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军前对垒骁将建功,营内交锋智者生疑(4)
第115章军前对垒骁将建功,营内交锋智者生疑(4)
朵斯楞莫名其妙的输了。罗归虽然在台下仔细盯着,也没有看出其中的奥妙。
“承让了!”太史庸撤回右脚,不丁不八站定,双手抱拳道,说着侧身抱拳,两手分开,对罗归说道:“罗壮士请!”
罗归这才想起,轮到自己上台了。
这时,台下众兵丁齐声喊起来。直到罗归上了台,才渐渐平息下来。
有了朵斯楞前车之鉴,罗归非常小心。看着前面悠然站立的太史庸,罗归突然觉得自己竟然无法下手。
太史庸看到罗归谨慎如斯,心中暗赞。当下左脚碾脚右转,双腿微曲至半蹲,重心右移,两手提起在胸前,右手盖于左手上。左脚上前一步,右掌回拉下按,左手向前探出,肘微曲。简单说来就是立掌在前,按掌于腹前,双腿微曲,前虚后实,摆了一个正宗形意拳的“三体式”。
太史庸听谢瑍讲过,形意万法俱在此式,故此朝夕不辍。五路母拳也脸得相当熟练。前文书介绍“形意拳”时说过,一句老话:“太极十年不伤人,形意一年打死人。”意思是说,太极拳入门易,入室难;而形意拳万法一体,精而专,属于“打”人的拳法。
太史庸不愿意拖延时间,故此摆出三体式,想要主动进攻。
罗归一见太史庸拳路有变,也不再迟疑,抢上前去,中宫直进。太史庸一笑,倒像是都督说的“黑虎掏心”类招法。看看拳到眼前,也不怠慢,前手搭按后拽,右腿进步,拳随势击出,用的是“劈拳”。“劈拳”属金,取锐不可当之势。罗归本来抢攻,算计对方会先避锋芒再图反击,没想到太史庸不但不退,反而进步强攻。
两□□面相碰,太史庸一触即收,同时拧腰进左步劈落左拳。这样的动作,太史庸已不知道做了多少遍,可以说自然而然就出来了。那边的罗归却是有些蒙圈了。招架第一记劈拳就让他感觉到了大山般的压力,还没来得及感叹,第二记又来了。接下来连续的劈拳,罗归接一拳退一步,一步一步转眼就到了擂台边缘。
罗归见太史庸招式简单古朴,却让自己无暇反击,知取胜无望,突生“同归于尽”之念。
眼见太史庸一拳劈落,罗归遂不再招架,一矮身去抱太史庸前腿,想扳倒太史庸。可惜他不知道,太史庸练得是形意拳,三体式又叫“三才式”,那是最稳的架子,况三体式本来重心偏在后腿上。故而罗归一矮身之时,太史庸就重心继续后移,前脚离地屈膝上提,双手顺势向身前按捋。这下罗归可就惨了,太史庸的膝盖正好顶在他的面部,而太史庸的双手又按住了他的后脑勺。
好在太史庸只是想镇服他们,并无伤害之意,只是略略用力。就算如此,罗归也已经鼻子出血,脑袋犯晕。
太史庸放开罗归,退开两步,抱拳道:“罗壮士,承让了。”
罗归满脸羞惭,学着太史庸的样子一抱拳道:“某输了!有机会再向小将军请教!”说完,调头跳下擂台。
两场比赛,前后不到十分钟,这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又觉得美中不足,不过瘾啊。看到太史庸转身要下擂台的时候,忽然台下众人齐声喊号,虽然听不懂他们喊什么,但他们的表情却是十分的激昂,像是对太史庸这样强者十分的崇敬。
擂台上的高衡和马能相视一笑,果然如此,太史庸的想法凑效了。
对这次演讲“策反”就更有把握了。
有马能这个谢瑍的崇拜者和收集者,对于演讲的内容,高衡虽然入谢瑍军时间尚短,但对于谢瑍的理念和思想已经有所了解。况且他们本就出身谢氏提携,心存感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忠君爱国,报效朝廷的意愿。不然像陶渊明一样,宁愿落魄江湖,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自然不可能走到一起。虽然高衡对谢瑍的有些言论并不完全赞赏,尤其是对谢瑍混迹寒门,有自感下贱之嫌。这自然是历史的局限,算不得什么大是大非,观念需要慢慢扭转。
马能对谢瑍的几次演讲都做了详细记录,从中总结和提取了他认为最为精华的东西,交给高衡参考。就是依着谢瑍的说法,秉承圣人的教诲,告诉所有人,天下为公,人人平等;所谓战争,因何而战、为何而战;同时向大家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个人振奋的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
这些化外之辈,哪里有如此机会接受教育?自然是不习惯,相当的不习惯。开始之时,不以为然,慢慢的,越听越觉得有理,脸上的戾气平复下来,眼神有了思索的痕迹……
高衡作为下属,对谢瑍当然不可能不了解。就算原来不了解,在成为谢瑍的部将后,那也必须得了解。他作为跟随谢家的老人,跟随谢玄征战多年,都是经过淝水之战洗礼的。对谢瑍的关注比别家更胜一筹才是正理。事实也是如此,自从谢瑍挂帅出征,谢玄的这些老部下那可是瞪眼攥拳,时刻注视着前线的消息。开始是担忧,后来是惊喜。从莅入黎阳开始,计赚邺城,力败慕容,巧取幽州,北击拓跋,南渡黄河,收苻丕,克潼关,复长安一系列的捷报,让人目不暇接,短短的八个月,就完成了前几代人想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
真心话,这些老将眼红了。
惊喜之后的羡慕。
谁不想有生之年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从开始的担心犹疑,到后来惊讶赞叹,现在终于跃跃欲试了。
当然他们还没有那个胆子去找谢玄请求跟随谢瑍征战,虽然谢瑍是谢玄的儿子。但他们可以主动请战啊。所以,谢玄收到谢瑍的信时,正是谢玄倍受骚扰之时,而且这种骚扰还打不得骂不得。诸将请战,军心可用是好事。谢玄无奈,只能以卫戍京都为由搪塞。当然这也不全是搪塞,谢玄率军驻兵镇江确有卫戍京都之责。众将自然心中亦明,只是心有不甘而已。
要说战场上摔打出来的家伙,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眼色,能力,随机应变的本事,都是刚刚的。
他们对谢瑍的战斗,进行了研究。发现几个要点:
首先是谢瑍几乎不打强攻的人海战术,爱惜兵卒。这个似乎和谢玄是一样的,不愧是父子。不过也让人担忧,慈不掌兵啊。
其二,谢瑍注重器械的作用。不但改进了攻城器械,还研制了连弩。这可是大杀器。那时,他们还不知道□□,也还没试制成功,不然更了不得。
其三,谢瑍收复的城池,都几乎没有遭受破坏。当然这个时候的破坏不像后世那样,炮火连天的一片狼藉。
其四,谢瑍很少使用什么奇计。大多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取快速,取势胜。除了涉险如孤身入邺城之举以外。
其五,谢瑍非常注重战前动员。每次大战或新临某地,大多会有公开演讲之类的动作,更不用说政将的设立,解决了官兵之间的沟通问题,使思想工作做在了前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注重政治思想工作。
综上所述,他们发现这个谢大公子非常善于取大势,善于激发士气,且严肃纪律,注重交流沟通。治军严而不苛,处事威而不慢,待人以诚,公而无私。当然这都是他们的感觉,如果他们知道了谢瑍如何训练兵卒,怕是这个不苛就难说了。除此之外,谢瑍个人武力强横,少遇敌手。试问,这样的主帅,谁不愿跟随呢?
了解的越多,就会觉得谢瑍所做的这一切有一种让人信服的魅力,让人心中无形中平增几分信心。高衡越说越顺,他忽然喜欢上了这种讲话的形式,许多听谢瑍说过的东西,不知不觉地说了出来,他觉得自己对那些道理的理解更深入了一步,甚至开始衍生一些其他的想法。甚而至于忽然觉得谢瑍混迹寒门也没什么了不起,就像谢瑍所言他的祖上也就是一个处士,只是站队正确,跟对了人。自己也是寒门出身,现在有了一点身份就看不起这些寒门之人,自己算是什么呢?
高衡的变化和思想,别人无从得知。可是看到洋洋洒洒,开口万言的高衡,就连一旁的马能也不得不赞叹,高衡实在是厉害。要是谢瑍在,就会说高衡适合做政将;还适合一个演说家,前提是他需要极大的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
就在高衡滔滔不绝渐入佳境之时,有传令兵进来禀报,乙弗部来人求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