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其实,“云在青天、水在瓶”不能仅仅成为禅师们启发信徒的一句诗偈,它还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这是一种淡泊而高远的境界,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即保持一种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这也是我们现实社会人最难得的精神状态。

的确,在这个个性张扬、争名逐利、浮躁忙乱的现代都市中,不少人心被撩拨得蠢蠢欲动,为名利的患得患失所劳役,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痛苦和烦恼。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待周围的环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周围的人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内心也就获得了平静。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年间生于富贵之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是名扬四海的风流才子,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在多个领域中开创了中华灿烂文化之先河,用他的弟子、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但正当盛名如日中天,正享荣华之时,李叔同却抛却了一切世俗享受,到虎跑寺削发为僧了,自取法号弘一。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等,一直是出家前置办的,补了又补,一把洋伞则用了30多年。所居房内异常朴素,除了一桌、一橱、一床,别无他物;他持斋甚严,每日早午两餐,过午不食,饭菜极其简单。弘一法师还视钱财如粪土,对于钱财随到随舍,不积私财。除了几位故旧弟子外,他极少接受其他信徒的供养。据说曾经有一次,有人赠给他一副美国出品的白金水晶眼镜。他马上将其拍卖,卖得五百元,把钱送给泉州开元寺购买斋粮。

弘一法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写出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重要著作……他在宗教界声誉日隆,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成为誉满天下的大师,中国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正因为此,对于李叔同的出家,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所说“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前半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后半生却剃度为僧。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弘一法师却以平常心淡定自然地完成了转化,坚持修行严谨的律宗,并且做得平心静气,淡然地享受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生活,最终收获了人生的极致绚烂。没有一颗对待荣华富贵的平常心,对待人生际遇的平常心,能达到这种“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境界吗?

由此可见,以平常心面对一切荣辱不是懦夫的自暴自弃,不是无奈的消极逃避,不是对世事的无所追求,而是人生智慧的升华,是生命境界的觉悟。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明朝学者洪应明在《菜根谭》上说:“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意思是说,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闲的环境中,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和成败得失都无法左右我,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宁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和是是非非就不能欺骗蒙蔽我了。

的确,现代都市人难免遭到不幸和烦恼的突然袭击,有一些人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处之泰然,总能使平常和开朗永驻心中;也有一些人面对突变而方寸大乱,甚至一蹶不振,从此浑浑噩噩。为什么受到同样的心理刺激,不同的人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正在于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荣辱不惊。

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面对凡事不骄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压力下收放自如,始终有心情去感受宠辱不惊,花开花落的自在。凡事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像天空中的浮云与瓶中的水那样静态,即使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能将心态调至最佳状态,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事事平常,事事不平常。平常心看似平常,实不平常。

花开花落,顺其自然

每日奔波在现代都市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被不顺心的事情纠缠时,我们很多人会产生郁闷、焦虑、激愤等情绪,心有滞碍,甚至倍感无所适从。这时候,与其纠结不休,不如选择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花在开谢时随着季节的转换,水在流淌时依据地势的变化,树在摇摆时顺着风的方向,它们都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所以它们是快乐的。让很多事顺其自然,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会渐渐清朗,思想也会减轻许多负担!

关于顺其自然,有这样一个故事。

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成片成片地枯黄了,了无生机,很难看。小和尚看不过去,就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种子吧!”师父挥挥手说“不急,等天凉了,随时!”中秋了,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不料,一阵风起,虽然草籽撒下去不少,但也吹走不少。小和尚既着急、又苦恼地说:“师父,好多草籽都被风吹走了。”师父回答:“没关系,被风吹走的都是空的,即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什么心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一群小鸟飞来了,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急忙把小鸟们都赶走了,然后向师父报告说:“不好了,撒下的草籽都被小鸟吃了!”师父慢悠悠地说道:“没关系,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缘!”

半夜时又来了一阵狂风暴雨,把地上的草籽冲走了。小和尚急匆匆地叫醒师父:“师父,不好了,草籽被雨水冲走了不少。”师父只是翻了翻身,淡淡地说道:“冲就冲吧,不用着急,草籽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随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