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花山谢瑍立誓言,宿野村刘裕参形意
上回说到谢瑍深山暂驻,郑经识贤。闻听谢瑍正欲赴任广陵,十分高兴。
“谢郎君文武兼备,真乃社稷之福也。”郑经赞道,“可否为老朽留书一副?”这郑经年长成精,机会抓的特好。
“子明后学末进,焉敢班门弄斧?”谢瑍笑道。
“郡守大人莫要推辞,草民这就准备笔墨。”郑密麻利的很。
一般读书人对于诗赋书画都有偏爱,更不用说郑氏家学渊源,更是看重。
谢瑍也不再推诿,一是亲黎民,二是扬国粹。笔墨备好,谢瑍道,“郑翁,我观长康此画未有所题,如不嫌冒昧,子明原题此画作谢。”
“如此甚好。”郑经说着,众人取下墙上的山水画,铺到案几之上。郑经到底是老来成精,虽然心有不愿,怕坏了顾恺之的大作,但面色不露分毫。
谢瑍提笔在手,饱蘸浓墨,脑子里翻阅着合适的诗词。最后,想到了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思虑已毕,谢瑍凝神静气,欣然下笔: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长康先生画有感,郑公博文惠存。
陈郡谢子明书于乙酉秋。
这里,谢瑍用的是纯正的欧体楷书。方圆兼施,点画劲挺,笔力凝聚。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这也是谢瑍第一次将欧体展现于人前,只因为这里人迹罕至,不会外传。他可不知道,郑经观后,惊为神作,为此特携画离家,面见顾恺之。后来顾恺之登门拜访谢瑍,二人成为莫逆之交,此是后话不提。
众人看谢瑍写完,齐声叫好,特别是郑密见诗字俱佳,面露崇敬神往之色,唯有郑经沉默不语。
“郑翁,可有不妥?”谢瑍道。
郑经缓缓摇头,半晌才道,“谢郎君此诗此字,俱开古来未有之先河,老朽始信才有天纵,非人所及。”说着,转过身来,对谢瑍深施一礼,“如此佳品,老朽定以此传家。我儿,得随谢郎君,老朽无忧矣。”
收起字画,宾主再次落座。
未久,谢瑍等人酒足饭饱,起身告辞。言明郑密安排家事后,可径往广陵治所。但郑密哪里呆得住,收拾几件换洗衣服当即要走,,郑经也不阻拦,私下和郑密交代一番,五人六马离了郑家北上而去。郑经送到路边,直到人影杳然方才归家不提。
有了郑密这个读书人,谢瑍凡事让姜孝和郑密一起行事,因为郑密甚少外出,需要历练。
夕阳西下,遥见东北前面一座山峰。但见层峦叠嶂、逶迤环绕、形似莲花。在夕阳的霞辉里,如梦似幻,美不胜收。谢瑍问道,“此山何名?”郑密答道,“此山名曰:花山,亦称华山。此时已晚,盛夏之时黄花满山,故名。”
“华山么?上去看看,今晚在山上露宿可否?”谢瑍问道。
“遵命。”几个人策马到了山前,下了马,开始登山。
花山即现在的宝华山,山并不高,海拔437米。从山脚开始的纯粹的高度也不过300多米。但这时还是原生态,没有大路,别说大路小路都没有。众人只好将马匹匿于密林之中,带了衣物吃食,轻装而上。几人攀石岩拽草木,还得做好记号,以便找到马匹。一路上但见景色奇特秀丽,凤尾森森,苍翠欲滴,古木参天蔽日,溪流纵横叮咚。云雾飘绕,如入仙境。
谢瑍没想到的是,郑密这个书生并非手无缚鸡之力,而是身手矫健之辈。想到他久居山中,倒也了然。前世谢瑍多次到南京,却无缘上的此山。据说,山中还有九洞四池,深邃神奇。不但因律宗第一名山而享誉海内外,自古即有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之美名,号称四十奇秀。据史志记载:“其形安而逸,其势荣而严”,常年云雾缥缈,盛夏季节,气候凉爽,乃避暑胜境。
“水流石不动,山静云自飞。真乃宝山也。”上得山顶,谢瑍四下环顾,但见山势崛起,群峰环绕,不由赞叹道。
夕阳的余晖似乎给远远近近的山石林木施了一层薄薄的胭脂晕,显得静谧安详而庄重。站在花山之巅,极目北眺,但见长江如带,苏北平原烟树苍茫;西望栖霞山、汤山,山青如洗,枫叶如画;东顾京口,金、焦二山如浮于长江中的两块碧玉,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刘裕等四人看着光晕里的谢瑍,倒背双手,极目远眺,蓦然生出一种崇敬来。
谢瑍回过头来,以手遥指,对四人道道,“此山东临铁瓮,西控金陵,南负句曲,北俯长江,真乃要冲。”乃吟道:“江山多娇几曾见,莲花何时峙江边。铁瓮东临若虎踞,金陵西望如龙盘。江左移民思旧国,长江流水说幽怨。六朝隆昌今安在,落霞此时正满山。”南朝时此山有隆昌寺,此时尚未出现。所以谢瑍说南朝的隆昌寺现在在哪儿呢?意思就是说,不会出现了。
“大少爷,您这是?”姜孝见谢瑍声色有异,问道。
“我朝自南渡以来,偏安一隅,未尝有复国之举,实乃令人扼腕。”谢瑍道,“我等决不辜负这大好河山。我,谢瑍在此立誓,有生之年一定策马江北,复我河山。如违此言,犹如此木。”说着谢瑍抽出腰间佩剑,灌注全力,向身边一棵小孩手腕粗细的树枝斫去。
树枝应声而断,四人半跪施礼道,“我等誓死跟随将军(大少爷)。”
“起来吧,我不喜欢这个。”谢瑍道,“我看这里风光奇特,地势险要。守礼兄,可着人来此山顶修建房舍,建一个道场。若风兄,此地可做为我太极拳的传授之所。你看如何?”
“大少爷,此地距离都城太远了吧。”张虎道。
“哎~~~,等等,大少爷,你传张虎兄弟拳法,怎么不教我啊?”刘裕立时跳起来。
“德舆兄,我那个拳法你要当真要练么?”谢瑍谐谑道。
“这个嘛,还是算了,我还是喜欢直来直去,大开大合的法门。”刘裕蹙着眉头道。
“也不是不可以啊,我也会一点大开大合的。想学么?”谢瑍逗刘裕道。
“这个嘛,要不大少爷先练练我看看?”刘裕貌似粗鲁,实心思敏捷,可不想着了谢瑍的道。
“哈哈哈,”谢瑍哈哈大笑,“心眼不少嘛。”
“大少爷谬赞,”刘裕正色道,“俺也准备开始学些诗书了,张虎兄弟教俺。”
“你要真心想学,谁都可以问。我是绝不藏私的。”谢瑍笑道,“来看看这套拳法。”谢瑍走到山顶平坦处站好,平心静气,做了一个三体式,也叫三才式。这是形意拳的基本功。有一种说法是形意拳万法出自三体式或万变不离三体式。
形意拳是内家拳的一种,和太极、八卦合称三大内家拳法。特别是后世到了民国时期,国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有很多的国术大师宗师。像孙禄堂,孙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他先从师李魁元学形意拳,李师见孙天赋高又肯下苦功,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大师。郭云深形意一代宗师,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孙禄堂得郭师真传后,并不满足,乃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程师竭力指教,孙师苦练有年,尽得八卦之精髓。为使他经风雨见世面,广识神州武林各派之精华,追本求源,挣脱师法樊篱,日后自成一家,程师力劝其离师门四海访艺。于是孙禄堂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52岁那年在北京拜太极名家郝为真为师学太极。四年后,孙将形意八卦太极融会贯通,创立了孙氏太极拳。
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
谢瑍当年学拳时,哪里懂得许多,及至后来年长,方知此中滋味。擅形意八卦者不乏其人,因形意擅攻,八卦善走,二者合一难有敌手。但太极形意八卦融会贯通合一者,唯孙禄堂一人而已。孙禄堂一代宗师,一生无败绩,在后世近代武林中素有武圣,武神,万能手,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谢瑍虽然不精练形意拳,但作为武林同道,对于形意拳的基本拳法还是熟悉的。像形意母拳,十二形等。谢瑍演练的是形意母拳,也就是形意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
劈拳属金,形似斧,乃一气之起落也。在腹内则属肺,在拳中即为劈。崩拳属木,形似箭,是一气之伸缩,两手往来之理也。式如连珠箭,在腹内则属肝,在拳中则为崩。钻拳属水,形如水,形是一气之曲,曲流形,无微不至也。在腹内则属肾,在拳中即为钻。炮拳属火,形如火,是一气之开合。在腹内属心,在拳中即为炮。横拳属土,其形圆,是一气之团聚也。在腹内则属脾,在拳中即为横。形意五行拳拳式简单,练起来可不简单,三体式就不容易。传说某大师雪中站三体式,其周围不见雪,这是何等的功夫。所谓技近于道,盖此也。
刘裕看谢瑍拳式简朴,倒是喜欢。有心试拳,看谢瑍到得近前,乃上前从后偷袭。谢瑍已至化劲巅峰,将返虚之境,哪里能被击中。一个崩拳左转身,在五行拳中称作狸猫倒上树,格开来拳,右脚踢出。刘裕双臂来挡,谢瑍右脚斜下踩出,顺势跟步崩拳直击,两拳相碰,刘裕蹬蹬蹬倒退了好几步。这还是谢瑍不曾用力,不然刘裕就难看了。
“好大力!”刘裕喊道,边喊边蓄势抢攻上来。谢瑍并不答话,左脚上步,左拳回拉,右脚跟步,顺势右崩拳击出,刘裕再次倒退几步。
谢瑍收住拳式道,“这叫崩拳,崩拳似箭,势如连珠,连续进击。”
刘裕睁大眼睛道,“大少爷,此拳如此简单,却又难防,真是好拳。我要学这个。”
谢瑍道,“下山吧。边走边说。”